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色站     
宋朝皇宫不吃猪肉吃羊肉两宋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不登彘(猪)肉"。据记载,宋太祖宴请吴越国君主钱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制成;而仁宗禁止宫廷为半夜饥饿人等上"烧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当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3,(1)
荣河羊肉面,簿如纸,细如丝,煮不烂,挑不断,远近闻名。民谚云:“吃了荣河羊肉面,给个县长也不干。”正宗的羊肉面兴起于清代中期,用手擀成,大刀切之。始由陕西韩城传入宝鼎,后传到荣河。最早的擀面能手为黑娃,继为范新有、周新冒。周是临晋(今临猗)人,少时到荣河当学徒,受业于范新有。他尊师好学,悉心观察师傅操作,后来学成,一擀仗能擀10公斤面,叠24层,厚40厘米,用8公斤的大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披露了80~9D年代浙江绍兴、杭州发现的“御厨”字款越瓷残片,论证其非五代、北宋制品,推测其生产时间为南宋初年,产地为浙江慈溪寺龙口窑,并且揭示了“御厨”越瓷烧造的下限为隆兴二年(1164年)或更晚。  相似文献   

4.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又叫手抓、手扒羊肉,因用手抓食而得名。《说文》中说:“羊,祥也。”《周礼·夏官·羊人》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羊在古时被赋予吉祥的象征,是重  相似文献   

5.
藏书羊肉     
藏书羊肉的老食客,都喜欢喝一碗热乎乎的羊汤.揭开『堂盆』的盖子,羊汤乳白而不浑浊,浓香扑鼻而来,盛入碗里,煞是清澈.哦,是的,是应该用清澈这个词来形容藏书羊肉的汤. “去藏书吃羊肉吧.” 这是朋友在深冬对我的一次真诚邀约.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05,(1):34-34
宋美龄过世后,台湾当局派赴纽约照料宋美龄的10多名随从人员也陆续返台。但不久,曾长期负责宋美龄晚年饮食的“御厨”高瑞坤就上吊自杀了。终年53岁的高瑞坤是台湾嘉义人,学得一手川菜、淮扬菜绝活。后来,他结识了当时宋美龄的西餐“御厨”蒋茂发。蒋茂发请他到纽约宋美龄的寓所担任厨师,他便留下太太在台湾,只身前往美国——他在美国一呆就是20多年,直到宋美龄辞世后, 他才跟着宋身边的其他10多名侍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一时间东乡手抓羊肉馆占领了甘肃临夏市场“,东乡手抓羊肉”的香味,飘溢在临夏的大街小巷,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使许多人为之瞠目。这股风四处扩散,“东乡手抓羊肉”风糜兰州及周邻各县,青海、宁夏各地也常常见“到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  相似文献   

8.
南宋初年,越窑除了为两次明堂大礼烧造祭器外,还烧造御厨用瓷和其他官瓷。烧制御厨用瓷的时间约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见于熊彦诗的奏书。史浩在绍兴十七年(1147)至二十年(1150)任余姚县尉期间曾监烧过官瓷,撰有《祭窑神祝文》。  相似文献   

9.
寒冬食羊肉     
天冷了,江南人爱食羊肉。 在苏州,出名的羊肉大概可分三支。第一支.抑或可称主流,那便是藏书羊肉。很奇怪。藏书那地方并不养羊,都是从外地进来的山羊,但那个地方创造了烧美味羊肉的独特方法,曾受到李根源先生的赞美和鼓励,久而久之,烧羊肉、卖羊肉成了藏书的一项产业,藏书的LOGO也是几只羊.一组羊的雕塑还矗立于入镇口。在苏州及周边城市,一入冬,大街小巷经常可见挂着“藏书羊肉”招牌的小店,二三十平方的空间,三两张方桌,又高又大的木桶里是热气腾腾的羊汤.小店主人在砧板前忙碌。  相似文献   

10.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5-95
"闭门羹"是指拒绝客人进门。拒绝客人进门还有一杯羹招待,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羹,读作gēng,是一个会意字,从羔,从美。在古代,羊肉是古人的主要食物,因此用"羔"和"美"会意,表示羊肉的味道鲜美。用羊肉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羊肉叫作"羹",后来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相似文献   

11.
伏羊节     
农历每年的六月初六为伏羊节.2017年伏羊节为公历6月29日. 彭祖时代,徐州地区普遍有食羊之习俗.《汉书》中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记载宋朝之前,宫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为主.伏天食用羊肉,暗合“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理念,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相似文献   

12.
过年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石柱国饺子,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尤其是北方人,习惯于过年包饺子。民间俗话说:“岁岁平安年夜饭,家家团圆吃饺子。”这一传统民俗,历经千年之久,一直盛行不衰。饺子史话民间有一传说:古时,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有一年,腊月二十九...  相似文献   

13.
一日顺手翻《齐民要术》,一节文字描述的物事竟有几分面熟,是老友远远迎面的感觉,细细看来,道是:“取羊盘肠,净洗治。”盘肠者,当是大肠。接着,“细锉羊肉,令如笼肉”。再接着,“细切葱白,盐,豆豉,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以灌肠”。这不是临夏的一种风味小吃,一道大众美食嘛。赶紧再连读一遍,果然,是羊肉筏子。  相似文献   

14.
《旅游》1996,(5)
成都有一种“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是吃这种“鬼食”所致。就连康熙皇帝南巡时,都曾给巡抚宋荦下过圣旨,说这种食物不同寻常,可令御厨太监传授给巡抚厨子,以备受用。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到底是什么?豆腐。为什么豆腐叫“鬼食”呢?  相似文献   

15.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上发现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鱼纹”和一些“人面鱼纹”图案(图1-6),其后又相继在陕西临潼县姜寨村,宝鸡北首岭,汉中西乡县何家湾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遗址中的陶器上也发现了“鱼纹”和“人面鱼纹”图案(图7-14)。后者的“鱼纹”虽然没有半坡遗址中的鱼纹那样多姿多彩,但“人面鱼纹”却极为相似。这些遗址的“人面鱼纹”图案一般都是圆圆的脸盘,头上戴有“非”字形的装饰物,眼、耳、口、鼻等五官形象是用直线,曲线或空白等简单线条表示,如鼻子用  相似文献   

16.
缘起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到陕西日报社询问是否有关于“陕西抗日义勇军”的报道,答复是上级没有安排稿件,报社的同志更不知道有“陕西抗日义勇军”这回事情。我当时的心情难以言表。后来有一位老同志指点我到党史办查一查。在省党史办的资料室里,我查找到一位“陕西抗日义勇军”的老战士霍德元于1983年11月写给省委的信,那时,他听到我们党将要隆重庆祝抗战胜利40周年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觉得“陕西是抗日战争的基地和先锋”,“作为一名亲身经历”,有义务汇报“陕西抗日义勇军”的情况,他认为“这也是陕西的光荣历史”。顺着这位老人提供的线索,我到省图书馆翻阅了抗战初期西安发行的报纸以及一批陕西的方志、党史、史资料,几个月下来,总算没有白费功夫。  相似文献   

17.
彭永清 《文史天地》2009,(10):72-75
总统生活也平常 在白宫负责总统日常生活的专职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负责整理总统的卧室,而御厨则一直专门负责总统的日常饮食。在举办各种记者招待会和仪式,被称为“玫瑰花园”的庭院,园艺师每年秋天要栽种郁金香球根,并让它们在第二年春天准时开花。  相似文献   

18.
元前期文献中颇为常见的“陕西五路西蜀四川”称谓,系元人整合前代对陕西、四川两地的习称而成。“陕西五路”与“西蜀四川”具有文字对仗关系,其中的“四川”应理解为四路。曾被前辈学者视为误称的“秦蜀五路四川”实则是“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乃至“秦蜀九路”的另一种表述。这一称谓的产生,与元初陕西四川同属一个军政大区有关,使用时段也与这一大区的存续时间大致同步。这一称谓在元初全真道职官系统中也曾出现,时间较地方行政层面稍迟。  相似文献   

19.
羊肉含情     
每逢星期六,我都要到外婆那里去坐坐,享受一下外婆的好手艺。今天正逢周六,我照例来到了外婆家。一进门就闻到了喷香的羊肉味,便叫了起来:“阿婆,今天吃羊肉啊?”外婆一听见我的声音,就激动地从厨房里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宝贝,你终于来了,阿婆今天买了好多羊肉,让你吃个痛快,省得你老是去吃那种油炸的羊肉串,多不卫生啊……”外婆喜滋滋地看着我,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此时,我的注意力已全集中在那锅羊肉上,她嗦嗦说了一大堆,我已全然听不见。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外公外婆在一旁微笑地注视着我:“宝贝啊,慢着点,别烫着,没人跟你抢。”外婆…  相似文献   

20.
忽思慧在元代《饮膳正要》里记载的菜肴和面点类食品,有70%以上是用羊肉和羊五脏作主要材料。羊肉的烹调,大多是把羊肉煮熟切细,再加葱、姜等调料。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羊肉的食用方法越来越丰富,烹制技艺越来越精湛,煮、烤、汆、炸、煎、烹、溜、爆,无一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