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敦煌变文中有关目连救母内容的有十余卷,均据相传为西晋月氏三藏法师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以下简称《盂兰盆经》)演绎而成。在此,笔者试将《目连救母变文》与《盂兰盆经》略作比较,旁涉它篇,以探求该变文的演绎情况和它的民族化、世俗化等问题。一《目连救母变文》是一篇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它虽然是按《盂兰盆经》演绎而成,但并没有拘守于《盂兰盆经》所表述的内容范围和结构层次,作者根据变文本身的需要,对经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删节、改编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盂兰盆”一词出自竺法护汉译《盂兰盆经》。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探讨“盂兰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对该词的解释,即“盂兰盆”意为“倒悬”。自释迦牟尼时代一直至3世纪,佛经是用口语流传的。直至3世纪末,口传佛典才逐渐用梵文改写。唐代玄应缺乏对於印度口语的理解,因此他对“盂兰盆”的解释极其牵强,毫无根据。“盂兰”很有可能是来自梵文odana(米饭)的口语词形olan(a)的音写,这样“盂兰盆”就意味着“盛着米饭的钵”,《盂兰盆经》就意味着“饭钵经”。笔者认为《盂兰盆经》不是伪经,而是3-4世纪竺法护或其他某个译者自一部印度原典所作的汉译。  相似文献   

3.
从《法苑珠林·祭祠篇》中,我们能看到唐代的盂兰盆节已成为从皇室到平民、全国性的佛教活动,由于它所费钱财的巨大,产生许多关于备办财物的来源、归属问题。而道世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建议,表现出盂兰盆节在中国已产生变异——有时需要僧众自己备办花果饮食来献佛,以及招待俗众。盂兰盆节的佛教原义在参与中国祭祖文化的进程中正在被改变,这也正是《大盆经》与《小盆经》的冲突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连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的重要题材,目连形象传入中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原始佛教经典中,目连故事侧重表现目连的神足特点。以《佛说孟兰盆经》出现为标志,目连故事开始表现中国传统孝道意识,这一意识在唐代的目连变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目连故事的这一流变态势,反映出中国特定背景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调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博简讯     
《文物》1983,(8)
新收集的两卷赵城金藏 1982年8月,北京图书馆和山西省文物局收集到两卷赵城金藏,为《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卷,"微"字号(图一);《起世因本经》第十卷,"取"字  相似文献   

6.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李丹禾《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又名《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银蹄金角犊子经》,印度佛教初期密教所撰佛本生故事。该经最早见录于隋仁寿二年所撰《众经目录》卷四,因被判为疑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早已亡佚。值得庆幸...  相似文献   

7.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土异经录》是道安对当时译于凉州,但译人缺失,无法考定的汉文佛籍所做的编目。此《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的关于“凉土异经”的目录,对研究凉州佛教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祖先崇拜,后来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某些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为我们今日的民俗活动——中元节。由于中元节同佛教的盂兰盆斋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盂兰盆”由梵文UIIambana的音译而来,为“救倒悬”之意,原系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据《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日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如处倒悬,要求释佛救度。释迦要他在“夏安居”结束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准备  相似文献   

9.
佛经的汉译从汉代起,直到明清.由于诸多原因,今传许多早期翻译佛经所题年代、译人有不少讹误,汉译佛经的年代和译人可疑,古代经录记载有不少地方含混不清,之间出入很大,其中许多错误今天仍在沿用.不管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佛教史还是语言学研究领域,对佛典利用尚缺乏必要的文献学基础.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下或简称《佛报恩经》)(七卷),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这是有问题的.这部经的时代可疑,学术界对此经翻译年代的看法不一致,方一新、高列过及笔者曾从语言角度对其时代进行过探讨①.本文拟从文献方面对《佛报恩经》作一些补充考察.  相似文献   

10.
佛母为诸佛菩萨之母,但这个“母”并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人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佛教拿她比喻智慧能生诸佛。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六载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可见,佛母像同密修本尊像一样也是密教思想高度拟人化的艺术形式。佛母的形象多为寂静形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造像量度经》规定其形象为:“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  相似文献   

11.
李灿 《文献》2020,(1):92-115
本文首次公布安徽博物院藏399年宝贤写卷的完整录文,并通过对比宝贤写卷与昙无兰《〈千佛名号〉序》中的记载,证明其真实身份很可能就是东晋昙无兰抄略自《贤劫经》的《千佛名号》(或称《贤劫千佛名经》)残卷,而该文献此前久已失佚。文中进一步推测,作为现存最早的抄略类佛名文本,写卷(即《千佛名号》)制作最初可能是基于唱导古法(即5世纪之前的唱导作法)的仪式实践需求——古法唱导中的两个主要仪式程序,可能分别催生了佛名和因缘譬喻故事两类抄略本,二者在古法唱导仪式中可能存在伴生关系。同时,这件写卷不仅为研究古法唱导提供了首件实物例证,也有助于理解5世纪前中国佛教八关斋日的仪式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集》所录之伯二一九三号《目连缘起》、斯二六一四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北京成字九六号《目连变文》、斯三四九一号《频婆娑罗王后宫缧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上海图书馆藏原卷与伯三三七五合卷《欢喜国王缘》、伯三0四八与斯四五一一号《丑女缘起》、斯三0五0号《不知名变文》经一再校正,尚有可补充的余地,本文对上述诸卷进行了补校。  相似文献   

13.
《佛说相好经》系抄撮《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有关佛的种种相好而成,历代大藏经皆未收录.黄霞曾将敦煌文献中所存《相好经》的10个写卷整理为两个系统、五种录文,大大方便了学界的研究.但黄氏校录时未曾参校该经从出的本经,又因敦煌本《相好经》异本众多、俗写纷繁、用字复杂,故而黄文在释录、标点、校勘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即对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补正.同时,借助于敦煌本《相好经》,又校正了《大正藏》所收《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不少文字的错讹衍夺.  相似文献   

14.
佛名崇拜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与礼忏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此文就一件曾被认定为《贤劫经》系统的北凉时期由沙门宝贤抄写于高昌的纪年佛名写本,通读其发愿题记全文,讨论其经文内容、形式及语言风格,在与传世佛典(如竺法护译《贤劫经》千佛名)进行文字比勘的基础上,推论该写本所属系统的本名,建议目前应本慎重态度,可以暂且将该写本残篇称为"北凉神玺三年宝贤写千佛名号"。此外,文章认为,对该写本出自敦煌的说法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9,(1)
房山石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水徽元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中七年幽州大都督张允伸施造。经碑正面上部线刻三佛坐像,中刻经题,两侧刻菩萨立像,下部刻经主官衔姓氏及刻造年月。画像端严,书法遒丽,洵为晚唐房山石刻佛经中希有遗物。奘译此经为什译《阿弥陀经》之同本异译,唐代颇为流行,奘门弟子靖迈、窥基等注疏述赞前后出现。其后什译《阿弥陀经》盛行,列为净土三经之一,奘译之经遂渐无闻。此经碑版秘藏石室巳历千载,向未为世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写经中,有一部分是当时的初译本,如贞观廿二年玄奘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日照译《大乘密严经》、义净译《佛说宝雨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宝思惟译《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室利末多译《佛说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等,较好地保存了佛经初译时各个方面的原始状况,对佛教经典的校勘和研究佛教大藏经传播过程中的演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写经中,有一部分是当时的初译本,如贞观廿二年玄奘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日照译《大乘密严经》、义净译《佛说宝雨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宝思惟译《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室利末多译《佛说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等,较好地保存了佛经初译时各个方面的原始状况,对佛教经典的校勘和研究佛教大藏经传播过程中的演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4,(1)
<正>首都图书馆藏手抄本《花天尘梦录》(索书号戊、9),一函二册。原为马彦祥所藏,首页有"马二"、"马彦祥"印,末页有"马氏大雅堂藏"印,正文中有少量红色圈点和眉批。全书包括《凤城花史》正续编三卷、《呓馀丛记》一卷、《评花韵语》正续编四卷、《燕台花镜录》(目录题"燕台花镜录",正文题"燕台花镜诗")一卷,共九卷,约五万馀文。自乾隆末年出现记载伶人事迹的《燕兰小谱》后,类似的花谱类著作不断出现,这些花谱当时不过是类似娱乐指南,或是带有吹捧倾向的戏评,在今天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在1267元世祖忽必烈以佑国所举行的白伞盖佛母仪轨仍然被认为是汉地白伞盖佛母崇拜的起源。但是查阅《大藏经》和敦煌汉文写本可以看出,白伞盖佛母崇拜之主要经典在8世纪已经在中国广为人知。由于白伞盖佛母具有特大的保护力量,类似于忽必烈汗14世纪举办的仪式在8—10世纪的敦煌地区已曾在汉人中流传,但这种传统随后在汉地衰落下去了。由于《白伞盖陀罗尼经》组成了《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卷的核心部分主旨也发生了改变。到元代和清代,白伞盖佛母护国的传统在汉地再次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翼堂"朱文印一枚,款署"又栩";又一方白文"臣诒谋印",款亦署"又栩",两石均高7.2厘米,寿山石。《幼学琼林·卷二·父子》有"燕翼贻谋,乃称裕后之祖;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句,"燕翼贻谋"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陈奂注释:"诒,遗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宋王栐撰有《燕翼诒谋录》五卷。"翼堂""臣诒谋印"当为对章无疑,印主失考。叶铭《广印人传》载濮森"字又栩,钱塘(今杭州)人。工刻印,专宗浙派,秀逸有致。不轻为人作。"有资料说濮森生于1827年,卒年不详。号梅龛主人,为晚清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