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唐代米色绢袜保护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的保存现状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首先采用丝蛋白加固技术对绢袜进行加固,用以改善其应力应变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针线法对绢袜进行修复保护,选用与之厚薄一致的电力纺作为背衬材料,运用铺针和行针对绢袜进行修复,复原了绢袜的形制,同时使绢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对丝织品保存现状进行评估,是寻找丝织品文物保护方法所必须做的先期工作。为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仪、氨基酸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袜进行保存现状评估。将之与现代丝绸进行对比研究,可知唐代绢袜的形貌和分子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纤维表面粗糙、结构疏松,热分解温度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天冬氨酸和酪氨酸降低了约30%,丝织品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绢袜的保存现状堪忧,急需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文物修复,尤其是绢本古书画的残缺部分修复中,要备齐所需的同质的修补用绢几乎不可能,一般情况下只能利用新绢来做修补用绢,但因新绢强度、色泽、纤维粗细与原作的绢相差很大,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而且容易造成对原作的二次破坏。针对这一修复难题,文章从"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和原则出发,结合笔者留日期间修复古画的经验,介绍日本人工劣化绢技术及其在古画修复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古书画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和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印花绢袋",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因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参照修复方案中相关专业仪器检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寻找线索,研究推断出了绢袋形制。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现代面料作为背衬,表面应用绉丝纱加固技术,对绢袋实施了保护修复,并对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作了总结归纳。修复后的绢袋形制明确,纹理清晰,光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观展效果增强,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文英  张群喜 《文博》2001,(5):76-79
在绢画的修复中,对原画中缺损的部分。要重新用绢来填充,这种被用于填充缺损的绢叫修复绢也叫补绢。作为补绢,当然古绢的质感比新绢要更加合适,所以一般都是毁坏低价值的古书画,然后将其中纯色的部分作为修补用绢来使用。但是要得到各种各样所需要的绢料也是很困难的,况且,我国各大博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古代绢画补配修复中,面对古今材质与装裱要求不一、病害种类不同的情况,为将现代的绢绫线与文物的经纬线更好地匹配,研制了一种绢绫刮口刀。此刀由八个点形成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作为刮口工作的状态,可以避免绢画修复中常用工具——马蹄刀、美工刀以点为工作面的刃口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力点小且刀刃的点难以控制易伤及画心等缺点。虽然研制的绢绫刮口刀在修复明代绢本水陆画《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轴》的补绢刮口步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裱技艺如何科学化,还需不断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特制绢地书画作品的修复历来是一大难题,因困于材料的特殊性与稀缺性,如寻觅不到同类补绢,就较难实现理想的修复效果。清代莫晋绢本书法立轴的画心材质为一种经过涂布、染色、描绘等工艺制成的特制绢本,因保存不当,画心已出现严重断裂残缺、部分涂层填料脱落等劣化现象,亟需修复保护。但画心用绢的质地和颜色特殊,无法找到与之接近的补绢。本次修复通过对绢的表面涂层进行检测分析,并参阅传统纸张再加工材料的检测报告和研究文献,再结合对材料的老化实验等,确定将瓷土和高岭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来代替原涂层中的铅白作为本次修复的涂布材料。最后通过对修补涂层的全色,取得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辽代锦袜的基本概况,包括锦面和衬里的形制、尺寸、纹饰、组织结构。根据锦袜的破损状况,保护师采用传统的方式,对其进行了清理、平整、针线修复法的复原工作。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出土唐代庸调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放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喀拉和卓古墓葬区先后进行了多次清理发掘,每次出土相当数量的麻类织物,包括衣服、被、褥、袜、五谷袋等,其时代自两晋至唐。在部分唐代麻织物——庸调布上,可以看到墨书题款,写明年月、地区、布帛性质、纳布人姓名、数量等,并钤有州、县以及库司的印鉴。这是一批反映唐代租庸调制度实施情况的实物资料。笔者和李征同志曾对1972—1973年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进士莫晋(1761—1826)书法立轴(145 cm×50 cm),画芯为绢本。绢表面被红色涂层覆盖,上面有云纹、蝙蝠纹和"寿"字纹等手绘花纹,加工方式特殊。为科学保护这件文物,采用了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高光谱等无损(微损)检测技术对文物材料及制作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件文物用绢组织结构稀疏,背面采用三桠皮纸托裱;将铅白染色涂于绢表面进行加工,再采用高岭土和银粉绘制云纹、蝙蝠等;同时对文物模糊印章进行了有效提取。该研究结果为后续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红地联珠团窠对鸟纹锦袜,其精美的纺织图案和精湛的织造技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在保存过程中受到环境等因素的腐蚀影响和作用,造成织物破损、缺失及污染,通过运用传统修复材料与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5)
正书画装潢技艺简称装池、装裱、裱画,是一项对纸、绢质地的书法、绘画进行加固、装饰,以及对古旧书画进行去污、修复的手工技艺。我们从古语中的"三分画、七分裱"便能看出古人对装潢的重视程度。通过装潢技艺,不仅能使书画作品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提升观赏价值,部分古旧书画经过装潢,更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与收藏,更适宜于鉴藏研究活动的开展。可见,传统装潢修复技艺对于书画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项技艺的传承也是前人对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书画装潢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画修复的清除污渍,特别是去掉有害霉菌,阻止其对书画载体纸绢的继续侵害是书画保护修复的关键,也是古旧书画修复中淋洗、揭裱、修补、全色四道基本工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20,(1)
海昏侯墓新出一方编号为"第廿"的木楬记载了刘贺死后随葬丝织物的部分信息,经过对该木楬文字初读,可发现,刘贺墓中随葬有大量的"丸"(纨)类丝织物,产自齐三服官,或为昌邑王国带来之物。木楬所见"绢丸"非指黄色的纨,"绢"通"缣","绢丸"即"缣丸","绢(缣)丸上衣"则指的是由缣和纨两种丝织品制作而成的上衣。"縹丸"中"縹"在此指浅青色,即浅青色的纨。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博物馆新藏唐代丝绸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健  赵丰  薛雁 《文物》2005,(12)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新收藏了一批唐代丝织品,种类包括锦、绫、印花绢等。本文拟就其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饰图案等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4,(6)
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正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故居——草堂寺筹建"杜甫纪念馆"。  相似文献   

17.
尚珩 《文物春秋》2013,(4):7-1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空前辽阔而强大的政权,为了实现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全国进行有效控制,全面推行并建立了边警预报制度——烽堠制度。但由于此制度处于整个边防制度中的最底层,因而史书对此的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尤其是对唐代所独有的"雇人上烽"现象更是只字未提。本文依据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有关唐代边防的文书,对唐代烽堠体系中"雇人上烽"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分析与修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深圳博物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的矿物成分,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这批俑的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为铅丹、朱砂;黑色颜料为无定形碳黑;白色颜料为铅白和高岭土等.同时,将其与陕西省内相关地区的彩绘陶俑或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得知其所使用的颜料与后者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针对这批人物俑的保存现状,遵循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其实施了表面附着物清理、拼对、粘接、修复补全等保护修复技术措施,使其恢复了原有面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仪、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数码相机、掌上便携式显微镜scalar等专业仪器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和纺织品保存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继而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背衬面料进行缝合加固,并对修复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清晰,丝线稳固,色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此成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新唐书·礼乐志》:"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与其使者。"宾礼不仅是唐朝外交活动中的重要因素,而且其礼仪形式也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研究唐朝的外交礼仪和外交关系是唐史研究的重大课题。2017年6月,中西书局出版了王贞平教授专著《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此书通过微观与宏观、狭义与广义、中外比较等多角度对唐代宾礼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唐代礼制史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