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晚年进行的两次北伐,是他坚持民主革命、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重要军事活动。1921年孙中山统兵讨伐桂系军阀平定桂局后,于次年2月在广西桂林设大本营举行首次北伐,3月中旬北伐受阻后,孙中山决定回师广东,设大本营于韶关,改道江西继续出师北伐。  相似文献   

2.
欧初 《炎黄春秋》2008,(12):11-12
1994年4月初,我陪同萧克老将军登上广东韶关市物资大楼楼顶。这幢20层高的大楼当时是韶关市区最高建筑物,登楼眺望,远近景物尽收眼底。萧克因长期战斗生活养成习惯,每到一地,必登最高点观察地形。但这次环顾韶关,他神态格外激动。1926年,18岁的萧克离开家乡郴州,经坪石到达韶关,第一次看见电灯。当时他刚从湖南嘉禾甲种师范毕业,立志投笔从戎,一路步行到达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2017,(4)
正1926年,随着东征的胜利、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工农运动猛烈发展,人民群众要求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用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确定党从各方面推动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颁布了出师北伐的动员令,发表了《北伐宣言》。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国民党谋求苏俄军事援助的最初尝试杨奎松孙中山及其国民党早期与苏俄合作的大致经过,早已尽人皆知。其北伐革命之发动与最初的成功,曾得到苏俄相当助力,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北伐的实现,首先就在于有了广东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管林 《岭南文史》2007,(3):45-48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思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人。他以巨大的政治魄力,作为孙中山得力的助手,协助孙中山冲破重重阻力,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北伐大业,为此遭受暗杀。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抛洒了满腔热血,他的名字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6.
北伐出师后的广东工人运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伐出师后的广东工人运动倩红卢权本文拟对北伐出师后至大革命失败前广东工人运动的主要历程作一探讨。一、支援北伐战争,维持北伐后方的革命秩序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下令出师北伐。北伐战争的进行,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与配合。中华全国总工会(当时在...  相似文献   

7.
齐悦 《炎黄春秋》2023,(11):86-89
广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近现代艺术革命的策源地。在这片岭南大地上,还曾孕育出一位革命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陈树人,他不仅是国画革新之旗手,也是民主革命之猛士。陈树人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为推翻专制王朝,争取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树人在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曾忘怀艺术创作,大力倡导艺术革命,成为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其诗画作品无不描绘出时代风貌,体现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彰显民主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广东改革开放纪事》两次编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全市的编写工作。5月22日,韶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广东改革开放纪事》(韶关部分)编写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市委常委、秘书长李石保、副市长邹永松以及各县(市、区)党委办主任,各县(市、区)史志办主任。市民政局、韶钢、韶冶、凡口矿的有关领导,共约25人。会议由副市长邹永松主持。市史志办主任吴土清传达了省委、省政府《广东改革开放纪事》两次编写工作会议精神,并对编写《广东改革开放纪事》(韶关部分)的内容作了安排。李石保要求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纪事》编写工作,深入发掘韶关的特色和亮点,把韶关市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大成果载入史册,以流传千古,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9.
再评陈独秀的《论国民政府之北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评陈独秀的《论国民政府之北伐》郭盈宏1926年7月7日,正当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兵北伐的时候,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了《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①(以下简称《北伐》。该文认为,这次北伐仅仅是“讨伐北洋军阀的一种军事行动,而不能代表...  相似文献   

10.
黄华华 《岭南文史》2007,(2):I0001-I0001
广东素有岭南文化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之称,人文荟萃,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南粤大地孕育出交融中西、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出家、嗣法与弘道陈希迁(700—79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他白幼聪慧过人,七八岁时就萌发了出家之志。当时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授“顿教”禅法,声名目著。  相似文献   

12.
北伐名将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虽然是广东人,但在戎马生涯中却与江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汉既是他青年时代的求学地,又是他扬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决心北伐。1926年6月5日通过出师北伐案,颁布了动员令,7月1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北伐誓师典礼,蒋介石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7月9日,正式出师。在人们的认识里,一直认为北伐军的基本队伍只有八个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胡华同志主编的《中国革命史》、广东高等院校编写组编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讲义》、黄元起等主编的《中国现代史》、梁寒冰等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以及国民党政府官方出版的民国史书籍中,皆执此说。成  相似文献   

14.
雷发林  李桦 《旅游》2006,(1):26-27
肇庆,韶关和潮汕,是印象中广东最美 的三个地方。 肇庆景点,首推鼎湖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广东 的氧离子森林浴胜地;而七星岩,更是集桂林山之美和杭 州水之秀,被选为国家水上运动中心;人文方面,封开,一 个偏远山区的小城,文化根底竟异乎寻常地厚,岭南文化的发 祥地、陆、海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北风”和“海浪”会冲地、北  相似文献   

15.
杨奎松 《史学月刊》2002,2(7):63-73
蒋介石对工农运动的态度,无疑是导致他与共产党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伐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的工人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虽然出现了回潮的现象,但北伐军北上所过之境,包括蒋介石指挥的部队所过之江西、福建等省,工农运动仍旧取得了相当的发展。这种情况至少说明,蒋介石对工农运动的态度其实颇为矛盾。  相似文献   

16.
1895年,邓演达出生于广东惠阳的一个农家,14岁入广东省陆军小学学习。 1920年夏,邓在参加陈炯明讨伐桂系军的战役中立功受奖。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邓演达任教育长,为黄埔军校不辞辛劳。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邓任政治部主任,鼓励全军官兵冲锋陷阵,并在农村建立农会配合北伐。进攻武昌时,邓担任攻城司令,亲临城下督战,战马阵亡,他仍镇定指挥作战。终将武昌城攻下,为北伐建立了卓越的战功。 北伐军节节胜利,蒋介石、汪精卫反共势头日渐明显。革命面临危机,邓演达计划组织革命行动委员会以挽颓势,却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17.
陈氏太建北伐,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是联周击齐;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起于南朝末造,经济武备均不及北朝,陈宣帝不能审此而失之烛远,穷兵远略将不可避免最终的失败。太建北伐始胜于周齐交争之隙,终败于北周统一北方之际,要在“合纵图齐”政略选择的失误;太建北伐最终归于失败,要在不仅折兵阃外再失淮泗,而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年初,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革命政府摆脱了多年的失败与曲折起伏的阴影,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1924年年初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党军;1924年10月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顺利解决了粤海关关余拨款事件:1925年又先后进行了东征与西讨,荡平了陈炯明等叛逆军事集团,巩固与统一了两广根据地,为出师北伐、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中,对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是北伐前广东革命政府所发动的最为重要的战争。 陈炯明与广东革命政府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 1878年(光…  相似文献   

19.
平定陈炯明叛乱、改组国民党、北伐统一全国,是孙中山晚年面对的重大问题。三者既密切关联,又轻重有别。孙中山以东西两路联军并举战略,讨伐"西和东拒"之陈炯明。东路军以闽省为后方吸引陈军主力,在桂省以滇军为主的西路军击破陈炯明"西和"策略而据有西南中心广州。与马林偏重将平叛与改组两个主题对立理解不同,鲍罗廷妥善处理穗、沪之政治地位关系,说服孙中山推动改组,使原来以军事为主的广州,成为涵括军事、政治、外交多方内容的国民革命基地,以此辐射上海、西北、北京,从广东走向全国,北伐开局战略得以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20.
缪斌字丕成,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结业以后,北伐成功前在广东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成功后任蒋介石政权统治下的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被解职后曾以私人名义去日本东京旅游,雇有日本秘书佐藤,进行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