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世民 《中国地方志》2022,(4):14-24+124
通过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与《陕西省志·民俗志》的比较分析,探讨广域会通型志书社会部类/民俗版块的编纂问题,并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作出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指出民俗记述以普通民众为对象,有民俗事像和民俗事物的不同内涵,而对社会习俗的著录,关键在于对民俗事像的系统反映;强调民俗区域划分的重要性,主张省级广域民俗志书应擘画设置民俗区划图。作者对于历史民俗和现实民俗、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做了明晰的畛域划分,认为民俗志的编写,最关键的是记录经验世界的鲜活民俗。文章还探讨了民俗书写的话语方式和概念内涵,提出了钩沉民俗话语中私密话语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彭栓红 《沧桑》2010,(1):245-246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4.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5.
明清民俗与物流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忠  柳进 《民俗研究》2007,(2):215-218
我国历史悠久,在人民的传承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最贴切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我国古代民俗可谓丰富多彩——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很多民俗一直沿用至今,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民间风俗是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古今志书均有采撷民风民俗的传统。旧志风俗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第二轮志书应继承这一传统,保持志书记载民风民俗的连续性。第二轮志书应重视记述民风民俗,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和方言民谚等方面弥补缺漏,增记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变化的新的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7.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像纷繁复杂,大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本文结合调查实际着重讲述花溪布依族的物质民俗。通过分析花溪布依族的建筑民俗,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思考花溪布依族经历过400多年历史的跌宕起伏后,在现代文明中保持本民族民俗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曹红 《民俗研究》2009,(1):257-264
文章针对2008年《民俗研究》第一期中《女性民俗与社会和谐》一文中作者提出并初步研究的女性民俗、女性民俗文化概念和问题,讨论提出女性民俗在性别民俗中独立存在可能性问题,以及女性在性别民俗中的内涵发现与理解,并由此分析女性民俗概念表述乏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女性民俗对当代江南女性的日常生活及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从女性个体生命民俗、女性生产生活民俗、女性信仰禁忌民俗等三个维度展开。女性个体生命民俗的传承与流变体现出江南地区女性真实的生命意识,女性生产生活民俗是江南女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呈现,而女性信仰禁忌民俗的传承及消亡则反映出江南女性个体精神建构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对女性民俗的合理扬弃有利于提升当代女性的内在潜质,发挥女性民俗应有的当代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物蕴含自强不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文章通过对民俗文物价值的叙述和对民俗文物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现状的分析,对民俗文物活化利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发挥民俗文物新时代育人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历代方志编纂中,民俗都受到了编者的重视,或设编或立目,详加记述。在新方志编纂中,民俗也同样受到了重视。原因在于民俗风情具有资治、教化的作用;民俗的传承演变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需求。但已出版志书在记述民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内容或断线或缺项,有失民俗的历史性特征;沿袭旧志,缺乏新意,有失志书的时代性特征;记述欠准确,标题与内容不符,有失志书准确性特征。第二轮民俗志编纂需遵循的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俗志编纂;与时俱进,提高民俗记述的准确性;详略有致,准确揭示民俗传承、变异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视民俗摄影图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西周、春秋时期民俗观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流变整体呈现从"谨俗"到"顺上"的演变逻辑。这一演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民俗主体的变化、王权与民俗的上下关系、民俗的地域性以及民俗作为社会管理手段。这一演变的本质是王权主义对民俗观的改造。这一改造一方面是民俗功用的历史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民俗作为一种"拟权"的"文化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民俗是首轮志书的一项重要内容,二轮修志是否还需入志?如果入志,又如何编纂民俗内容、搜集民俗资料呢?笔者围绕这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一、二轮修志民俗入志的必要性首轮志书普遍设有民俗篇章,对民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般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传承文化,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有内涵底蕴。民俗文物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不同的社会风俗。一件近现代的民俗文物,可能就是几千年前民俗文物的伟承和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及其遗产正在快速流失,抢救征集民俗文物工作刻不容缓。文物主管部门及博物馆应强化抢救保护民俗文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措施,使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合理持续地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伪民俗、民俗主义、民俗化等现象,学界和社会长期持批评的态度,将之与造假、腐蚀、抑制、疏离、僵化等特质相关联;也有开放而宽容的学者尝试将民俗的不同形态理解为民俗生命进化的不同阶段。这种本质主义和直线进化论的民俗生命观有待修正和补充。立足于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的田野研究,细致考察了社区内部的神话传统(所谓神话的"第一次生命")与旅游产业生产的神话主义("第二次生命")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与密切互动,进而提出了"循环的民俗生命观"。这一观念主张:民俗与伪民俗/民俗主义/民俗化/类民俗、神话与神话主义,无法截然区分和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民俗的生命发展阶段并非简单的直线进化,而是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所列46篇志书篇目,设置民俗编的只有9篇。究其原因,目前一些方志工作者认为民俗属于"静态内容",没有必要设专篇。其实,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始终处于变迁的过程中。一、续志设置民俗编的必要性首先,续志设置民俗编可以反映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期民俗的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18.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民俗与社会治理存在的冲突为切入点,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殡葬民俗、婚约彩礼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祭祀祭祖民俗与法律、政策冲突的梳理,分析民俗与法律存在冲突的具体形态和纠纷类型。  相似文献   

19.
姚一平 《神州民俗》2007,(10):74-76
文章介绍了民俗的涵义,回顾了我国民俗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名与民俗密切相关,越是小地名越富含民俗意味,本文通过铁岭市下辖的五县市基层行政单位自然村地名的分析,透过地名现象,揭示铁岭地名的民俗语言学特点,透视乡村地名命名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