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2007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等对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基址由台基、主体建筑和两侧登山路等组成。主体建筑面阔和进深各三间。中央有一幢石龟趺碑座。发现刻有契丹大字和汉字的石碑残片。据汉字碑文可知,碑上刻有耶律阿保机的历史功绩。该基址为辽太祖纪功碑楼。  相似文献   

2.
张蕾  张波  彭兴礼 《中华遗产》2009,(1):134-149
在面积不到九平方公里的巴里坤草原深处,考占学家发现了两千年前遗留下来的3座大型石筑高台、140座石围居住基址、1666座墓葬、2485块刻有岩画的岩石……如此丰富的文化遗迹集中在一个地方被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并不多见,也颠覆了人们关于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3.
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甲骨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抉凤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南距县城15、北距岐山南麓5公里,位于西周"岐邑"的手工业作坊和平民居住区内(图一)。1979年9月,齐家社员在村北平整土地时发现西周卜骨,其中一件刻有卜辞。稍后,我们又在村东土壕畔发现刻有卜辞的龟甲版一件。当年冬天和次年春天我们在出甲骨的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文献史料,对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平面进行复原,确定其用地范围与基址规模,并通过分析探寻其设计规律与手法,发现设计中采用两套平格网.孔庙、国子学的基址规模与大都城市平格网的基准长度存在倍数关系,基址边界均在11步×12.5步的平格网线上;建筑群内部的平面布置受8步×10步的平格控制,总平面中重要控制线大多与网格线对应。根据这一规律,本文进一步对明清北京孔庙、国子监进行分析,发现明太祖、英宗两朝对元代孔庙、国子学展拓时,基址规模仍受元大都城市平格网控制,而永乐朝重建孔庙时沿用元代8步×10步的平格网,将东西廊庑分别向内收进一格,从而揭示元、明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40年代,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两方刻有十字架和华盖的墓碑石,学者或认为其为泉州古摩尼教石刻,称之为"摩尼教墓碑石"。吴文良先生《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介绍了这两方墓碑石。第一方墓碑石(图一)见该书图109,其介绍文字如下: 碑高40,广30厘米,青石雕成。碑中央浮雕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交叉处有一朵五瓣的梅花。十字架上面刻有一个"华盖",在华盖的四角下垂着四条结  相似文献   

6.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在世界园林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如园延清堂基址为示范点,逐步探索如何对圆明园进行保护而做的一些基础工作。此次调查布置人工探查点4个,具体揭露延清堂基址的部分基础形式,并对揭露的三合土地基进行单轴抗压试验,提供三合土地基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最后对不同深度的单轴抗压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岩条石作为文物有灭失的可能,应当重点进行保护;三合土地基上部及下部单轴抗压强度较低,中部单轴抗压强度较高,暴露于地表的三合土也急需保护。  相似文献   

7.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  相似文献   

8.
马全 《文物》1956,(10)
今年三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在郑州市西北铭功路西侧进行去年尚未清理结束的收尾工作中,发现了商代墓葬八座,大型基址一处,小型基址三处和灰坑两个。它们的相互关系非常明确(图一、二)。大型基址与墓葬中之火葬墓在郑州还是首次发现。经文物工作队研究,决定暂时保存。  相似文献   

9.
凤雏村名探源——从甲骨文看周人对凤的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雏甲组西周早期大型宫室(宗庙)建筑位于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在基址 H11窖穴出土的283片有字卜甲中,刻有周王室崇拜风的卜辞共四片[见图,其中第38片(H11:138+160)系两片缀合为一片]:  相似文献   

10.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2019年,在发掘皇城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蛇纹鬲”遗存时期的下沉式石砌院落,结构基本完整,出土遗物丰富,当为皇城台废弃后新的族群在此活动的孓遗,为确定皇城台大台基的废弃年代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相似文献   

11.
1976年在陕西周原的岐山凤雏村发现的西周建筑群基址("甲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下简称"凤雏建筑群"),是首次发现的成组的西周宫殿建筑遗迹,对于研究周代建筑史、探讨周代宫室制度,无疑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足石篆山石刻"佛会之塔"第二级刻有"僧人启门"图,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中存有对称的"妇女启门"图。两处启门图与弥勒信仰有不可分之关系,体现出启门图在佛教造像中的独特含义。  相似文献   

13.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10月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受赤壁市博物馆委托修复一批青铜器,在采用超声波洁牙器除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铜鼎的腹部和底部刻有铭文。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公社东北约4公里,有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及其家族墓群。1979—1980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曾对该墓群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墓群有五个墓区,七组石雕刻,每组石雕刻由北向南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第一墓区曾发现"金紫光禄……"残碑一块,并出土"贞祐"年号铜钱一枚。第二墓区出土刻有"大定"、"明昌"年号的残碑。第三墓区曾发现完颜守道的墓和墓碑。第四墓区出土完整的大定二十六年"昭  相似文献   

16.
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堆村位于岐山主峰箭栝岭稍偏东的前山脚下,南距扶风县城约20公里。这里地势背山面原,北高南低,属周原遗址区的北部边缘,岐山凤雏西周"宗庙"遗址和扶风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基址就在它的南面约3公里处(图一)。1980年4月26日,黄堆村农民在村东土壕取土时,发现西周铜器8件,交到我队。经我们现场观察,查明这批铜器系  相似文献   

17.
河南内乡县发现清代量器──石斗1986年夏,在内乡县县衙博物馆东侧出土一件清代道光年间的量器──石斗(图一)。该石斗为清图一粮行石斗石凿面,且表面刻纹清晰。斗呈长方形,长95、宽56、高31厘米。中间为一凹槽,内壁稍斜,平底。斗的正面刻有铭文,并有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建筑群基址规模这一概念出发,对文献与考古资料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既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规模随时代发展而逐渐缩小的趋势,也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规模可能是一个规制性的问题,即在大约相近的时代,同等级别的建筑群,如宫殿建筑群,其基址规模也是大体相当的。而同一时期建筑群中,等级较高的,其基址规模也比较大,因而,基址规模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不可替代的等级符号性建筑要素。从这一概念出发,本文对《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思想做了分析,得出了更为接近古人记载的王城规划图式,并依据文献史料,发现金中都宫殿、元大都宫殿、明中都宫殿,甚至明南京圜丘坛,都采用了周回9里30步的基址规模尺度,此后的明南京、明清北京又沿袭了明中都宫殿的基址规模。而这一规制可以上溯到宋西京洛阳宫殿、宋汴梁金明池琼林苑,乃至隋唐洛阳宫城、北魏洛阳宫城的基址周回长度和基址面积规模。  相似文献   

19.
王宇信 《南方文物》2011,(4):162-170
自1928年开始的河南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工作,至今八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①。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以小屯村北、洹河以南的54座宫殿宗庙基址和洹河北岸侯家庄的14座殷王室陵墓为核心殷晚商都城标志性遗迹,而且在以洹水和大濠沟为保护性措施的宫殿宗庙区以外,又发现不少贵族、平民居住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殷人聚族而居的族墓地,在后岗和殷墟西区等地不断发现。而手工业作坊遗址,诸如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也多有发现。而在殷墟王陵区又有成片的祭祀场,在乙七基址前和丙组基址上及附近、54号基址附近也有祭祀祖先和社坛的遗迹。如此等等,八十多年来的殷墟发掘,已初步查明殷墟遗址的范围是"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②。昔日的殷墟,乃商代晚期都城,是商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殷墟文化,代表了殷商文化的最高水平。八十多年来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和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六章商代晚期的商文化和第七章商代的经济、技术、文字和艺术,及2006年刘一曼《殷墟考古38年》(《中国文化遗产》总第13期)等专著和总结性文章作了全面总结。由于学者们"对都邑考古的主要任务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宫殿考古在都邑考古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在殷墟都城文化的研究中,存在"重文物遗迹,重墓葬轻建筑,反映了人们在学术理念上的偏差",因而出现了长期以来,对殷墟都邑的核心———宫殿宗庙遗址"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③的局面。而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杜金鹏著《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就是八十多年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殷墟宫殿建筑基址的开创性著作,从而把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引出殷墟的迷宫,科学地再现了昔日殷都宫室宗庙的巍峨与辉煌。这部著作不仅把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且抢救和复原了一批重要考古资料。因此,《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是殷墟宫殿建筑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是值得史学界、考古学界认真学习和加以称道的。一、一座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迷宫"商朝晚期的都城,"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是相当繁华的。商朝最高统治者,为"游于九层之台,居于广室之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都城大兴土木",造倾宫,作琼室瑶台"",其大宫百,其小宫七十三处"④。商王都建有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是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熟知的。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十五次科学发掘殷墟所得53处宫殿建筑基址和1989年至1991年发掘的一处凹形建筑基址(或统编为54座基址,或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在1956年被发现清理后,其中的地宫石盖没能得到及时处理,一直延至2012年才又重新出土,从而使弘觉寺塔的地宫体系得以完备。这件刻有八吉祥图案的地宫石盖,在中国舍利塔地宫考古发现中十分少见,对其纹饰的含义、八吉祥的排列顺序以及时代等问题的考证研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任务,同时以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作为基础,去重新认识此件地宫石盖的研究意义,将又会为学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