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地方史研究与国史研究同为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 ,是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地方史的研究是开展国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现在在国史、地方史的研究质量、深度、范围上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何把国史、地方史研究向纵深方向推进 ,是国史、地方史研究人员同样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5.
James Geikie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2013,129(9):481-491
6.
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 今日,历史学家正在面临可怕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历史学家的本能告诉他,勾划过去的图画必须和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客观地考订史料,去寻找真相并其进行解译,以求理解人类历史展开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松花江河源问题及其主流认定过程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永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松花江干流名称的演变和对源头认定的变革,并根据“河源唯远”理论确定河源的方法,对松花江源头进行了论证,并列举了国内外著名大河源头确定的实例,得出结论:嫩江应为松花江主流,其源头就是松花江的源头,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主干的第一大支流,松花江长度从嫩江源头算起为2309km,应为我国第三大河。目前的“南源说”彻底改变了嫩江和二松的相互地位,喧宾夺主;“南北二源说”实质是折衷,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嫩江的防洪体系的完善和流域长远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8.
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理论是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代沟和代际冲突一般出现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曾出现了许多思想代沟和代际冲突。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存在的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用代际理论就能够予以很好的阐释。发生在曾国藩和曾纪泽父子之间及康有为和梁启超师生之间的认识差异和思想冲突,可以看成是近代思想史上代际冲突最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201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该书不仅是党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而且对国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正确把握新中国前29年历史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基本参照;披露了140多件文献档案,整理了一系列统计数据,为深入研究新中国前29年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史料;其编写方法为研究编纂新中国前29年的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编纂历史是一门大学问 ,中外古今许多历史学家都曾研究过。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 ,一是因为中国人历史意识强烈 ,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 ,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 ;二是因为有制度上的保证 ,即开馆修史 ,专门设立国史馆、历史研究所、历史编纂的机构。在中国史学著作很多 ,主要的题材有传记体、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 ;中国的史学评论也很多 ,并且明确提出了对史学家的要求 ,即史才、史学、史识。当代史与现实密切相关 ,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修史者必须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样一件史实 ,从不同的政治立场看待 ,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唯物史观与思想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思想化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观念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惟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联邦德国历史科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社会史学派在与传统历史主义学派继续竞争的同时,又迎来了一系列新史学流派的挑战。本篇介绍的是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之间的争论。联邦德国文化史学派既是西方文化史学派的支流,也是本国社会史学派以及大学体制发展变化的结果。文化史学派与社会史学派的争议围绕“社会”与“文化”两个核心史学概念展开。文化史学派的挑战在年轻社会史学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目前,两大学派的竞争仍在继续,预言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approaches of the NewDeal Federal Writers' Project and the Columbia Oral HistoryProgram in an effort to reconsider the paradoxical history oforal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relationshipto how many oral historians today look at their work and thehistory of their field. As it turns out, the theoretical andsocial concerns of the FWP projects are closer to current theoreticalconcerns of oral historians than the work Allan Nevins conducted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olumbia project. The article alsoshows how awareness of the history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currents that affect oral history projects in general, and theFWP's work in particular—interviews with former slaves,tenant farmers, industrial workers, and members of ethnic minorities—canhelp us analyze and use those materials. It argues that an awareness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in the history of oral historymakes it possible for today's oral historians to have a productivedialogue with their predecessors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6.
杨凤城在《北京党史》 2 0 0 0年第 6期撰文认为 ,目前党史研究在发挥“资政育人”的意识形态功能方面做得比较好 ,在学术规范化方面虽然取得很大成绩 ,但存在明显不足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党史研究者应树立关于党史学的两种规范和话语系统的意识 ,在学术研究中尽可能地从客观的立场出发 ,运用中性而严谨的学术话语 ,实现由意识形态规范、话语向学术规范、话语的转换。在党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问题上 ,要把党史放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宏观框架内、放在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进行审视 ,要跳出党史看党史。党史研究应该注意人文社科领… 相似文献
17.
18.
一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没有“世界史”(即“外国史”)这个概念①。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天下”只有一个,“外国”的观念难以存在。虽然中国古代史书中也有关于“蛮夷”甚至“外国”的记载,但它们多是记录地域物产、世风民俗的,其中还有许多是道听途说,并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外国历史”。“蛮夷传”或“外国传”基本上是破碎的、片段的,并非对“外国”历史做认真的整理。“外国史”的意识是在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国人慢慢地意识到在他们周围有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正变得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相似文献
19.
国史研究与新编地方志关系紧密,了解国史研究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取向,对于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眼光向下”、科际整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范式,也是提升地方志品质不可或缺的编纂理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世界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2 0世纪出现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各种世界史研究范式进行了综合评述。真正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史研究在 2 0世纪出现 ,它们可以分为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历史研究三种。 2 0世纪早期的历史哲学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 ,提出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的有意义的问题。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学术界的现代化分析理论关注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等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坚持依附论和世界体系分析的学者认为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世界体系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关键。工业历史学者注重具体历史过程的分析。 80年代后 ,全球史观的世界历史研究根据不同的生态史。这些研究各有突破和不足 ,但都对全球视野的世界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