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鼎铭文考释     
吴镇烽 《文博》2007,(2):16-19
1995年6月的一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收缴了一批文物,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侯养民、呼林贵、王翰章、禚振西、刘合心和我等委员前往咸阳,对这批文物作了认真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1995年6月的一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收缴了一批文物,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侯养民、呼林贵、王翰章、禚振西、刘合心和我等委员前往咸阳,对这批文物作了认真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前两年,山西省新世纪文物发展中心从晋南临猗县收购了一件汉代铜鼎,鼎腹侧刻有铭文,我有幸看到此鼎,颇感兴趣。现将该鼎的时代与铭文考释如下,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鼎呈扁圆形,盖与腹子母扣合。腹为敛口,口舌内折。附耳微内倾,蹄足内侧平齐。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外底中间凸出一小道铸痕。隆盖上分置三环钮,钮系扁长条作桥形,顶端有乳突。鼎盖略大于鼎腹,可能为早年后配。鼎整体素面,腹面銮金,鼎腹相当完整(附照片地在鼎腹上部一侧横排直刻铭文一行,为“当赔一斗.半升”六字,其中“赐”字疑后填(见图片)。通高18.6、口径1…  相似文献   

4.
戍甬鼎,又称戍革鼎、俎子鼎、宜子鼎,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时器物,内壁铸铭文27字,研究价值较大。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铭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和断句,认为鼎上的族氏铭文为"亚见"","为"俎"",省"为地名","为"甬"。  相似文献   

5.
“昜王”(昜即今“阳”字)铜鼎,1985年8月出土於湖南省桃源县三元村一座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内。发掘报告《桃源三元村一号楚墓》,已刊登在《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1987年10月出版),但对鼎铭文未加考释。近年来,学者对王鼎铭文看法不一,现将我的最初认识和对墓葬性质的看法,写成此文求教。昜王鼎铭文系刀刻在铜鼎口沿的小直唇外表,唇高仅1.3厘米,字迹清晰。铭文一行十一字,为:“十年土命昜王鼎容廿五升”。个别容易引起有疑问的字,作如下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6.
马保春  袁广阔 《文物》2012,(10):66-70,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近年征集的妀善鼎,器、盖同铭。铭文记述了(己其)晏生之孙为其母或妻子妀善作器。根据器形、纹饰及铭文判断,妀善鼎属于春秋早期的可能性较大。妀善鼎为探索先泰时期(己其)国的地望、历史以及其与晏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8.
刘余力 《文物》2020,(1):75-78+97
<正>2019年,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了一件传世战国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此鼎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鼎子口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兽蹄形短足较粗壮。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凸起的乳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器呈扁球体状,制作工整,器形浑厚,器身、器盖大部分区域分布浅绿色锈,间有红色锈斑。盖、器外部可见多处垫片,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3、腹径18、通高16.1厘米,重2775克,容水1810毫升(封底;图一)。  相似文献   

9.
1995年6月的一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收缴了一批文物,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侯养民、呼林贵、王翰章、禚振西、刘合心和我等委员前往咸阳,对这批文物作了认真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师同鼎,1981年底出土于陕西扶风系,《文物》杂志1982年12期。载有周原扶风文管所的报导。据云,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五十余字。从刊出的拓片看来,鼎铭应如下写定: (列井)畀其井(刑),师同从。折首执(唆系)(讯),?车马五乘,大车 艹,羊百?(洁)。用(彳告)(造)王?(养)于拖。?戎金(日甘)(冒)  相似文献   

11.
器铭文考释     
《考古与文物》2006,(6):58-65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藏任鼎铭文进行考释。任鼎铭文中有西周中期贵族买卖 礼器的纪录,这使我们对周代工商食官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刁俊豪  黄静静 《文博》2023,(4):73-76
韩伯丰鼎铭文只涉及王命的传递,其中“史”当读为“御史”,该史所转达的“兹命”包括铭文中的全部言辞,核心要义“伯氏宕”是内史在王命基础上所发布的命令,但该命的实际决策者是御事司和周王两方。由此可见西周王权确至高无上和内史职权较大。  相似文献   

14.
自铎铭文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春 ,浙江省绍兴市出土一件50字铭的青铜甬钟。此器为典型的甬钟形式 ,却自铭为“铎”。西周甬钟源于南方商周时期的大铙 ,所以这件甬钟自铭为“铎”或许正是南方大铙的本来名称。此甬钟从铭文字体看 ,是典型的越国鸟虫书风格 ,铭文却注明是徐器 ,或可表明是徐人流亡越地后所作。因此 ,这件青铜甬钟的铸造地 ,当在越国故都绍兴 ,其具体年代约在越王勾践晚期或稍后。  相似文献   

15.
■簋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新加坡东亚文明博物馆展出的(艹害)簋是西周穆王时器,有铭43字,记载戎人侵犯楷国,楷臣(艹害)抗敌获胜的事迹。楷国可能为毕公子所封,地在陕北志丹一带,其建立与抵御北方戎人有关,至西周中期仍存。西周晚期,王朝势衰,楷国也归于灭亡,以致在载籍中无其踪迹。  相似文献   

16.
利簋铭文考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76年3月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发现了一个西周铜器窖穴,出土铜器六十余件。其中一件利簋,它的铭文对武王伐商关系很重要。现在仅就初步的理解,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7.
上海崇源艺术拍卖公司和诚源文化艺术公司,去年从海外购回一批商周青铜器,9月22日到25日聘请国内著名青铜器和占文字专家,在上海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饱享眼福。崇源公司和诚源公司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民营公司,他们的这一义举在全国也是  相似文献   

18.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县城东北三角坪山土一件吴季子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由于原铭字迹纤细及伤蚀,许多字的笔画在拓本中不现.影响了部分文字笔画的完整,再加上照片刊布时不甚清晰,且又放反,所以不太各易辨认.原报道释文有误.以致无法通读,现根据原剑照片(附图)重新改释如下:工(?)王姑(?)(发)(?)反之弟季子者(?)尚受余( 氏十)(厥)司金,(?)(以)乍(作)其元用蹜鐱(剑).其中姑、反、之、季、子、乍、元、剑9字是反文.  相似文献   

19.
徐族为东夷族团的一大支系.在商周时期,徐方的经济文化一度相当发达,国力强盛,曾多次为首向西周王室发难,春秋时期才逐渐衰落以至灭亡.山于史籍记载简略,以致对这一曾经举足轻重的淮泗大邦的世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至今仍是迷迷蒙蒙,难知其详.传世和出土的许多徐器,尤其是有铭文的近20件徐器,补了历史记载的缺憾,更显得异常珍贵.文字考释,是利用古文字资料进行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笔者在写作《东夷淮夷史征》时,对有关的甲骨文、金文资料做了一番注释梳理工作,发现诸家在文字考释方面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今对徐器铭文考释中的一些疑点,提出个人的浅见,千虑之一,或于徐文化研究有点滴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郾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是《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录的四件战国时期燕赵青铜器,但原书对铭文的释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文章对其中的权桀俫有叚等字进行了重新考释,并对其铭文作了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