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赵忠尧的曲折回国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父亲去世一周年纪念前后,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严重事件。美国又发表了诬称中国科学家“窃取美国核机密”的所谓报告。这前一起事件美国政府解释为“误炸”;后一事件又拿不出任何证据。这使我想起近半个世纪以前,我父亲因所谓“核机密”问题,在从美回国途中,被美方无理扣押、搜查,监禁在日本达47天之久,最后也是企图用“误会”二字来掩盖其罪恶行径的。  相似文献   

2.
柏龙驹 《江淮文史》2004,(1):163-169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至理名言。但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却大有人在。口头上常讲“前车之鉴”如何如何,但不计前覆“后车跟进”也屡见不鲜。对某些不了解情况而  相似文献   

3.
Leo 《世界》2012,(11):158-161
这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美丽大伤疤”;这里还有可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6。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千里迢迢,高尔夫爱好者云集这里,为了可以对着这气势宏伟的壮观景色,挥杆。  相似文献   

4.
美国历史显示,每次国内外重大事件,尤其是惨剧的发生,都会成为重塑美国的契机。大的国际事件,如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战争、韩战越战、“9·11”恐怖攻击,都对美国产生了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国内的事件,如肯尼迪总统和马丁路德·金博上被暗杀,也都带动了美目的改变。那么,近日发生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血腥屠杀案件,到底对今天的美国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5.
1957年仲夏,台湾人民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美风潮,捣毁了美国在台湾的“大使馆”,砸掉了美国在台的“新闻处”和“协防司令部”,这场震惊中外的反美斗争事件发生后,美国称之为“反美暴动”。本就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6.
1937年12月12日,日机炸沉“帕奈”号等美国船只的事件是日军故意所为,下仅日本海军,日本陆军也参与其中。日军攻击的动机十分明确:一是阻止任何被怀疑载有中国士兵的船只逃离南京,以实现在南京围歼中国军队的战略;二是以武力将西方人士赶出战区是日军上下持有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帕奈”号事件的解决方式对那些故意实施攻击的日本军...  相似文献   

7.
《解放日报》1945年6月25日载文称:“本月6日,美国发生了一件令人注意的事件。六个同情中国抗战民主事业的美国人士,包括《美亚》杂志的编辑、政府外交人员和海军人员,被联邦调查局以泄露秘密的罪名加以逮捕。”这一事件,即是当时轰动美国乃至世界的“《美亚》杂志间谍案”。谢伟思即是这“六个同情中国抗战民主事业的美国人士”中的一个。一、《美亚》间谍案是怎么一回事?1945年6月6日,一个东方认为很吉利的日子,对于《美亚》杂志主编菲利普·贾菲、凯特·路易斯·迈克尔、记者马克·盖恩、国务院中国科专员伊曼纽尔、拉森、外交官…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虐囚事件以后,好莱坞至少已有10部以上电影触及到这个伤疤。2007年,英国拍了第一部关于英军虐囚的电影《该隐的记号》,也是迄今最深入的一部。我看的时候,山西黑砖窑事件刚刚曝光。开始5分钟,那  相似文献   

9.
本组外交文件主要为美国驻华公使约翰逊于“九一八”事件前后致美国国务卿的电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叙述了该事件,其中包括事件背景为“日本国内政治应该对目前中日关系中的危险方面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中国就此案做了什么或是没做什么”.在美国外交官看来,日本对“九一八”事件起因的解释不可信,因为“日本进入中国人的领土行动太突然,太协调一致,不像是由于在晚上10:30南满铁路的爆炸所引起的”.另外,此外交文件也证实,对日军不抵抗的命令不是蒋介石而是张学良下达的.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现场的三位消防队员,使他的灵感之门顿开,其人生也瞬间发生改变——画作被用在美国宪法手册的封面,美国太空总署、国家档案馆都争相收藏……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13,(4):39-39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对“文革”仍有两种态度和倾向很是流行,一种是持反对或漠然态度,认为反思“文革”是有意揭开那一段不光彩的党史伤疤,不符合“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流,甚至是借此反对与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初崇礼门毁于大火,韩国民众陷入一片悲伤之中,更有人认为堪比“9.11”事件带给美国国民的心理震撼。作为韩国都城首尔的南大门,祟礼门被尊为韩国第一号国宝。其名来自于孟子的“四德”——“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3.
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30分,沿津浦铁路北行的第二次特别快车在山东境内的临城附近,被以孙美瑶为首的土匪所拦劫,200多名中外旅客被绑架至抱犊崮山区。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由于这是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事件,因此也被称为“民国第一案”。中国方面对于这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的文章已有不少,但是从被绑架的外国人本人、即被称为“洋票”的这一角度的记录则较为少见。本文便是以美国露茜·奥尔德里奇(LucyT.Aldrich)小姐的回忆录为蓝本,描述一下这位女洋票眼中的临城劫车案。一在中国有关临城劫车案…  相似文献   

14.
1.“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战略达成以下共识: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中国在反恐和反扩散方面是美国的重要伙伴;良好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遏制的,只能因势利导; 美国对华战略要采取“两手”,一手是“接触、合作”,一手是“防范、威慑”。总之是要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美国对中苏冲突事件的观念演变及其对华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世纪 5 0年代 ,美国一心想分化中苏同盟 ,争取中国脱离苏联 ,学术界对此早有研究 ,但 6 0年代 ,当中苏分裂真正发生后 ,美国却逐步改变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这是被史学家们忽视的问题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中苏分裂事件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肯尼迪政府执政之初曾短暂地认为 ,美国争取中国脱离苏联符合自己的利益 ,并于 1 96 2年底提出过所谓对中国“微开门”的方针。但进入 1 96 3年后 ,美国决策者开始挑选自己的“头号敌人” ,最终他们错误地选择了中国充当这一角色。 6 0年代美国民主党政府之所以未能跨出对华政策的关键一步与其对中国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寂静的山林     
周军 《文史月刊》2010,(9):66-68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寂静的山林》,是根据1952年11月29日,美国间谍飞机为接回在中国空投的特工,在吉林省长白山密林中被我公安边防军击毁、被称作“十一号案件”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反特影片。  相似文献   

17.
1957年6月,发生在汉阳一中的“反革命暴乱事件”(以下简称“汉阳一中事件”)当时轰动了国内外,蒋介石集团在台湾借此大肆渲染,美国青年代表团、匈牙利代表团也相继来访,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台湾史学界流行把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从中国召回一事,称作“史迪威事件”。为论述方便起见,本文一开始就借用了这一专用名词,但在“史迪威事件”的分析与评价问题上,笔者并不敢苟同在台湾史学界以及国外史学界所流行的观点,即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史迪威个人。  相似文献   

19.
钱嘉东  王立 《纵横》2000,(5):4-9
1971年春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此举采自中国最高领导层精心筹划。由此,中美外交坚冰被打开,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改变。这一外交神来之笔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地)球”。且看,这一事件的第一手目击追忆。  相似文献   

20.
在“汪晖事件”后,发生在美国的这一事件再次提示我们,学术诚信对每个学者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