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曾尉  李云燕子 《神州》2013,(23):225-225
新闻摄影是新闻的现场形象纪录,它之具有认识生活的作用,是不待言的。问题在于它有没有审美作用?有一种论点,以“新闻不是艺术”为由,否定新闻摄影的审美作用,否定新闻摄影“照好了”也会转化为艺术摄影。这种论点是否符合于和有益于实际?  相似文献   

2.
马超 《神州》2014,(12)
“空白”并不是“空空如也”,它是一种视觉艺术,活跃在各种艺术形态之中。空白所到之处,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有了视觉上的平衡,“少即是多”则是它很好的说明。在视觉平面设计中,无论空白与之结合的是什么,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对于空间的把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更是秉持着兼容并包的态度,拥有说不尽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包括大足石刻在内的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是为宗教目的而产生的,它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所谓石窟艺术,也就是佛教艺术。佛教在古代被称作“象教”,它利用形象方式宣传教义,树立偶像,“且以形象彩饰,将谐常人耳目”。石窟造像作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它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另一方面,它作为审美和欣赏的对象,也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们按照美的尺度创造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教逐渐走向衰微,直至最后湮灭,石窟艺术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它的宗教色彩,只有在这时,它才被真正当作审美的对象,显示出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瑜 《旅游纵览》2017,(7):14-15
生态摄影是近年来新兴的生态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是将生态学和摄影术联系起来的一种摄影理念,是摄影者生态意识的物化表现,同时,又兼具科研、科普和艺术审美的复合功能,是摄影在生态文明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念 《神州》2012,(15):303-303
美术由于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它反映社会生活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为集中,这样它也就蕴含了更多美的因素。美术教育是典型意义上的艺术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审美双边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审美知识、艺术表现技能技法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审美倾向形成的过程。当代美术理论研究表明“美能使任何活动的境界得到提升”,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罗国荣 《文物世界》2012,(6):63-64,78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它所蕴藏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是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文物摄影不同于一般新闻及广告摄影,它是通过摄影的纪实特点,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德治 《旅游纵览》2014,(2):90-93
色调 在观赏摄影图片等静态物象时,最抢眼的往往不是主题内容和主体形态,而是物像的颜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所以我们进行摄影造型时不应该忽视色彩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色彩的艺术魅力,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董阳 《丝绸之路》2010,(6):85-86
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性,所以不能单纯地把摄影称之为摄影艺术,就如说话并不都是朗诵艺术,写字并不都是书法艺术一样。缺乏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只不过是一般的图片而已,虽然它能保存和传播某种信息,但不能冠以艺术品的美称。因此,不论科技如何发展,设备如何更新,摄影艺术必须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一、对传统观点的再认识郑和下西洋.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在这方面最有权威性的观点是“踪迹建文”说.但是,近人对此说基本上取否定态度,理由是:一、郑和前后7次下西洋,持续时间近28年,难道这么长时问,就是为寻找一个建文帝吗?二、建文帝在京师城破时,已阖宫自焚死.所以踪迹建文纯属于虚乌有.近人的这种观点到底是否正确,笔者认为应该予以分析、澄清.无庸讳言,否定踪迹建文的第一种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只有论点,没有论据,也没有论证.  相似文献   

10.
《华夏人文地理》2005,(3):18-21
北京时间2005年2月11日18时,第4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评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在中国的摄影界俗称“荷赛”,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 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8届。“荷赛奖”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共十类,每类还分单幅和组照两项,组照最多不超过12幅。每项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大赛从所有参赛作品10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与南阳汉画像石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汉代画像石刻的进一步研究整理,展示了不同地区画像石的个性特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待于解决的课题,即;这些艺术个性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那些审美因素和艺术表现经验作为前导?它们的纵向剖面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迹象?在这里,我想撷取“楚辞”和“南阳汉代画像石”二种艺术实例来做一试探性的比较,以找出彼此之间的承续和交叉,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寻找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牛大使”,牛群也。好好的一个牛群,怎么当上“大使”啦?“牛群当大使”这一消息是在由柯达(中国)有限公司、牛群摄影工作室等联合主办的“你拍我拍他拍”电视系列片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当然,牛群担任的不是派驻某一国家的大使,而是柯达摄影教育大使。不久前,牛...  相似文献   

13.
肯尼亚在1952年爆发的“茅茅”武装起义,是二次大战后在英属非洲殖民地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肯尼亚的殖民势力,也对非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非的反帝斗争有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这次起义?长期来,西方一些学者说是“愚昧的非洲人”“挑动”的“狂热”运动,企图毁灭英国人带来的“文明”,“使肯尼亚回到黑暗、野蛮的状态”等等。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不,决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吕竞成 《神州》2011,(9):146-146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报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仍有失实报道的出现来混淆大众的视听,侵犯受众的知情权,对此,本文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角度分析如何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5.
吕竟成 《神州》2011,(20):146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报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仍有失实报道的出现来混淆大众的视听,侵犯受众的知情权,对此,本文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角度分析如何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6.
苏青青 《神州》2012,(11):107-108
随着我国现代高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摄影是一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艺术情操的艺术学科,是一种美学教育,通过对摄影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生活的美感,可以接触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融合科学和艺术的形式,通过画面构思和设计,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是对其审美价值的一种提升。因此,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摄影的学习与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思想品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开设的摄影专业课程发展形势,研究探讨其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与作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想 《神州》2014,(14):186-186
摄影发展至今不到200年的历史,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创意摄影是表现人们突出自我个性和人们对高于物质之上的精神需求产物。创意摄影其实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与真实感受。它不是一种灵感和一种表现形式、也不是一种时间的感觉。如今创意摄影用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精神,受到了现代平面广告的青睐,也对传统广告摄影的形式起到了颠覆的作用。本文对创意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应用的艺术特征、视觉表现、技术手法和创作思维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出如何使艺术化的创意摄影与商业化的平面广告相结合,创意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技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是非功过时,有一种极端化的论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断裂了传统文化,甚至说它和“文化大革命”一脉相传。对这种论点实在不敢苟同。“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掉文化,使中国灾难深重的政治运动,已被全盘否定,如何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日而语?至于说“五四”由于彻底反对旧文化而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艺术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来反映社会存在的文化形态.对它的考察,我们不仅应该获得直观的审美愉悦,也应该在理性思索中获得一般社会史的认识.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超脱”而夸诞的佛教艺术最终总是一定的社会精神的曲折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本文拟从艺术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反映角度来看看唐代长安佛教寺院壁画的创作情况,其考察的对象是附著于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寺院之壁的佛教艺术类型,其范围不仅仅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原工业化:一个被否定但又被长谈不衰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或译“原始工业化”、“原初工业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史献中出现的一个“丑陋的新词”,但它“迅速打入许多作、章,甚至研究生的论中”。大约在头一个十年,它迅速发展;第二个十年,它受到了全面批判,主要论点几乎都被否定;但到第三个十年时,在各种否定声中,人们又兴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本企图对这样一种理论现象作一个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