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蔡霞 《炎黄春秋》2011,(4):39-41
民主这个概念十分复杂。一般都说在最本原的意义上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但我们也都知道,"多数人的统治"在某些条件下恰恰就会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今天我们所讲的民主,其实已经不再是民主这个词本身字面上的意思了,它  相似文献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两大基本民主制度,分别承载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成就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笔者希望能从厘清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中国特性着手,阐明中国民主政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广泛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完善"两会"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三三制是中共提出的新民主模式,旨在扩大民主参与、促进社会团结,它是在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吸纳更多的党外民主人士参政议政,扩大了抗日政权的代表性,而在其具体实践中,传统社会文化与现代民主制度,党领导下的"放手"与"包办",无时无刻不潜存着种种张力。回归三三制民主的历史实践,能更好地认识这一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芳 《黑龙江史志》2013,(14):74-76
正确认识和处理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关系,是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两个民主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完善基层民主是将民主政治从外围向中心推进的过程,把民主从地方向中央推进的进程;而发展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辐射的过程,从中央向基层扩散的进程。以无锡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实践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进程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任剑涛 《炎黄春秋》2012,(12):16-18
"从党内民主推进到社会民主"大致成为中国民主发展路径的共识。在这一路线图中,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与前者向后者的推进,构成三个重要阶段。从理论上讲,关于三个方面的蓝图勾画,已经基本完成。从实践上讲,党内民主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起点,也有了一系列的地方试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民族救亡和国家振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先后提出了"人权"和"民主"的口号。通过对陈独秀早期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从"人权"到"民主"嬗变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性,体现在人权、民主、政制模式等方面。而这种嬗变又与陈独秀在历史观、人生观、公理价值观和"政治"观等问题上的深化认识和转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曹莉莉 《神州》2013,(34):160-161
民主之于中国人来说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是这并不妨碍“民主“一词成为当代中国人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之一。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无疑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民主无疑是个好东西,但也有与之俱来的两面性。本文将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高校基层教师党员正确理解和行使自己民主权利对我国整体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李文 《黑龙江史志》2013,(11):23-24
民主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现实。在毛泽东的民主执政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人民民主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实现人民民主理念的现实考量,"大民主"的实践则显示毛泽东混淆了理想民主与现实民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曲兵 《史学集刊》2017,(3):34-41
近年,"全民公投"常常与"民族自决"、"民主政治"等原则相挂钩,成为解决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的"常规手段"。实际上,公投的作用被夸大,其弊端与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投从来都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方案,却往往沦为大国博弈或政党斗争的工具。民主不能无度,公投不可轻启,即使举行公投,也应通过国内立法、安理会介入等方式对公投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正>"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一条比较可靠的改革路径人民论坛:党内民主是党建的重要课题。与之经常一起出现的一组概念是人民民主,有"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一说。作为党建研究方面的专家,您认为两者有何关系?应如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王长江:首先,"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是一个简单的号召,是必须坚持的一条比较可靠的改革路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唯一一个对整个国家起调控和领导作用的党,实行党内民主就能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存在"民众的统治"与"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与民众权力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雅典民主政治既非"民众的统治",也不是"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而是民众与政治领袖的共治.民主政治权力为民众和政治领袖所共享.  相似文献   

13.
战后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张君劢的民主观念具有"人权保障"、"社会主义"和"民主方法"的三重丰富内涵;晚年张君劢则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笼罩,并进一步确认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总体而言,回到康德对于人的基本价值的确认,成为张君劢战后以至晚年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的新思考亦与二战后期以降欧美思想界的潮流变动及所谓"社会主义之方向转变"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在今日的苏联,公开性正形成为一股奔腾的政治潮流,戈尔巴乔夫根据列宁的思想指出:“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政治创造性及参加管理”。这一理论是不容争辩的。历史经验向我们表明:公开性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并且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开性、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神秘性已成为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  相似文献   

15.
民主是社会主史的题中乏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1979年3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深刻论断,为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民主目标.邓小平一贯强调,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所在,为现代化的实现探寻了民主化道路.他还指出,发扬民主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民主支持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杨浩 《文史月刊》2013,(5):21-23
民主宪政是胡适一以贯之的最大政治追求。《独立评论》时期,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其宪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中做了充分阐述。而这一切,与胡适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怀海 《攀登》2005,24(1):67-69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队伍的民主素质决定党内民主的实现和发展程度,党内民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只有在党员民主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提高党员民主素质是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工作。新时期,提高党员民主素质的重点是增强党员民主意识。只有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改善党内民主生活氛围、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员民主素质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里根总统时期美国大力向拉美输出所谓"民主",从国际背景分析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顺应世界和拉美兴起的民主浪潮,力图在拉美形势变化下仍保持重要的影响,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二是把输出"民主"作为反共产主义的手段,里根政府认为反共就是民主的,用促进"民主"来实现国家利益;三是8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的降温,使得美国可以更有精力在拉美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19.
刘序明 《攀登》2006,25(4):41-44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全部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50多年来,从民主新路的提出到“大民主”错误思想的实践,再到依法治国与民主执政主张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自己的执政理念。总结与吸取我们党以往在民主执政理念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往的历史著作,凡谈及清末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的,绝大多数都以为民主问题是其争论的中心,认为革命党坚持建立民主制度,而立宪派则反对建立民主制度。争论的结果是革命派的民主论战胜了立宪派的反民主论。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至少是过分简单化了。本文根据争论双方的文字,认为无论是从思想逻辑上看,还是从争论文字的数量上看,其争论焦点是暴力革命与反满问题,真正讨论民主问题的文字,在双方都只占极小的比重。透过他们的争论可以看出,革命党把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看得太简单,太容易,而立宪派则把实行民主共和制看得高不可攀。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派在思想认识上却有着某些共同点:(1)两派在必须改变君主专制,确立某种形式的近代民主制度的问题上,并无根本分歧。(2)两派都多少受到现成的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局限,对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从现有起点上逐渐建立中国的民主制度思考得不够深入。革命党只见其易,立完派只见其难。(3)双方都意识到从专制到民主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革命党提出分三步的设想,立宪派提出以开明专制为过渡。(4)双方都没有找到在中国推动民主宪政的真实动力。所以一方耽于理想,一方陷于悲观。由此可见。双方对民主的思想准备都是不够充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