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颁布了《二名义不偏讳》诏,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现实需要息息相关。该诏令的发布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唐代避讳定下基调。《论武德九年二名义不偏讳诏》一文着重分析了该诏令颁布的时代背景,诏令实施的相关规定,并全面考察了诏令颁布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2.
在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所珍藏的诸多王文治作品中,有本书札册颇为耐人寻味,主要为王文治致唐耀卿书札,记录着王文治(1730~1802)与唐耀卿(生卒不详)、潘恭寿(1741~1794)之间的交谊,涉及书画鉴赏应酬、招同出游、画法研讨、禅修等社会活动诸方面,可与相关书画作品及文集记载互为佐证。鉴于业界对"潘画王题"研究相对较多,二人与唐耀卿之间研究极少,故而有一定艺术价值及重要史料价值。此册共十七通,以下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9)
<正>王鉴(1593~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早年字"玄照",清兵入关后,为避康熙帝讳而改"玄"字),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是清初绘画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增添吴历、恽寿平两人,又统称"四王吴恽",与王时敏、王原祁同归"娄东派"。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明朝时刑部尚书、文坛复古运动倡导者王世贞的曾孙。他曾任明末廉州太守,所以也有"王廉州"之称。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王鉴《仿古山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在皖派校勘学家段玉裁和吴派校勘学家顾广圻之间曾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这场争鸣,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学术界,尤其是校勘学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加论述。 段、顾之争,是由于对《礼记》中几个字的不同校法引起的。《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顾氏《礼记考异》据唐石经无“有文”二字,故认为二字乃衍文;段氏则认为“‘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此行文之常法也。”因此以理断之,校二字为正文。《礼·曲礼》:“二名不徧讳”。  相似文献   

5.
<正>在传世本《尚书·金縢》篇中,周公为求武王病愈而向先王祷告,当言及武王之名时,作"元孙某",伪孔传释曰:"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1)与此不同的是,《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及周公祈祷时并不避讳,作"元孙王发"(2)。对于这一差异,刘起釪先生也曾注意到,他在总结前人观点时说:《孔疏》:"郑玄云:‘讳之者,由成王读之也。’当谓成王开匮得书,王自读之,至此字改为‘某’,史官录为此篇,因逐成王所读而讳之。"江声、王鸣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隋唐时期桂州理定县的建置沿革进行细致考辨,认为兴安县乃隋仁寿初析始安县西南地域而置,大业二年(606)废入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十一、二月间复置兴安县,在县境增设宣风县,贞观十二年(638)又省入兴安县;肃宗至德二年(757)更名"理定",宪宗时因不须避唐高宗讳复改为"治定",后人因唐以降避讳风尚而使"理定"广泛流传在官私史籍中,导致"治定"被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7.
田齐六陵考     
在临淄齐国故城的东南方,泰沂山脉鲁山的东北麓,有两组宏伟的土墓,这就是临淄地区著名的"四王冢"和"二王冢"。我们认为,这是"田齐六陵"。"四王冢"俗称"四女坟",位于临淄齐国故城东南约11.5公里,北距胶济铁路淄河店车站1公里(图一)。牛山、康山、火石山等丘峦从西北到东南成半圆形包围着"四王冢"。半圆的中部有较矮的无名平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释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4,(11)
甲本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有两种写本。甲本字体在篆隶之间,不避汉高帝刘邦讳,抄写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前206—195)。乙本字体为隶书,避邦字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或吕后时期(前194—180)。甲、乙两本均附抄有古佚书,乙本所附古佚书四篇,已在本刊1974年第10期发表。这  相似文献   

9.
南京梁桂阳王肖融夫妇合葬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太平门外栖霞区甘家巷一带,宁栖公路的南北两侧,保留着不少六朝陵墓石刻,其中有安成康王肖秀、鄱阳忠烈王肖恢、始兴忠武王肖憺、南平元襄王肖伟、吴平忠侯肖景等人的神道石刻;另在肖秀墓东北约二公里处,还有失考神道石兽辟邪一对。有人曾疑南齐"侍中尚书令丞相巴东献武公肖颖胄"葬于此。 1980年9月,南京石油化工厂在基建施工中,于失考辟邪西北方向发现一座墓,根据出土墓志得知,为南朝梁武帝肖衍之弟、桂阳王肖融与其妻王慕韶夫妇合葬墓,从而确定了这对失考辟邪即是梁桂阳王肖融墓的神道石刻(图一、二)。  相似文献   

10.
和运墓志,1978年出土于陕西富县茶坊镇黄甫店村唐墓中。此墓位于该村村中心一处平缓坡上,座北面南。墓志有盖,盖呈覆斗形。墓志边长52厘米,厚7.3厘米。志盖篆书。志文行书,共18行,满行22字。该墓志现存富县文管会办公室。现将墓志全文照录如下(图一、图二)。大唐故和府君墓志铭盖唐故左领军卫翊卫引驾和府君墓志并序缅文武经纶,肇修人纪;周邵扶护,终谐鼎图,君临州柞,融“八百然。犹广立枝辅,崇恢孙谟。和王封子于内黄,锡氏和”。府君讳运,字休祥,迺(乃)其后也。因官创业,家于沮坟。”烈祖讳康,字雄,随(隋)文州司马。朱绂炫俗,篁松凛节。大  相似文献   

11.
宋初,英德沿用五代南汉建置,为英州,下辖浛洸(曾一度属连州,宋开宝五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浛洭为浛洸)、真阳(为避宋仁宗赵祯讳,改浈阳为真阳)二县。宋宣和二年(1120),英州被赐名为真阳郡,南宋庆元三年(1197),真阳郡被升为英德府(为重要州,属广南东路)。 宋代,历时319年,在此期间,英德的经济和文化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图一、二)。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由墓葬出土的唯一的一件明代嘉定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出土张氏高昌时期文物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籍记高昌国情况,于张氏(孟明)政权最为不详。张氏政权处阚氏(伯周、义成、首归)、马氏(儒)二个政权之间,在高昌国史上曾起过承上启下等重要作用。但关于其建立,《魏书·高昌传》仅云:"五年,高车王可至罗杀(阚)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关于其灭亡,同传仅接云:"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记载如此简略,自然引起争议。《魏书·高昌传》中的"五年",指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北史·高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读雍正继位,是仁者见智,各有立论,众说莫一。所引相关材料,皆见于世。笔者搜捡诸说,发现有一则史料尚未见征引。18世纪,朝鲜国著名学者朴趾源记载:康熙共二十子而才子怡亲王允祥、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雍正讳允稹,第四子也。八(笔者注:十)王允(礻我)、九王允(礻唐)、十三王允禔(笔者注:祥)、十  相似文献   

15.
<正>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高宗同宰執商議,欲立普安郡王瑗爲皇子。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壬午内禪志》載:"諭之曰:‘朕有一事,所當施行,似不可緩。普安郡王甚賢,欲與差别,卿等可議除少保、使相,仍封真王。’衆皆前賀。……戊辰,三省、樞密院進呈普安郡王加官、移鎮、進國名及宣制吉日。(湯)思退曰:‘少保、開府,自元豐以來不並入銜,更取聖裁。’高宗  相似文献   

16.
清代初期的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上在直承明末余绪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变异和发展,呈现出风格各异、流派林立、名家辈出的繁盛局面。而当时占据清初画坛统治地位的是强调传统笔墨的“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羽军)、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也就是所谓“清初六家”。六家中,四王和吴历皆擅山水,惟恽寿平除山水之外尤精花卉,他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有自己独特格调的“没骨花卉”,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有“起衰之功”,影响着有清一代画  相似文献   

17.
正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以避康熙讳改字圆照,号湘碧,复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末曾任廉州太守,入清不仕,优游林下,以书画自给,是个有节气的遗民。画得董其昌指授,复纵观其所藏宋元名画,浸淫陶冶,自成一格,与董其昌、王时敏、邵弥、杨龙友等同为"画中九友"之一,又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复与吴历、恽寿平并称为"清六家",是清初传统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二、名家翰墨书法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艺,点画之间不仅写出形意之美,也张扬书家的个性与激情。明清书坛姿态丰富,名家辈出:从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成为中流砥柱,到晚明追求文人趣味与浪漫主义的不同书风,及至清代帖学的由盛转衰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并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 书简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遗留下来大量的书简材料。书简在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书、简、笺、札、牍、启、帖等。我国古笈左传即收有春秋时代的书简文字。书简文字很早就被看成是文学作品,如梁萧统(昭明太子所辑"文选"有笺(牋)、书等门类。唐代文集中有许多书简,而宋代更出现了书简的单刻本,如范仲淹尺牍,目前这部书的元代刻本还保存着。明代人对书简的搜集与钞选甚感兴趣。例如,杨慎有"赤牍清裁"二卷,收录春秋至唐代著名人物的书牍多篇。万历年间辑录尺牍之风很盛,如方应祥编选的"邮简类雋"十二卷,即是一例,方氏所辑  相似文献   

20.
<正>"京剧二百年,出了一位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一位陈伯华。他们二人代表着京、汉两个皮黄剧种的艺术高峰。"这是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生前对梅、陈二位艺术大师的定评。陈伯华从牙牙学语就跟随其母陈少兰(汉剧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