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云才 《沧桑》2009,(1):108-109
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企业和谐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注重创新,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底蕴和根基,两者互为影响、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这是时代赋予企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并在古代传到东亚。“和合”文化特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等道德思想,一直是东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和建设东亚和谐文化的准则。而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设想当今世界的冲突是由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但是历史证明,国际关系的冲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文化冲突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领土欲望和经济扩张等原因引起的。在21世纪,为了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应该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而摈弃冷战后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3.
寇永胜 《神州》2013,(13):27-2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做好统战工作对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着关键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寻根情结和凝聚力文化;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的"和合"思想;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利益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做好统战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媛媛 《攀登》2007,26(5):87-88
文章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基点;和谐文化建设不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简单重复,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处理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关系中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和谐的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而且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宝库,和谐是其核心理念和思想精华。江南吴地作为太伯仲雍"化育之乡",其和谐内涵尤为丰富。本文试从  相似文献   

6.
《攀登》2017,(1)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政治文化土壤。当前,将中华和合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结合,以现代政治文化的培育促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应倡导现代和谐理念、和谐意识,重视"差异""不同"在科学决策中的价值,完善"和而不同"的党际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和合”思想及诚信原则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架起了一座引桥。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6,(5)
佛教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路"是中国通过海洋对和合文化精神的践行。和谐与圆融是中国佛教和合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佛教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质,尤其是与东南亚与南亚等地区密切的关系,使得佛教在"海上丝路"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中观"、"空观""涅槃"的教义理念是佛教和合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佛教所体现的"慈悲""平等""和谐与和平"既是佛教和合精神的流露,又是对"和合文化"的具体践行。佛教在古代"海上丝路"上的传播,为当今"海上丝路"和平发展,奠定了历史上的"佛缘"基础。中国佛教和合文化对推动"海上丝路"和平与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冀骋 《沧桑》2009,(1):69-70
主张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价值取向,“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渗透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倡导和谐理念为前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标杆。  相似文献   

10.
袁媚 《丝绸之路》2010,(16):43-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建设和谐文化,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园 《神州》2014,(18):194-194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从多元文化的交融性、日常生活的审美性两个方面阐释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出当代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试论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文志 《攀登》2006,25(1):47-49
和谐是一个富于文化内涵的载体。和谐文化是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的文化审美和文化再造。认识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使我们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努力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帮助的和谐人文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波  杨京玲 《东南文化》2011,(3):123-126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布局方式和人文思想等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有选择性地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将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自然和谐的效果,以推进古建筑以及文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饶力铭 《神州》2020,(5):30-30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这也使得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在本文中,将根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来研究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正确的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以此来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文化概念及其构成要素以及文化力概念的认识,论述了文化对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文化力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普遍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作者还论述了传统文化主体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指出文化力与传统文化主体机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传统文化是文化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力的思想源泉;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变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即文化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秦岭  阚先学 《沧桑》2013,(6):242-243,246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含有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可挖掘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警惕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清媛 《神州》2013,(4):44-44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建设新乡村文化,继承甚至是重新发明优良的传统,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润 《人文地理》1997,12(3):25-29
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功用观、审美观及生态观为内涵的自然观,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渊源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自然经济以及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杨建华同志的《中国早期和合文化》一书,已于今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年前,就读过作者在吉林大学攻读研究生时所写的关于和合文化的学位论文。从学位论文到案前这部学术专著,深感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勤奋和日臻成熟,为作者所取得的这一重大成果而感到由衷高兴。通读全书,感到该书有三个特点,现付诸笔端,请教于学术界的同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早期和合文化,是该书第一个显著特点。该书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研究和合文化,在实践中做到二者的统一。与此同时,全书始终坚持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对中国早期的和合文化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曹淑英 《攀登》2006,25(6):122-12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各民族文化瑰宝的交相辉映,又要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既要有长期的战略谋划,又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