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培植 《丝绸之路》2014,(10):50-51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主线,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可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佛经文献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佛经翻译对古代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对佛经文献的需求推动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外僧侣往来和各种途径,使佛教文献大量流向海外,对我国与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佛经文献经历代抄录刊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文献的版本和目录的类型提供了佐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佛经文献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对佛经的大量需求的驱动而发明了印刷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使佛经文献与印刷术技术一起向海外流传。  相似文献   

3.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视角,回望古今中外扇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及其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尤其对杭州扇子作了较多介绍。  相似文献   

4.
改变自然与人文面貌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植物文化交流改变了各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土民习,改变了周围的一切,使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拉近了、融合了。从这一视角看,植物文化交流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改变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5.
吴双 《世界》2004,(8):72-73
我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非常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去年在泰国工作的一年中,我发现要是对外国人提起古代的中国——一个有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古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他们全都马上肃然起敬,且点头称是——哦,正如我们对现当代的西方文明知之甚多一样。然而一提起当代中国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除了那些亲自到过中国或对中国特别关注的人以外,许多外国人却并不那么了解和认可,甚至连不少长期生活在外国的华侨也未能客观、如实、公正地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来是很重视音乐的,古代圣人将“礼”和“乐”相提并论,认为“乐”是“礼”的外化形成,可以育人之性情,荡涤人心的邪秽,感化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相似文献   

7.
林珏 《郑和研究》2009,(4):63-63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王介南教授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属五洲传播出版社之邀撰著的“中外文化交流丛书”之一《郑和下西洋》,2009年12月将以中、英两种版本出版。这套丛书共10本,拟作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国文化辅助教学资料之用。  相似文献   

8.
回顾中华化交流史,汉唐王朝无疑是最富有声色的篇章,它以发达明和强盛国力为基础,以“有容乃大”的汉唐气魄为内在资质,打破上古中国化相对封闭状态,展开大规模的化输入和远近程化传播,不仅在华夏之域创造了超迈前代的盛世明,而且为促进世界明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做出卓越贡献。自从十九世纪末“丝绸之路”命名以来,  相似文献   

9.
何芳川教授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已经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近100万字.20年前,即1987年,周一良先生主编出版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这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地区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两千年文化交流的大型综合性著作,也是一项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的句法功能问题。认为“厥”主要作定语,其次是作主语,偶尔作兼语;“其”主要作定语,其次是作主语;“之”主要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兼语。“厥”和“其”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两者是同义的新词和旧词的关系;“之”跟“厥/其”在句法功能方面则有分工。  相似文献   

11.
黄真 《文史月刊》2012,(7):68-69
商标词不仅是商品标志,代表特殊财富无形资产,而且蕴含着一种社会文化。本论文将就英语商标词汉译作深入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商标词的概念以及功能。商标即商品标记,是划分不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商品的标志。随后通过翻译理论和借鉴中外优秀的商标汉译实例来探讨如何有效的互译,准确传达原商标的理念。商标翻译不是一想简单的工作,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田保国 《民国档案》2000,3(2):83-88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出于外交方针的需要,着手恢复和改善中苏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内反苏宣传活动,企图以开展中苏文化交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状况为中国知识界和文化艺术界介绍苏联文化,增进中苏文化交流,宣传中苏友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苏文化交流的高潮。  相似文献   

13.
徐杨 《神州》2011,(23):37
中西语言关于词类划分差异巨大。通过对比研究分别掌握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分类标准和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语法学的学习当中。  相似文献   

14.
徐杨 《神州》2011,(10):37-37
中西语言关于词类划分差异巨大。通过对比研究分别掌握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分类标准和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语法学的学习当中。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是空前频繁与活跃的,它逐渐由此前简单的物质层面的往来发展到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磨合。所谓“交流”,意指既有西学东渐,亦有汉学西渐的双向沟通;所谓“磨合”则为既有冲击碰撞,也有顺应调适的艰难容蓄。我们往往瞩目那些不远万里来华的传教士,强调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使西学东渐成为可能,却忽视了同样是那些传教士,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给欧洲带去了宝贵的汉学,为其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而持久的活力,“因为18世纪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傅宁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78-88,封四
近十余年来,在契丹民族肇兴之地的内蒙古地区,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陆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辽代玻璃器。尤其是一些瓶、壶、杯等盛储器皿的发现及其特殊的造型和装饰特征,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检测手段的陆续运用和国内外同类资料的不断增加,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辽代玻璃的成份构成、比较东西方不同的器物造型和装饰技法提供了可能,这也无疑会提升我们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本文不惴浅陋,拟从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玻璃器的类型等方面分析入手,探讨辽王朝时期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状况,以就正于方家。一、辽代玻璃器的发现及其类…  相似文献   

17.
向达先生是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创始人之一,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注重图书馆西文书刊的藏书,经他选购的备类西文学术书刊计700多册,为南京博物院图书馆采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
李博昊 《丝绸之路》2010,(16):107-109
对外汉语教学较之传统学科发展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建设。在这一完善过程中,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对其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笔者取其一点,着力讨论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