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实录》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认为此书中没有提到郑燮(板桥),也就不去寻找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其实,《清实录》中蕴藏着许多有关郑板桥的资料。 该文是第一次从《清实录》中摘出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加以编排和说明,供研究郑板桥的同志们参考。 从《清实录》看郑板桥的几件事 “四十举于乡” 杨荫溥藏郑板桥《自叙》墨迹:“雍正壬子举人”。陈子良藏郑板桥《刘柳村册子》墨迹:“四十举于乡”。 《世宗实录》卷一二一:“(雍正十年七月丙戌,以)提督安徽学政、内阁学士王兰生为江南乡试正考官,检讨吴大受为副考官。”郑板桥是王兰生、吴大受录取的举人。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座寺庙中游览。在方丈室里,他看到了挂有一幅自己的书画,他就站着细看。方丈看见郑板桥衣冠朴素,打扮平凡,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文人,就顺嘴招呼了一声:“坐!”并对小和尚说:“茶!”郑板桥没有坐,只是与老和尚攀谈起书画方面的知识来。方丈一听,知道郑板桥是个有学问的人,于是又很客气地说:“请坐”。并催促小和尚:“泡茶!”郑板桥还是没坐。在攀谈中,有个与郑板桥相熟的人踱进了方丈室,便向方丈介绍:“长老,  相似文献   

3.
在对中国古代画家的学习与研究中,我对郑板桥尤感兴趣,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有《郑板桥书画艺术》、《郑板桥书法集》、《郑板桥年谱》等.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郑板桥及其艺术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一、关于“去官”说郑板桥是在乾隆十七年60岁去官,第二年春离开山东潍县南归扬州的.关于“去官”的说法,记载不一:一说:“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清史列传·郑燮传》、《清代学者像传》)一说:“因邑中有罚某人金事,控发,遂以贪婪(?)职.”(《小豆棚》卷十六)一说:“以病归.”(《国朝画征续录》卷下、《榆园杂录》卷一)一说:“乞休归.”(重修《兴化县志》卷八)  相似文献   

4.
邓丁三 《收藏家》2013,(5):82-82
郑板桥藩竹石。其竹,劲瘦挺拔,日筋节,日傲骨;抑或纷乱横出,是跋扈、张狂,也不乏愤仕f=妒俗。其石,嶙岣峥嵘,日奇峭,日棱角;抑或执拗地称冥顽不化,当然,也可以雄霸中天,“佳上云霄”。论者多不谓其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而说张扬、怪诞,不循常理。闳为,他他列“扬州八怪”,而且如今的人们一提“八怪”,首先跳出脑海的就是郑板桥。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一生与僧人多有亲近,尤“喜与禅宗尊宿……游”,广结善缘使郑板桥加深了对佛学的理解并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态度,研究郑板桥很有必要对其交往的方外友有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过一段对画竹的生动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竹》) 郑板桥这段话,正是艺术形象动态的生成过程的总体构图。这个生成过程,要历经三个阶段,造成形象运动的三次变象转化:一是感受生活现象,使客观实体存在的竹变象为“眼中之竹”;二是构思感性映象,使“眼中之竹”变象为“胸中之竹”;三是审美意象的物化凝定,使“胸中之竹”变象为“手中之竹”。  相似文献   

7.
一生酷爱清竹的郑板板,为此所留下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精湛的技艺上来说,均彪炳于中国绘画史。郑板桥先生书画风流倜傥,豪迈多姿,而伪迹最多,造假者猖獗,施尽多种手段,致使块乱玉,鱼目混珠。尽管赝品几乎乱真,仍不免要露出破绽来。现藏于美国纽约私人手中的郑板桥《远山烟竹》四条屏,即为其例。一、郑板桥生平及其画艺郑板桥(169—1766),原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多才多艺。他的一生经历了卖字画──为吏──再卖字画的曲折道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则是他的“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  相似文献   

8.
常见人们手中的折扇上、厅室的条幅上,书写着郑板桥赫赫有名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看来,郑板桥对糊涂是很有兴趣的。那么,他到底糊涂不糊涂呢?有人撰文说,郑板桥看似倔强不驯,推崇“糊涂”哲学,其实自己却从不糊涂,而且始终保持着异常狡猾的世俗心态。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且来看看。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与《竹石图》张金栋高朝英郑板桥是清代中叶一位有作为的画家,他以“怪”而著称,著名画家徐悲鸿评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①郑板桥(1693...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关爱百姓,是清官、好官,是官家楷模。 44岁之前,郑板桥一直靠读书和卖画为生。他44岁考中进士,按说应该做官,但当时官场外挤满了“捐官”客,他依旧无缘步人仕途。  相似文献   

11.
<正>“删繁就简三秋树”出自郑板桥《赠君谋父子》,句中郑板桥从绘画的角度阐述技巧,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这样的绘画技巧与思想理念,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有重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大道至简,至道趋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有所侧重,删繁就简,简明扼要,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12.
《文史天地》2010,(12):95-95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既是清代诗、书、画皆出众的文人,亦是一位廉洁爱民、珍惜人才、重教尊师的清官。  相似文献   

13.
名人闲章集趣名人闲章集趣中国画上不刻姓氏名字而刻名言警句的押角印章称为闲章。从那些有趣的闲章中,往往可窥见名家们的志向、追求和精神。郑板桥用于书画上的闲章颇多,一方“心血为炉熔铸今古”的闲章攫历代名家之秀,创自家之新;又一方“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闲章,...  相似文献   

14.
文摘精华     
郑板桥爱子有则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在给堂弟郑墨的家书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老年得子,自然倍加疼爱。但他却强调原则,讲究教育方法,认为即使嬉戏玩耍,...  相似文献   

15.
兰殿君 《文史天地》2005,(11):55-57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之“青云谱随想”一文中写道:早在国画大师齐白石之前,清人郑燮就刻过一枚印章,印文为“青藤门下走狗”。阅后对郑板桥的心态和作法有不可思议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清人秦祖永辑《七家印跋》之一的郑燮《(板桥)印跋》,是人们评论板桥篆刻艺术时所经常提到的一本书。此书共收郑板桥所刻印章十二方:“留伴烟霞”、“砚田生计”、“修竹吾庐”、“活人一术”、“桃花潭”、“更一点销磨未尽爱花成癖”、“恬然自适”、“花萝绿映衫”、“大吉羊”、“明月前身”、“茶烟琴韵书声”、“思古”。经研究,发现此书绝大多数跋语  相似文献   

17.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4):174-178
<正>乾隆十四年(1749年),郑板桥(1693~1765年)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庙碑记》志其事,并由司徒文膏勒石(城隍庙碑,190×80厘米,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藏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纸本,行书,22.3×18.3厘米,12开)乃《新修城隍庙碑  相似文献   

18.
《文史月刊》2010,(12):66-66
<正>据考证,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  相似文献   

19.
说“出格”     
郑板桥有幅《墨竹图》,上画墨竹数根,以大石为背,笔势纵逸秀劲,且配一段题款:“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故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据说,宋朝文同(与可)是墨竹的第一大家,苏东坡作墨竹,是向文同学的。而郑板桥的墨竹,却打破了正统,“出于格外也”,不仅不画枯木,且“石反大于竹,多于竹”,收到了不落窠臼、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写作文,缺的就是郑板桥的这种“出格”的勇气和独创精神,许多文章大都是“套中文”。  相似文献   

20.
南京书画鉴赏家徐石桥先生最近将自家珍藏的清·郑板桥一门书画作品十一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所捐有郑板桥书大幅中堂、八分书扇面,还有板桥之舍弟、板桥之孙、板桥之挚友以及学生等诸家墨迹,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