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出土收集的东周至秦之际的中原式铜戈的整理分析,判断铜戈的使用机能及其变化,以此来对这些铜戈作型式分类,并根据共伴遗物、出土遗迹以及铭文等推测这些铜戈的年代,总结不同型式铜戈的特征,归纳铜戈分布的聚集分布区域,分析铜戈流入的背景,完成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出土中原式铜戈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3.
4.
一、引言 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①.  相似文献   

5.
山西浑源窑"镶嵌青瓷"与高丽象嵌青瓷、朝鲜"粉青沙器"在外观上很相似。朝鲜半岛的这些瓷器品种受到过磁州窑类型化妆土装饰技法的影响,而浑源窑镶嵌青瓷则是化妆土装饰的直接沿伸。它们工艺同源,但看不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的文献记载讨论了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对朝鲜半岛瓷器的影响,并主要探讨了中国出土的高丽瓷器、它们输入中国的途径及由此而体现的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王朝的400多年间,是中国和朝鲜半岛交往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两地考古发现的城址,竖穴土圹墓、竖穴木椁墓和瓮棺葬等墓葬,瓦当、铜镜、钱币以及盖弓帽等出土遗物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汉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既有政治上的联系,又有文化上和经济上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后半和公元前后,是交往的两个高潮时期。这种交往,是通过辽东半岛路线和渤海及黄海等海上通道实现的。汉文物的流入、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朝鲜半岛国家的形成有着某种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进行初步梳理,根据花纹样式,将这些彩陶分为12大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12类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东北地区本地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发展前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将两个版本康熙《皇舆全览图》,以及《雍正十排图》《乾隆十三排图》中东北地区的地理要素,分交通站点、河流水系、村落地名、府州县城名四大类进行对比。发现就东北地区图面内容而言,《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与铜版《皇舆全览图》的相关性大于二者与福克司版《皇舆全览图》的相关性;而《乾隆十三排图》中的地理要素信息主要参考自《雍正十排图》。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领导金正日同志指出:“历史的遗址和遗物,乃是表明祖先们创造了怎样的文化,从事了怎样的生活,走过了怎样的道路,从而发展下来的实物资料。”我们在发掘了檀君陵之后,又在平壤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大量调查发掘了以支石墓、石棺墓及住居址为主的古朝鲜时期的新遗址。在此过程中,仅在平壤一带便调查了14000余座支石墓。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7,(5)
理想的甲骨部首是指能统辖汉字的独体字,但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困难的。自然分类法由唐兰首倡,岛邦男将之付诸实践,创立甲骨部首164部。通过对许慎《说文解字》540部与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64部的比较研究,评判二者的优劣,为构建一个新的自然分类法甲骨部首体系提供参考。从二者的比较研究中,得到三点新的认识:第一,不同时期汉字体系的部首定义、数量和编排方法是不同的。第二,说文部首兼用独体、合体字。甲骨部首以独体字为主,设立少量合体部首。第三,甲骨部首与说文部首既有"一部对一部"又有"多部对一部"。  相似文献   

12.
箕子 ,商末贵族 ,名胥余 ,殷纣王时 ,曾官居太师 ,辅佐朝政 ,因封国于箕 (今山西太谷一带 ) ,故称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 :“箕子者 ,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 ,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 ,必为玉杯 ;为玉杯 ,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 ,不可振也。”后纣愈奢靡 ,旦夕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箕子屡谏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 ,箕子曰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 ,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 ,吾不忍也。”于是便披发佯狂于奴 ,遂隐而鼓琴以自悲 ,故传之《箕子操》。纣见此 ,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公元前 1 1 2 2年 ,周武王攻占商都朝…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9世纪唐与朝鲜半岛在文化领域交往频繁,唐在儒学,佛教,道教,律令典制,科技等方面对朝鲜半岛影响深远,同时朝鲜半岛也在文化方面影响唐朝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朱泓(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文所引用的“东北地区”这一概念系泛指中国的东北部地区,按目前施行的行政区划大体上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旧称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呼伦贝尔盟。该地区东起长白山地,西...  相似文献   

15.
火葬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火葬的墓葬礼仪中,一个重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葬式的特点就是火的使用,现在能够观察到的火葬墓均掩埋于地下,且基本属于一次葬、二次葬的范畴。东北地区的火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焚烧一次葬的尸体,二是焚烧二次葬的骨骼,本文将重点分区讨论东北先秦时期的火葬墓情况,东北地区的火葬墓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东半岛和吉林中东部地区,纵观前人研究文章,有关于火葬墓的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谱系或者墓葬结构等方面,而对墓葬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火葬墓分区此类问题上关注较少,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业结构分析出发,研究了东北亚经济区中一个特殊区域上三个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指出了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的资源互补性、产业发展差异性、科技水平各具优势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特征,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技术合作的产业方向。  相似文献   

17.
序言长城是北方的游牧民同定居农耕民汉人之间对立抗争之地。同时,这种对立抗争又正是驱动中国历史的一种原动力。超越长城连东夷地域也纳入版图的,是设置上谷等五郡的燕的活动。这一活动成为包括中国东北地区的诸种族经常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契机。当时正处在燕昭王之时,即一般认为的战国后期。本文以中原系文物直接输入该地区之始,即本地区登上永恒历史舞台的燕设五郡为界,将此之前界定  相似文献   

18.
北方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民族即汉人的对抗战净,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长城,则是这一对抗战争的象征。首先越过长城,把版图推进到东夷地区的,是设置上谷等五郡的燕国,从此以后拥有众多民族的中国东北地区经常出现于史书之中。一般以为这一时期处在燕昭王时代,即战国后期。 自燕国设置五郡,中原系统文物开始流入该地区,至此该地区稳步登上历史舞台,故将此之前划为史前时代。本文所要探索的正是中国东北地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民初”时期,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历史时期,共经历20年时间,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势力不断扩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日本与东北经贸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虽然在日俄战争后,东北南部实际上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在东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起很大的支配作用,日本同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关系被打上了宗主国与半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经贸关系的烙印。但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前,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在经贸方面有自己的利益,在对外交往中有一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政府在获得对内政治的合法性过程中,1936年发表的五五宪法草案具有象征性的地位,即《宪法草案》第4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东亚政治空间中日本“殖民地帝国”侵占中华民国领域。但是自1945年8月之后,中华民国政治合法性却面临新的挑战。这就是在日本战败之前和苏军一起回东北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提出的双重民族主义。一种是如何对待苏联的中国民族主义,另一种是如何把东北地区的认同意识凝聚成为新的国民国家民族主义。处于转折点的1945年不仅构成了当今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原型,而且还迎来了自身认同意识逐渐延伸到新的国民国家民族主义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