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他对人文科学中的很多领域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对近代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治学方法,在学术界和青年科学工作者中也有较大影响。新中国建立后,胡适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不合作态度及其在文化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思想,曾经遭到过多次激烈批判,同时,其治学方法也不恰当地受到了株连。  相似文献   

2.
胡适研究的深层次探索——评罗志田著《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马敏近现代历史人物中,众说纷纭的胡适大概是最难研究的一位。自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提倡文学革命“暴得大名”后,围绕他及其思想的争论就一刻未停止过,可以说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解读胡适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史,胡适作为那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领军人物,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学人“,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个充满亲和力的称呼,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就是倡导并推动使用白话文。白话文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被广泛应用的程度,是与胡适先生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他不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文推广使用的躬身实践者。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文章的人,也是第一个尝试用白话文写诗的人,是新诗的开山鼻祖;同时他还是第一个用白话文作碑文的人。这个白话文第一碑即华北军第五…  相似文献   

4.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尽管非常不情愿,他却与混乱不堪、黑暗无比的中国现代政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中国现代政治争斗的中心由军阀混战逐步转为国共之争,任何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人都必须在国共两党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胡适自不能外。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反对共产党,但对并不符合他的自由、民主观念的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个始终关心国际政治的学者。早在民国初年,他还在美国留学时,就预见到处理对日关系将是中国的最大难题。他曾因此想到日本作深入的观察,只是他还想不清楚,是作为传道者去呢,还是作为一个学道者去。这种不确定的心态,他似乎始终不曾完全摆脱。因此也可以说,他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始终未能彻底了解。这既同胡适个人的教育背景有关,也同中日两国间充满悲喜剧的历史有关。我们在他的言论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  相似文献   

6.
正提起胡适的婚姻,许多人都视之为一桩美谈,至少是一种趣谈。因为他以一位留学美国的留学生,一位归国就被聘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教授,却娶了一位不太识字的乡下小脚女人,而且终生相守。因为胡适的名气太大了,有关他的事情,只要有机会进入公众视野,便成了人人喜欢谈论的话题。胡适大概自己也知道他的婚姻有些特别,他希望自己留下最真实的记录,免得被传扬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中国学术发生期.钱穆先生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体制的创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承继梁启超、胡适、柳诒徵等先行体制开拓者所倡导的总的历史写作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历史写作实践,在<国学概论>中对胡适、梁启超等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写作观念进行了纠正,他的这一历史写作实践标志着现代学术史的写作观念与实践已初步趋向完善,同时也标示着20世纪30年代后学术史研究的另一条独特路径,显现出了他殊异于同时代学者的独有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1938年,胡适奉命使美,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至1942年卸任,历时4年,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称。但人们在看到胡适纵横捭阖、享誉海内外的同时,却很少了解当时他在感情上的困顿和经济上的艰难。 一、结发妻醋海兴波 留美归国之初的胡适以鼓吹新文化而著名,但是在个人婚姻上却是一个守旧者,他屈从母命,被迫和只有几封书信往来而素未谋面的江冬秀成婚,留美博士和小脚村妇的婚姻也成为民国时期的奇观之一。尽管胡适此举有顺从寡母的想法,但实际上也是他晚年提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政治思想在情感上的早期滥觞。这桩人们看似极不相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坚决反对共产党,对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烈的批评和冲突。为此,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曾作出决议要求严惩胡适,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胡适认为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到南京晋见蒋介石时,批评者变为建言者。1948年末,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蒋介石曾派人北上邀请胡适南下就任行政院院长一职,为胡婉拒。不久,蒋便派专机到北平将胡接去台湾。新近公开的胡适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为人们了解、研究胡适…  相似文献   

10.
蔡震 《纵横》2010,(2):32-37
努力争取好的结果 郭沫若是共和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当然无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政治领域,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每一场运动中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到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反右斗争……在每一次的运动中,郭沫若除了是他自己——一位学者,或是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康 《文史精华》2010,(11):27-33
胡适毕生喜谈政治,而所言所论又多与实际政治格格不入,鼓吹一生的自由主义主张,势必与国民党一党专制发生冲突。于是,无休无止的论战,几乎耗费了他生命的大多时光,他所孜孜以求的西方民主政治理想,也在口诛笔伐声中被无情湮没。《胡适为何挨了四十年的骂》一文,讲述了大名鼎鼎的胡博士如何走过可悲可叹而又传奇的一生,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大部分英文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主题.从他博士论文所表现的主旨看,从他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诠释看,从他中西文化观前后期的演变看,从他在英文语境中与西方汉学家的对话看,他在英文作品里倾注的核心主题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这一历史观既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和复杂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传统士人也向着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认为,"与梁启超、胡适一类‘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学者对比,顾颉刚无疑是一位纯学人"。但在近代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的大背景下,顾颉刚作为一个有着巨大社会声望的学人,他个人的命运无疑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关联,他的学术始终面临着"致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加社会管理,但却是影响政治的最重要设施。"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的表述,是对美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全面概括。美国历史,就是宗教影响国民、影响政治的历史。一位老人,他的传奇般人生,见证了美国20世纪的宗教史,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今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并由此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胡适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的很多思想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在分析胡适的一生时,发现九一八事变对其人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位爱国文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深深的触动了胡适,增强了胡适了民族危机意识,使得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各种救亡图存的建议,虽然他的思想观点中,多少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并不影响其思想在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论著。本文仅就其校勘学思想略作评述。一、胡适校勘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胡适校勘学思想的发展有着较长的历史。根据胡适自传等方面的材料,可以归纳如下。1、胡适早年在家乡接受过九年的教育,读过许多经史典籍,十几岁时,便有了疑古的倾向。“如有一怀疑也都要予以批判来证明和反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为配合整理国故,大力鼓吹疑古思想,导致《古史辩》七卷的出版,也许就是基于这时的思想根苗吧,以后,他就寻觅一个能解决他的怀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著名教育家,安徽歙县人。他与著名学者胡适同为皖籍,同一年出生,又同时在民国初年先后赴美国留学,而且同为大哲学家杜威的学生。然而这两位名人的关系却一直不好,久生龃龉。究其原因,一是个性有差异,二是政见不同。后一个原因当然是主要的。近年来,我国报刊上对胡适的评价已趋于客观公正,肯定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和在近代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不过胡适在  相似文献   

18.
知名学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他有一位族叔叫胡近仁。胡近仁虽然只年长胡适四岁,却是胡适早年在家乡读书、写作的领路人。胡适去美国留学后,家里的书信或邮寄东西,都是这位族叔代劳。 胡适嗜茶,留学时经常让家里寄些家乡的茶叶以作馈赠礼品,经手此事者也是胡近仁。胡适回国到北大任教后,与这位族叔通信频繁,彼此有心里话都愿意告诉对方,例如:胡适对自己婚姻的真实想法都只向这位族叔透露。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相似文献   

19.
董立功 《江淮文史》2013,(5):141-148
从现有材料来看,中国大陆对胡适的零星批判应追溯至1949年5月11日。是日,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有着几十年私谊的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这封信除了委婉地指责胡适在哲学思想上一直蒙蔽他.在政治见解上向他做错误的引导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胡适回到新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输入,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染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成一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基础的梦想。但胡适并未放弃他的“思想革新”事业。1923年,在胡适主办的《努力周报》第48期上发表了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一文,从而在中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新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参加这场论战的人分成科、玄两派,站在科学派一边有丁文江、胡适、吴稚晖、唐钺等,玄学派以张君劢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