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拼合研究方法及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重心从单纯的器物描述以及简单分析论证到追求对考古遗址埋藏形成过程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转变,考古发掘技术和分析技术也日趋完善,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石制品拼合研究方法重新被旧石器考古学家们所追捧,逐渐发展并演变成为分析旧石器遗址埋藏学及探索早期人类石制品加工技术行为的一种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2.
陈许 《岭南文史》2008,(2):40-40
在西方油画艺术发展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重视材料本身。尤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转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客家问题的记录撰述,从19世纪初徐旭曾丰湖讲学、博罗韩生为之笔记就开始了。但真正称得上现代学术意义的著述活动,则是20世纪前期的事,其中尤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发端。罗香林身处客家问题迭相轰动、客家意识急剧膨胀的时期,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他通过在大学求学期间的学术积累,接受西方知识以及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为17世纪以后才开始具有自我区分意识的客家族群,进行了系列“学术包装”,建构出一个客家人源自中原,经过五次迁徙,最后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形成独立民系的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这个词是由19世纪的德国学者Baron von Richthofen(1878,454)创造的,用来描述古老东方和西方帝国之间的陆路贸易网络。这个抽象的、富有吸引力的概念方便地涵盖了复杂的政治权威、军事边界、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我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族群,自19世纪以来,客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客家文化也成为学术界一门显学。在这种表面的热潮背后,客家研究潜伏着不小的隐患。本文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为文本,深入剖析七十多年前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情结和问题意识,解读现阶段客家研究的新现象新问题,力图找出合理化、操作性强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历史书写已经与民族塑造融为一体。迄今为止,历史书写主要受民族国家的框架局限,同时又在塑造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近代东亚,历史书写与民族主义的密切关系还表现为另一个侧面——它也依靠官方历史编撰和王朝历史编撰的长期传统,在这一传统之中,一个统治王朝发起编修前朝官方历史的计划,以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有用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绪论。首先要说明的是,本稿选取的约120种研究明初至19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前后)的论著中,有关中国与其他地区关系的研究成果占到半数以上。这种潮流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到“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东京大学“特定领域研究”)、“东亚文化交涉学”(关西大学“全球化COE”)等大型研究计划的影响,但仅此也并不足以阐明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木南 《收藏家》2005,(3):75-75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15世纪后,葡萄牙、荷兰早期殖民者把制瓷技术带至欧洲,随后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先后在自己国家的本土制造瓷器,其中以德国迈森瓷最为出名。迈森是地名,去德国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半小车程。迈森有一位炼丹家伯查,英译名为约翰·弗里德利希·包特格尔(1682-1719年),此人精通冶炼,很受德累斯顿奥古汀爵宠爱,  相似文献   

9.
王霄飞 《世界历史》2003,(4):102-106
流行文化研究 ,是当今美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领域。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美国研究专家、电影研究专家、教育学家等具有不同学科、学术背景的学者们纷纷涉足这一课题 ,使流行文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深入、讨论日趋热烈的可喜景象。从与工业社会密切相关的流行文化形成之时起 ,就出现了以利用流行文化谋取更多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性研究。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从学术角度对美国流行文化的研究初现端倪 ①。不过 ,流行文化学术研究的大多数成果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本文选取的两篇文章均以 1 9世纪 90年代的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