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为了改变沙皇俄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自建国后就致力于新区的经济开发,将生产力由中央区逐渐向不发达、然而自然资源却丰富的边远地区推移,以便使生产部门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而新区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向又都取决于各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各个历史  相似文献   

2.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从俄国获得了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即南满洲铁路铺设权。此后,南满洲铁路和中东铁路成为日俄势力在中国东北地区冲突、竞争的象征。为争夺中东铁路承担的物流运输以有效地牵制或削弱苏联势力,日本着手铺设拉滨铁路。1934年拉滨铁路完工后,逐渐发挥预期效果,承担不少物流运输,而中东铁路的经济功能随之下降。由此可知,拉滨铁路的铺设目的,就在于牵制中东铁路以减少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  相似文献   

3.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德战争之前 ,苏联通过与希特勒德国的合作与争夺 ,在其西北部扩张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获得初步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以战场上的胜利为基础 ,使盟国逐渐地同意了苏联关于领土和边界、安全保障和势力范围的大部分要求。最后 ,苏联和西方国家以妥协和谅解的方法确立了划分它们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苏联俘虏了大量战俘,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尽快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抵补战俘关押开支,战后苏联在建筑、伐木、采矿和冶金等多个领域中使用战俘劳动。随着战后苏联物资供给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奖惩措施的出台,以及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战俘的敌对情绪逐渐消解,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战俘不仅弥补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苏联东欧内部变化和美国的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联东欧内部变化和美国的政策①时殷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年间,苏联逐渐确立起对东欧的全面控制,并且大致按照苏联本身当时的内政模式重新塑造了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到70年代开始时,东欧各国也仍然维持着与之相同的根本体制,而且大多数依旧处于...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他的领导紧密相连。而苏联模式则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逐渐形成的一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模式。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影响着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本文通过梳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初步认识、毛泽东在新中国筹建中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中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维护三个历史时期,说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二战期间苏联俘虏了大量战俘,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尽快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抵补战俘关押开支,战后苏联在建筑、伐木、采矿和冶金等多个领域中使用战俘劳动。随着战后苏联物资供给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奖惩措施的出台,以及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战俘的敌对情绪逐渐消解,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战俘不仅弥补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是由密切转为恶化的逐渐变化时期,中国收回旅顺海军基地前后苏联外交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远东安全战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联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基础,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又比较稳定的少数国家之一。战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比美国快,同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31%,而1975年相  相似文献   

10.
陈永贵 《黑龙江史志》2009,(7):40-41,43
越南抗关战争期间,苏联和北越的关系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苏越关系貌合神离。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苏联有意接近北越,但北越对苏联是不信任的。第三阶段: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苏越关系逐渐变得密切。  相似文献   

11.
越南抗美战争期间,苏联和北越的关系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苏越关系貌合神离。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苏联有意接近北越,但北越对苏联是不信任的。第三阶段: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苏越关系逐渐变得密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是由密切转为恶化的逐渐变化时期,中国收回旅顺海军基地前后苏联外交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远东安全战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里根上台执政后决定与中国建立战略联系,以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美两国实现了高层互访以及武器出售、高技术转让等军事交流,形成了联合抵制苏联扩张的合作关系。但由于1989年东欧剧变、苏联威胁逐渐消失等冷战形势的变化,加之中美间固有的台湾问题、意识形态等矛盾,导致两国战略联系在1989年因为一个政治导火索而走向终结,中美关系跌入低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这一方面源于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冷战所赋予的强烈政策取向也迫切要求苏联学在全美范围内发展为一门规模巨大的学术专业。在这一时期,联邦政府、私人基金会基于国家安全机制和冷战战略目标,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联,扩大了对苏联学的资助范围,提高了资金投入。以此为契机,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得以成倍增长。另外,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会还通过改组将全美苏联学家囊括其中。在这一时期美国苏联学的发展历程中,该领域不同学术机构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学界与政府的共生关系不断增强,国家权力对学者参与冷战的动员力度持续加大,并且越来越多的苏联学家将官方需求确立为自己研究工作的主要取向,体现了美国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独特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苏联撤走援华专家被认为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从此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但是,中苏关系破裂远远早于1960年的苏联撤走专家一事。中苏分歧从最初两党意识形态之争扩展到了两国国家利益冲突的层面,两党分歧逐渐公开化,两国关系迅速恶化,这直接导致日后两国关系的完全破裂。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无论是挑起战端的日军,还是奉张及南京当局都密切关注莫斯科对此事变的外交态度。虽然面对中东铁路可能遭遇日军威胁的严峻情势,但苏联依旧采取"不干预政策",坐视日军侵占中国整个东北地区。1932年后,苏联甚至第一时间便承认"满洲国"并开始与日本商洽中东铁路的售让事宜。斯大林及苏联最高当局之所以做出这样一系列的外交决策,除了受制于国际层面的大背景外,也与苏联当时已逐渐成型的外交模式有关,而且期间更掺杂了诸如情报缺失、预判失误等历史细节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苏联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按地域组织国民经济的重大意义越来越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布局和发展区域经济是组织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复杂的区域性经济问题是苏联实现新时期经济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七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开始由粗放式经营逐渐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苏共二十四大提出的集约化方针和二十五大提出的经济战略都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的,而这个时期苏联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8.
八大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两种思路林蕴晖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所作的揭露,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长期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1955年夏季以后,在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  相似文献   

19.
中苏两国的学术交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中断大约二十年之久。近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这种交流已经开始恢复并逐渐有所扩大。近代史研究所同苏联的历史学界和中国学界曾经有过比较密切的联系。早在五十年代,苏联著名中国学家叶菲  相似文献   

20.
底图内斯库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名的外交家,其对苏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令世人关注。底图内斯库在20世纪20年代持强硬的反苏立场,30年代,他的态度发生逆转,从拒绝与苏联直接接触到逐渐愿意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最后还与苏联就结盟进行谈判,成为与苏联合作的最积极倡导。底图内斯库对苏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罗马尼亚国家利益的判断。鉴于国内尚无人涉及这一问题,本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