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河南县,古县名。《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下有河南县,可见汉代有河南县。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曰:“河南县,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另中华书局《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县”下云:“秦灭,汉为县,属河南郡”明确指出河南县是汉所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周比亡之时,凡七县:河南、洛阳、毂成、平阴、偃师、巩、缑氏。”马非百先生《秦集史》据此认为:“周比亡之时,凡七县,河南即其一也。知秦时亦必有是县。”似乎河南置县最晚在周亡之前,秦相因。但仔细推敲,徐广的这句话有两种解…  相似文献   

2.
《汉书·地理志》载桂阳郡“有金官”。宋明清的注释家对此出现了“金官说”和“铁官说”。王先谦《汉书补注》采集众说曰:“官本金作铁,引宋祁曰:‘铁官’,邵本作金官;徐松云:‘宋本作铁官’。”当代学者或持“金官说”,或持“铁官说”。《辞源》曰:“金官,采金之官。《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金官。”《剑桥中国秦汉史》曰:“桂阳郡‘金官’铸造黄金。”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册第333页曰:“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设有铁官的郡或县计有:……桂阳郡。”但是,持两说的学者都没有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两者都难于成立…  相似文献   

3.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卷二十八上,弘农郡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下载:“熊耳山在东,…又有育水(今白河),南至顺阳入沔(今汉江),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这里班氏的记载认为洱水和育水均为过郡二,行六百里,独立入汉江之河流。对此历来争议颇大。一是洱水与育水合流说。如清·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一),中华书局1955年版)认为:“洱水盖合育水而入汉水,本互受通称之例。”二是洱水为今镇平县之潦河说。如清·陈澧《汉志水道图说》(同上)认为:“洱水,今河南镇平县之潦河,南…  相似文献   

4.
汉晋表是县和唐锁阳城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晋表氏县《汉书·地理志》 :“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 :“莽曰载武”。《后汉书·郡国志》 :“改表是曰表氏 ,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光和 )三年 (1 80 )自秋至明年春 ,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 ,涌水出 ,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 ,更筑城郭。”唐李贤注曰 :“表氏故城 ,在张掖西北。”《通典·州郡四》曰 :“汉表是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又曰昭武县。汉张掖郡城亦在西北。”①《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 :“表氏故城在县西 ,汉置 ,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记载 ,汉代洒泉郡表氏县 ,其位置既然在张掖西北 ,必在酒泉之东…  相似文献   

5.
关于南北朝时期陕州的历史沿革,《隋书·地理志》没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陕州条下记载为:“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以显祖献文皇帝讳‘弘’,改为恒农郡。十八年,罢陕州。孝武帝永熙中重置,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又罢州。周明帝复置,屯兵于此以备齐。”又据《魏书》卷106中《地形志中》陕州条记载:陕州,最初设置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治所设于“陕城”(今河南陕县境内),“领郡五,县十一”。孝文帝又于“(太和)十八年(494年),罢陕州”。可以认定,《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陕州条记载的北魏…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因地理概念不清或地理统辖关系不明而误断多处地名。现摭拾五则如下。1 《魏书·明帝纪》 :“(景初元年十二月 )分襄阳郡之叶县属义阳郡。”按 :“”后应顿开。 ,后汉侯国 ,属南郡。叶 ,后汉属南阳郡。建安十三年 ,魏武帝分南郡、南阳郡置襄阳郡 ,二县属焉。① 景初元年 ,又改属义阳郡。此盖因不明、叶为两县致误。2 《魏书·王基传》注引司马彪《战略》 :“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 ,使 (胡 )烈督万人径造沮水 ,荆州、义阳南屯宜城 ,承书夙发。”按 :“荆州”后不应断开 ,因义阳为魏荆州属郡 ,魏文帝置于…  相似文献   

7.
<正>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中郡辖有安阳县,其地望所在,刘琳先生认为“即魏之安阳,晋之安康”,“安康故城应即今陕西石泉县治”(《华阳国志校注》卷二);谭其骧先生在《〈宋州郡志校勘记〉校补》(收入《长水集》上册)一文中认为:“安阳与安康相去  相似文献   

8.
周瑜(175—210)是何方人氏?新版《辞海》,《中国历代名人生卒年表》都说是今安徽舒城县人。还有些书上甚至把他写成:“今安徽舒县人。”(按今安徽无舒县,)。《三团志·吴书》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这个“舒”并不是现在的舒城县。《左传》杜预注:“今庐江(郡)南有舒(县)城,舒(县)城西南有龙舒。”《新唐书》、《旧唐书》于“舒城”县下都明白记载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旧唐书·地理志》于  相似文献   

9.
西汉武威郡治所,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在姑臧县,即今甘肃省武威市;第二种说法,认为在武威县,即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第一种说法,认为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在“武威郡”下列了十县,第一个县就是“姑臧”。西晋的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是遵循《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写的,他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这不仅说明了《续汉书·郡国志》的体例,而且也说明了《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因此在长时间内,人们认为西汉的武威郡治就是姑臧县。如《嘉庆重修一统志》就说:“汉置姑臧县,为武威郡治。后汉因之。”直到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都和  相似文献   

10.
长安县为京兆尹首县 ,亦可称西汉天下第一县。《汉书·地理志》记长安县 ,注云 :“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 ,六年成”。长安县特别 ,故在县下注有置县、筑城年代。谭其骧先生所作《〈汉书·地理志〉选释》,详细注释了京兆尹部分 ,认为上述注文内“独不载定都年代 ,这是很大的缺点”,他补充说 :“高帝五年二月即皇帝位 ,都雒阳 ;五月 ,徙栎阳 ;七月 ,自栎阳徙长安”,补全了汉高祖刘邦的建都过程 ,对长安县建于高帝五年 (公元前 2 0 2年 )无疑义。《元和郡县图志》卷 1《关内道一》京兆府下记为 :“长安县 ,本秦旧县。初 ,楚怀王封项羽为长…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武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征收文物,发现铜印一枚,现藏武威市博物馆。该印铜质,重50克,正方形,边长2厘米。带纽,鼻纽(图一)。印面刻“临松令印”(图二)白文。据《晋书·地理志》“凉州”条及《甘州府志》卷四载,临松为郡县名,郡、县设在临松山下的南古城(今甘肃民乐县),在甘州(今张掖)“城南一百里,前凉张天锡置临松郡,北凉改临松县。”据史籍记载,从前凉王张天锡(363~376年)在此置临松郡,北凉沮渠蒙逊(401~432年),在此改置临松县,前后约40余年。后凉(386~403年)是否设有临松县,史书无载。又据《宋书·氐胡传》载,北凉王沮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两粤传》有关东越的内容都袭“东越列传”,唯称闽越都“冶”。《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有“冶”县,《宋书·州郡志》载:“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汉晋史家对地偏东南一隅的闽越历史缺乏完全明确、可靠的记录,使得历代对闽越历史、地理的许多重要问题都难于有统一的认识,其中冶都、冶县县城…  相似文献   

13.
<正> 《元和志》卷三延州延水县下载:“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戌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按《汉书·地理志》临河属朔方郡,地在今河套地区,李吉甫以唐延州延水县北的临河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敦煌种植“红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在唐代一些地区的土贡中有“红蓝”一项,如“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蓰蓉,……”“青州北海郡,望。土贡:仙纹绫、丝、枣、红蓝、紫草。”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3年),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广汉郡与犍为郡是武帝为适应唐蒙开南夷之新形势,全面调整巴蜀地区郡级政区的产物。明确广汉郡、犍为郡置年,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书·地理志》注记西汉初年郡国建置沿革之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69第914页,正文有“(张)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卷后第923页《校勘记》第二条“出奔沂州”称“殿本、刘本同。《资治通鉴》卷275作‘出奔忻州’。《资治通鉴》注云:《九域志》:太原府东北至忻州二百里。此以宋氏徙府后言也。”但对张宪出奔之地究竟是“忻州”抑或“沂州”,却不予判明,使人读后更不得要领。按,北宋初年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3载:“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该书卷42又载:“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复为忻州”。“沂州”…  相似文献   

17.
今本《史记·黥布列传》“兹乡”《索隐》注“番阳■县之乡”,当作“鄡阳县之乡”。“■”为“鄡”之俗讹字。“鄡”字又作“郻”,《汉书·地理志》郻县在巨鹿郡,鄡阳县在豫章郡,与番阳近者为鄡阳县,《索隐》作“鄡县”误。西汉无番阳郡,依《索隐》体例亦不得言“番阳鄡阳县”。《史记索隐》当是据《汉书》颜师古注为说,今本《索隐》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18.
<正> “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设过两次。《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北魏也曾设绵诸县,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互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括地志》:“绵诸城(在)秦州秦岭县北五十里”;(2)《读史方舆纪要》:绵诸城在西和县“东北五十里”;(3)民国《甘肃省通志稿》:“汉绵诸道在县(天水县)东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遗址,即绵诸城”。谭其  相似文献   

19.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冬十月“还,同黄帝于桥山”。注引应劭曰:“在上郡,周阳县有黄帝冢。”(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89页) “周阳县”,误。应为阳周县。《汉书·地理志》载:“上郡,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资治通鉴》卷二十“汉纪武帝元封元年”:“上乃还,祭黄帝冢桥山。”注引应劭曰:“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可知武帝所祠黄帝冢在上郡阳周县桥山。应注本为“阳周县”,不误。而点校本误为  相似文献   

20.
彭戏氏考     
《史记·秦本纪》:“武公元年(前697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正义》曰:“戎号也,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彭衙,又见于《左传》鲁文公二年(前625年),秦晋交战,秦师败绩,云:“(晋)取汪及彭衙而还”,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曰:“冯翊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然《秦本纪》云:“战于彭衙”,《集解》引杜预曰:“冯翊合阳县西北有衙城”,可知彭衙又作衙城。《汉书·地理志上》左冯翊有衙城,王莽改为达昌,颜师古注认为此衙城即《春秋》之“彭衙”。彭衙所在,《正义》引《括地志》云:“在同州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卷245《同州府》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