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俄之间与史学相关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18世纪,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年在位)率领庞大的巡欧使团前往欧洲,历时一年,学习其工业、军事、造船、科学和文化成就,由此欧洲对东方的认识和东方的珍奇物品传回俄国。彼得一世创办的珍宝馆、俄国贵族手中相继拥有的中国书  相似文献   

2.
革命前对于中国的认识:俄国社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把中国作为停滞的东方,与进步的欧洲相对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俄国还未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但中国向俄远东大规模移民的前景已经是很现实的问题,为此,俄国政府制定了专门政策以鼓励俄国人到东部地区定居。在对中国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上,俄国政府采取的是向中国领土积极渗透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俄中贸易在远东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中贸易在远东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加·尼·罗曼诺娃著徐立亭译研究俄国和中国在资本主义时期的远东商业贸易关系,具有很大的学术和实际意义。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对俄国远东和中国东北(满洲)经济的发展有特殊的地位。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同时必须揭露资产阶级分子伪造的俄...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俄日早期的相互认识是探寻俄日关系历史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和领土之争的关键。研究俄日关系史就应该回到两国发生接触的源头。6—17世纪俄国主要通过东方阿拉伯国家、蒙元(中国)等第三方积累起对日本的早期认识。人文主义思潮涌现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西方探险、游历活动的开展,俄国人对日认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这些早期认识为俄日的正式建交提供了潜在助力。从17世纪开始,伴随俄国的远东疆土开发,俄国获取日本之消息的渠道趋于直接而畅通。本文立足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从地理和文化关系入手,考察俄国对日本从模糊、片段式的了解到逐渐准确、详细的认知过程;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呈现俄日早期关系的发端。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0,(9)
正茶叶作为商品大量外销出现于17世纪以后。当时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欧洲国家的船队经过好望角进入到东南亚以及东亚,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中国的生丝、茶叶、陶瓷是外销的大宗物品。18世纪20年代茶叶取代了丝绸,成为输入欧洲的主要商品。19世纪40年代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供应商,1886年中国茶叶输出量到达顶峰,当年订单达到了13.41万吨,此后茶叶的对外输出逐渐下滑,1887年印度茶叶出口量就超过了中国。  相似文献   

6.
书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厉声著《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1 5世纪—2 0世纪)》已经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边疆史地丛书》之一种。全书30万字,由哈萨克汗国与近代哈萨克民族的确立、1 6世纪哈萨克汗国的发展、1 7世纪的哈萨克汗国及其与中国西域的关系、1 8世纪哈萨克汗国与中国西域和俄国的关系、清对哈萨克部的治理政策、俄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殖民统治、俄属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的关系、十月革命与哈萨克斯坦的新生、哈萨克斯坦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卫国战争时期的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7.
冯玉文 《黑龙江史志》2005,(4):50-52,23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中东铁路的员工及其家属来到中国;十月革命之后,反对苏维埃政权、仇视无产阶级革命的俄国官僚、贵族、地主、资本家纷纷逃离苏联,促使在华俄侨的人数迅速增长。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的战乱和苏联采取招回海外侨民的措施,大多数在华俄侨回国或转移到其他的国家。俄罗斯侨民这一特殊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盗人的贼”拐卖到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里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英、法、俄等国竞相在中国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华招工5万人,法国招工20万人。战争爆发后,俄国不但民用企业劳动力不足,而且军事工业也深感劳动力缺乏。因此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政策,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开始在中国大肆拐卖华工,其人数远远超过英法各国。马克思在研究17世纪荷兰人的殖民掠夺时指出,欧洲殖民者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指出他们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认为,自命中华之国的清国,对视为蛮夷的外国,特别是对欧洲诸国派遣外交使节事时在19世纪后半叶以后。去年出版的今西春秋的《校注异域录》一书与加恩关于“1730年(雍正八年)对俄国新皇帝派遣的中国使节”的论述相反,认为虽然是年新皇帝安娜女皇即位是事实,但从雍正时代的对俄关系看,中国对俄国女皇派遣使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的。今西氏说,因为中国对此没有留下任何纪录,所以加恩所言实际并不存在。正如今西所说,清实录中的确没有雍正遣俄使节的记载,清史里也未述及此事。因此,对这一史实持有疑问不无道  相似文献   

10.
俄国满语语言文献,即18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200年间俄国东正教使团成员和学者为服务于满语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而编写的辞典、读本和语法书等文献,此前并未被列入海外满文文献的研究范畴内。俄国满语语言文献最初见于18世纪,以服务东正教使团成员德曼与学习活动为目的,主要为手稿。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喀山大学、彼得堡大学和海参崴东方学院相继开设满语课程,并为此出版了近十部辞典、读本和语法书。俄国满语语言文献多取材于中国清代的满文文献,体现了俄国学者以欧洲语言观念建构满语语法体系的过程,并极大地促进了俄国满语教学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17世纪开始,许多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到中国.他们出入清朝宫廷,得到信任。为了有利于布教,南怀仁、贺清泰等传教士不仅学会了清王朝官方语言——满语,而且以满语翻译了大量圣书。从研究满语的角度,本介绍了清朝时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以满语翻译圣书的情况.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者们经常从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移民侵略政策或十月革命后俄国贵族的流亡来考察在华俄侨。抛开意识形态因素后不难发现:俄侨不只是"掠夺者"或"流亡者",他们也是"建设者"。他们对中国,尤其是聚居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和平建设时期,中苏(中俄)贸易中,俄侨及其后代的影响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巅峰的时期,在殖民者叩响中国大门之际,清朝政府完成了对边疆的统一.最后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十八世纪.也是世界殖民扩张的时代,殖民者的步伐,踏破了国家之间的隔绝状态,在许多国家引发了边疆问题。在美洲,称为“西进”的美国边疆运动对世界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在欧洲,俄国跨过乌拉尔山对西伯利亚“东征”,使它获得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同一历史时期,中、美、俄都在边疆地区进行各自神圣的事业,社会背景不同,推动力不同。模式、手段不同,当然后果也不相同。本…  相似文献   

14.
杨翠红 《史学集刊》2023,(1):41-46+31
<正>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尼德兰和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俄国还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为改变俄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彼得大帝广泛吸纳国外先进技术,除派大批人员到英、法、德等国留学之外,还聘请数百名外国工程师来俄工作。此后,俄瑞战争爆发,彼得大帝锐意改革,推动俄国全面发展,由此促进了俄罗斯帝国(简称帝俄)的兴起。18世纪俄国史学受到帝国兴起及社会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17年前来华的东正教传教士与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共存共生过程。东正教传教士对后者的态度和对策反映了俄国政府对于侵华利益的现实追求。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传教士刻意淡化教派差异,维持与留京天主教传教士的和睦关系,在获取中国情报、汉学研究、宗教文献翻译以及来华人员构成方面利用后者的影响或经验。俄国尽管通过《中俄天津条约》获得在华传教特权,但慑于中国人民对其侵华行径的愤怒,没有在传教方面积极跟进英、美等国。直到清廷推行联俄政策以及《中俄密约》签订之后,俄国政府才决定推动在华教务。庚子之变后,俄国在华设立主教区,进入全面效仿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积极扩大在华宗教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赵士国  刘自强 《史学月刊》2005,11(8):111-117
19世纪50、60年代,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占优势的情况下,俄中两国先后启动了工业化。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工业化成就斐然,成为世界五大工业强国之一,而中国工业化成效甚微,与俄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两国工业化道路的差异应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工业化以军事工业起步,俄国以纺织工业为先导;中国政府不扶植私人工业发展,对私人企业横加摧残盘剥,俄国积极扶植私人企业发展,且利用外资,官民并举;中国政府不重视铁路建设,俄国以铁路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各业发展;中国政治改革滞后,工业化与政治近代化脱节,俄国政治改革紧随其后,与工业化紧密相联,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黑水城文献自20世纪初被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发现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黑水城文献主要有俄藏(俄罗斯科兹洛夫探险队于1908、1909年所得,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英藏(斯坦因1914年在位于我国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的黑水城发掘获得,今  相似文献   

18.
刘鑫 《史学月刊》2023,(3):91-99
1905—1908年是俄国女权运动兴起时期。全俄妇女平权联合会应运而生,并且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为女权运动的中心。该组织是俄国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其成员也属于俄国社会的新群体。它的历史是俄国女权运动兴起时期的缩影。但是,该组织的活动迅速归于平寂,证明了俄国女权运动跌宕起伏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9.
从17世纪末开始,俄国实施欧化改革,实行重商,鼓励航海,国势渐盛。而古老的中华帝国仍然重农抑商,禁止航海,国势趋衰。到18、19世纪之交,俄国不但开始称霸欧洲,且开始关注远东。嘉庆十年,俄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特派遣庞大的戈洛夫金使团访华。然而,由于中俄文化背景有异、双方互知甚少,从一开始中俄双方就在诸如礼仪等问题上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俄国使团访华半途而废。不过,事后中俄双方基于国际国内的局势,相互克制,没有扩大事态,努力维持了外交和局。通过这次外交事件,俄国基本形成了整个19世纪的对华政策,并逐渐获得对华外交优势,而清朝则慢慢丧失了对俄外交的优势,为19世纪中叶丧权失地的外交悲剧埋下了伏笔。在这次外交事件中,俄国失败的只是一个使团,而中国失败的则是整个外交。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对中国的研究起源于18世纪初,经历了俄国早期、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学者们对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从不同侧面展开了研究。1999年以来,俄罗斯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在经济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俄中双边关系,社会政治史和中共党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的某一位具体人物的研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