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雄夫妇墓俑与初唐傀儡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第206号墓,清理出彩绘木俑和绢衣木俑七十多件,另外还有木马残腿、木俑手脚二百件。在一个被盗掘过的墓中还发现这么多的俑,这是以往所发掘的高昌墓中前所未见的。这些俑的形象和制作都别有特色,是值得重视的初唐文物。  相似文献   

2.
石灰在中国古代的开采和应用都很早,但文献上记载不多,而在吐鲁番出士的晋唐时期的衣物疏中却多次提到。这是因为在古代高昌地区的人们的观念中,石灰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用石灰随葬,还可以防潮防虫,使尸体及棺木不腐。所以,衣物疏中提到石灰,镇墓与实用目的是兼而有之的。这种情况也许是古高昌地区特有的。此外,本文也探讨了石灰在古代高昌地区居民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为开元六年吏部常选张君夫人元淑墓。该墓共出土女俑21件,其中10件女立俑保存较好,造型别致,与同墓葬出土的其他女俑在造型、制作技法和尺寸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本文将其与同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壁画及线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以期探索开元初年西安地区唐墓中女性形象转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1964年7月间,福清县渔溪公社水涨桥新店村社员在村西北虎头山麓开挖渠道时,于地表下二米余发现一座砖砌券顶唐墓。此墓建筑规模较大,壁间砌砖横向的一侧现出阳文画象多种,颇具特色。现将发现情况记述于下。一、墓室结构与随葬器物墓室方向150度,平面呈"凸"字形,顶作拱券,墓壁砖砌法为三横一竖依  相似文献   

5.
结合狮子冲M1、M2出土散砖铭文和丹阳仙塘湾墓、金家村墓出土完整卤簿画像,可以对刻划砖铭的含义展开讨论,并复原它们在完整画像中的位置,进而明确拼砌规则。借助这一方法,不难发现M1、M2散砖画像与金家村墓、吴家村墓的部分画像存在同一粉本现象,其来源可能是萧齐末代帝陵级墓葬拼砌砖画的剩砖,齐梁禅代后因无法继续参与画像拼砌,而被作为一般墓砖使用。  相似文献   

6.
嘉峪关魏晋墓的彩绘砖画鹰猎图真实再现了河西地区当时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的狩猎方法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本文运用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对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鹰猎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石灰在中國古代的開采和應用都很早,但文獻上記載不多,而在吐魯番出土的晉唐時期的衣物疏中卻多次提到。這是因爲在古代高昌地區的人們的觀念中,石灰具有鎮墓辟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用石灰隨葬,還可以防潮防蟲,使尸體及棺木不腐。所以,衣物疏中提到石灰,鎮墓與實用目的是兼而有之的。這種情況也許是古高昌地區特有的。此外,本文也探討了石灰在古代高昌地區居民生活中的影響與作用。  相似文献   

8.
1958午4月,在河南偃师酒流沟水库西岸,发现了一座墓壁嵌有杂剧雕砖的宋墓.这座墓室在发现时,墓顶已经损毁.出土器物只有瓷盘和铁铲.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有砖柱,柱头和补间斗栱皆为"把头绞项造",东西两壁都砌有板门和直棂窗,六块雕砖画都嵌砌在北壁上.根据墓室仿木建筑的结构来看,应该是北宋末期的墓葬.目前发现的宋金时代形象化的戏剧资料,有明晋藩旧藏的两幅南宋的杂剧画、天津市博物馆藏的宋画"龙舟图"中的水傀儡戏、天籁阁旧藏宋人傀儡牵机图和1959年1月在山西侯马金大安二年董氏墓中的杂剧砖俑和戏台.另外,1952年在河南禹县白沙宋墓中也发现有杂剧雕砖,它和偃师宋墓杂剧雕砖的时代都应属于十二世纪,比南宋杂剧画和侯马董氏墓的杂剧俑都要早一些.偃师宋墓北壁上的雕砖,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砍鲙、司炉和抱经瓶的侍女,这是供墓主人使役  相似文献   

9.
<正>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了326平方米彩绘壁画,大都保存完整,色泽鲜艳,在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北齐墓室壁画中实属罕见。徐显秀墓壁画绘在墓道的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描绘的是墓主夫妇宴饮和出行的盛大人物画场景。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有各类人物200余个,还有各种乐器、兵器、仪仗和生活什物若干件,形象与现实中的物象大小相当,栩栩如生,不但生动地展  相似文献   

10.
1978年3月,勉县红庙公社金寨大队五队社员在该队川陕公路以北1500米左右的疙瘩坡上1.5米深的黄土层中,发现一座砖室墓。文物管理干部对此墓进行了清理,编号为78HJM5。此墓为长方形单砖券顶墓,南偏东20度(图一)。墓室长5.7、宽1.15—1.25、高1.5米,墓壁于0.9米处开始起券。墓内淤土厚20厘米。墓壁用长方砖单砖叠砌;封门用单砖立砌,墓底前部用单砖按人字形斜铺,后部为单砖平铺。长方形砖长35、宽16、厚7厘米。无棺台。清理中,在后部发现大量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对南朝南京西善桥宫山墓、丹阳建山金家村墓、丹阳胡桥吴家村墓竹林七贤砖印壁画及壁画砖得出结论 :金家村墓竹林七贤壁画是在得到部分与西善桥墓壁画同模壁画砖的基础上补添而成的,吴家村墓竹林七贤壁画则重新制模制砖,但图像继承自金家村墓。西善桥墓的年代应该在南齐之前,或可提前到刘宋时期,所以,金家村墓壁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葡萄纹花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为配合鞍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在敦煌市新店台——佛爷庙墓群一唐墓中出土了一块葡萄纹花砖。该砖呈正方体,通体为青灰色,长与宽均为35厘米,厚6厘米,花砖质地细密坚固,手感较重。砖的正面横制凸起的葡萄纹,立体感很强。背面、侧面均素面无纹。在敦煌唐墓出土花砖中属首次发现。正面的蕾萄纹制作得十分形象逼真,盘旋  相似文献   

13.
王汉 《东南文化》2018,(2):81-91
从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拼镶砖印壁画墓出土壁画砖的砖面标记文字、砖的拼装方法以及砖的尺寸规格等方面来看,该墓的年代应该在丹阳金家村墓和吴家村墓之前。一向被认为是陈朝墓的西善桥罐子山墓也应该与此墓年代相仿。  相似文献   

14.
怀仁丹扬王墓为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是刘昶生前预营的自己与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北魏平城时代太和以前不见多室墓,丹扬王墓前后双室、前室两侧附耳室的结构,是文明太后太和改制、推行汉化制度下的产物。墓葬中的忍冬纹特征与云冈二期石窟、平城时代太和以来墓中所见忍冬纹一致,鲜卑装人物砖的图案借鉴了太延二年(472年)以后墓葬中的人物俑形象,而人物砖的排列方式则与云冈二期石窟开始出现的供养人构图范式一致,说明墓葬年代不可能早于云冈二期石窟开凿的年代。残存的金箔屑、铅板等应为墓中原随葬器物的残留,同类器物仅见于平城时代晚期墓葬。丹扬王墓的位置,地处北魏王朝规划的南来汉人墓葬区范围内。这为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推定提供了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5.
泉州南安丰州六朝墓群出土“阮”纹砖及其学术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12月考古人员对泉州南安丰州皇冠山的六朝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07年4月对新暴露的3座墓室又进行了清理。前后发掘共揭露墓室28座,出土了金戒指、琥珀项链、青瓷壶、青瓷碗、青瓷盘、青瓷盅、青瓷罐、青瓷炉、青瓷托杯、青瓷洗等一大批随葬器物;发现纪年墓4座,出土纪年墓砖3种,其中“太元三年”1座、“天监十一年”2座和“四年”残缺墓砖1座,更为重要的是在出土的墓砖中发现了古代乐器“阮”的印纹,“阮”的发现为探讨泉州乃至闽南戏曲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外部威胁的加剧,高昌国末期的砖志中出现了一些以本地的“交河郡”为籍贯的书写,这是“高昌人”认同觉醒的表现。高昌国的灭亡以及部分高昌人内迁中原让入居内地的高昌人感受到自身文化习俗的特殊性,也促进了“高昌人”认同的增强,这在龙门石窟的题记中也留下清晰的表达。贞观年间来自中原的卫士、移民等外来势力涌入唐西州,部分高昌人的遗民认同潜滋暗长;永徽初年麹智湛及徙居中原的高昌豪族返回西州,他们的“高昌人”认同与当地既已存在的遗民认同合流,进而出现了永徽、龙朔年间墓志中“高昌人”书写显著增多的现象。此后对唐朝认同的逐步增强,处于自发状态的“高昌人”认同因为无法得到强化,最终归于消亡。  相似文献   

17.
1993年4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华余包装公司基建工程,我队对一批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工作,现择其中的16号墓做一简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长方形单室砖券墓,方向180°,由墓道、墓门、墓室和耳室组成(图一)。竖井墓道,墓门前用封门砖,墓室长方形,长4.3、宽1.6、高1.12米。墓壁于距墓底0.86米处开始起券,壁用长方砖单砖平铺。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九六四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在河南偃师西大郊村发掘的522座东汉刑徒墓中发现的820块墓砖中的一块。  相似文献   

19.
新昌县文管会收藏了60多种各个朝代的墓砖,通过整理,将其中50余种不同规格、纹饰的墓砖,制成拓片,力求从中摸出一些墓砖的规格、纹饰变化的规律.从现有的标本看,最早是东汉,接着有两晋、南朝、隋、唐、宋、明的墓砖.有绝对年代的铭文砖,最早的是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最迟的明万历11年(1583).现将历代墓砖的规格及纹饰介绍如下:一、东汉时期1974年在西岭公社五四大队飞凤山,清理了两座古墓,出土了印纹陶垒、灰陶罐、陶井、陶吊桶、酱色瓷鐎斗、银镯、带有西王母故事图案的青铜镜及一些货币(五铢钱),两墓(并列相距不到五公尺)墓砖有两种:四平砖及刀形砖,四平砖规格为5×17×35厘米,刀形砖规格为3.5  相似文献   

20.
在吐鲁番晋至唐代古墓葬中,有陪葬纸鞋、纸帽、纸腰带、纸钱等纸明器的习俗。这一习俗产生在前凉及前秦统治高昌之前,纸在高昌地区普及之后。最初纸是在民间生活中代替昂贵的绢帛使用的,后来用于丧葬,并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至晚在麴氏高昌及唐代时,人们已经借助丧葬用纸来炫耀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据考古资料,纸钱最早出现在麴氏高昌时期的墓葬中,但很可能是和纸鞋、纸帽、纸腰带等纸明器同时出现的。它来源于古代陪葬束帛和宝货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