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下的日语教育为对象,阐释了日语的多重特征,特别注重在日本特有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日语的实际运用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我国的专业日语人才,本文从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出发,分析国际社会需求及当前日语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以此来阐发日语的根本特性,促进日语教育及日语学习的效率,增强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贾海静 《神州》2012,(22):246-246
在师范院校外语课程体系设置中,日语往往成为二外教学的首选科目,占据主要地位。尽管如此,日语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积极应对环境的变迁,让老师教好,让学生学好,不断提升日语教学水平,成为众多地方师范院校管理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作为一名在师范院校从事日语教学的教师,笔者拟结合日语教育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豪挺 《神州》2012,(20):140+142
当前,我国高校在日语教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更会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带来麻烦,本文首先提出了高校日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望能为日语教学工作者带来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4.
杨智英 《神州》2013,(8):145-145
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增加,经济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创新日语教学模式则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综合日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师生互动性不强、忽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较缺乏等问题。在新形式的培养目标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待改革。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旨在培养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5.
唐俊杰 《神州》2013,(6):126-126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被人们看做日本文化的母体,虽然一直在重视日语教育,但忽略了教育过程中对日文化的理解。尽管中日两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但许多日语学习者,对日本文化、中日文化的了解方面较少,因此,在日语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学习日语应该做到了解异文化,发现文化特点。由此可见,在国际化驾驭的今天,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元化文化教育的全新理念被提出来。通过参照日语教育新旧标准,重新审视当前日语教育的现状,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了多元文化与日语教育的关系,提出了多元文化共生的观点日语教育观点。  相似文献   

6.
黄晓 《神州》2012,(6):198-199
比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日语教学具有其独特之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语言教学,多思考,多实践,从学生的基本功抓起,注重学生的学习养成习惯。端正专业学习思想,灵活处理运用教材。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开展贴近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以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使用日语,巩固日语。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武装根据对敌政治工作方针,开展了以培训敌工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育活动,在部队、学校和总部建立短期和长期的日语培训组织,形成了面向部队战士和培养初、高级敌工干部的系统、科学的日语培训机制.这一教育活动培养出一批敌工干部,有力提高了对敌宣传、俘虏处置、反战活动开展、敌情调研等工作的成效,为中共抗日武装的敌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持和人力支持,成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直接服务对敌斗争的典范.敌工日语教育是中共军队外语教育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共军事教育中开创了日语专业乃至外语专业教育,开辟出一条战争环境下军队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盖鑫 《神州》2012,(18):102
《日语》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当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本人多年教学实践,对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金香兰 《神州》2012,(23):113-113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经贸活动的日渐频繁,日语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地进行。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日语教学经验及对国内73家日本企业和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和我国日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化素养作为中学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自写人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以来.已经被广大的日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熟知。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包括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日语的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小泉纯一郎作为近20年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在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小泉旋风”,或者说带来了“小泉神话”。人们一度曾相信自民党从此将获得“新生”。但好景不常,小泉内阁很快就显露出“末期政权”的症状。小泉的高支持率已成为昨日黄花。这4年来,日本政治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政坛格局、传统政治模式都在酝酿着和正在进行着有可能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是新世纪日本在寻求新的国家定位和国家战略必然伴随的现象,需要引起人们的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不但在经营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积极支持中日两国的教育事业,热衷于推动产学结合。在理念上,他非常注重受教育主体的潜意识和潜能的开发。同时,他还在继承日本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新一代中小企业家的"盛和塾模式"。本文认为他在教育领域的经验和主张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占才 《史学月刊》2005,1(12):66-70
华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占领富庶的华中攫取以战养战的战略物资,控制中国经济枢纽,摧毁国民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排斥其他国家在华中的资本势力,便成为日本侵略华中的经济根源。日本侵略华中之初,在速战速决战略指导思想下,对华中地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进行疯狂地破坏和摧残;战争持久化以后,日本加紧对华中沦陷区的经济统制,试图把华中经络成为他们以战养战的经济基地。  相似文献   

14.
"使用意识"对于日本语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侧面,但在此之前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使用意识"的深入研究将会使从事日本语教育的工作者更好地探明日语学习者出现日语误用的原因,"使用意识"的加强将会使日语学习者更好地避免日语误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有事法制”议案赋予了日本自卫队以“国家军队”的职能,赋予了日本政府使用武力乃至“先发制人”解决可能发生的争端的权力,开辟了日本在海外行使武力的道路;《2003年防卫白皮书》则重新阐述了日本关于战争的认识,重新确立了日本的军事防卫重点,重新确认了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这表明日本的“专守防卫”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军国主义思想始终没有彻底清算,社会政治生态右倾化进一步加深,冷战后政治大国欲望的加速膨胀,以及迫于“美日同盟”的压力等,是日本防卫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日本社会政治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方向都将受到防卫政策变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日本行政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大学法人化改革,日本官味十足的国立大学,改制成为大学法人,获得了办学自主权,也承担起了经营大学的重要责任。改革正使日本的国立大学焕发着生命力。虽然在改制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将推动日本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的支持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战后初期,日本右翼势力是“台独”逆流的始作俑者和首开“台独”运动先河的罪魁祸首;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不仅在中日复交前使本国成为“台独”势力的大本营,而且在中日复交后仍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支持“台独”;后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不仅变本加厉,而且呈现出民间与政界配合、右翼与政府呼应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良妻贤母”曾经是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代名词,有知识、有文化,始终是近代日本妇女的“贤”与“良”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时的中国也曾受其影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然而,近代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使中国妇女不可能像日本妇女那样,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去接受教育和知识的熏陶。日本的“良妻贤母”与中国的“贤妻良母”不仅有着不同的内涵,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日两国在实行地方自治前,都存在着一定的“自治传统。”这种传统在日本日村落共同体,在中国日宗族自治、乡绅自治。但是虽然同为“自治”,实际上有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也可谓是导致两国实行近代地方自治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中日“自治传统”在地方公选议会、地方公共财政的运营和地方公共团体法人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中日“自治传统”具有的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泉镜花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独辟蹊径,于19世纪末期开辟了日本“观念小说”之先河,尤其是他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具有独创性的精湛语言艺术独树一帜,对日本近代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因非主流作家而备受冷落。而近三十几年来,日本文学界对泉镜花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再评价,确立了泉镜花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