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秦汉篆刻极盛。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篆刻的发展期。其中隋唐大大拓展了印章的功能,宋元则有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使印章功用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明以后,篆刻艺术进入高潮期。清代篆刻艺术大为兴盛。  相似文献   

2.
印章琐谈     
印章通称为篆刻艺术,是指用篆书和雕刻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因为印章的文字,过去大都是用篆文,所以叫做篆刻。  相似文献   

3.
孟耀虎 《收藏家》2008,(7):38-40
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使用印章,及于秦汉时代,玺印已经盛行,汉印的成熟引领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篆刻艺术。魏晋六朝的印章,还保持着汉印的风格,以实用为主。隋唐至宋代,印章艺术却并没有得到发展。相反,由于以往佩印习惯的消失,私印很不发达。官印较多,印文篆写得屈曲盘旋,篆文也时见谬误,  相似文献   

4.
印章,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亮点。它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已开始使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古代印章,是我国篆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经过千年沉寂,到明清,又崛起灿烂的流派印章艺术,涌现出不少不同风格的篆刻家。20世纪50年代后,篆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装点着时代文明的春天。  相似文献   

5.
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不少印章,或自刻或他刻.明清篆刻艺术大力发展,异军突起,形成独立的艺术门派,特别与书画的结合,从形式到内容都起了很大变化,更奠定了篆刻在艺术上的地位,闲章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古代印章,是作为一种实用之物来制造的。在印章制造中,实用性是决定因素,而艺术美处于服从地位。秦汉印的制造虽然是以实用为目的,但也伴生着艺术创造。秦汉印的篆刻美,有着人们本能地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实用物的成分,也有随着印工们审美经验的长期积累进行的有意识的篆刻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7.
王萌 《沧桑》2013,(5):198-199
篆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图案艺术的构成形式法则在篆刻的方寸空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是由古代实用玺印演变而来,并由古代印章镌刻技术发展创新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篆刻是一门艺术,艺术要靠技术的精熟作支撑。因此,为须掌握字法和篆法。印章的章法,刊刻的刀法,各门精深熟练,才可能创作出佳品。  相似文献   

9.
许承宁 《神州》2011,(3):58-63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一印章的发展概况中国的印章艺术,始于春秋、盛于秦汉、而衰于宋元,明代中叶至今又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使篆刻艺术真正进入了“欣赏艺术”的新时期。春秋战国古玺,有各种印形。印文有朱文、白文,朱文印多出于铸造,白文印有铸、有凿。由于各国相继独立,文字不统一,因此总体风格以疏密、参差、富于变化为美,由而产  相似文献   

11.
朱敏 《收藏家》2010,(6):15-22
印章,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篆刻艺术,与中国画、中国书法一样,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名闻世界,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三绝"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与鉴赏价值。印章的发展历史悠久,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写道:“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下秦,盛于汉。”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灿烂兴盛的时期。清人吴先声《敦好堂论印》曰:“印之宗汉也,如诗宗唐、字之宗晋。”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2.
饶胜  周舟 《东方收藏》2020,(3):60-62
扇面石刻碑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画、诗词、印章等文化符号篆刻于石碑扇面之上,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虽不及水墨丹青、墨书朱印的扇面艺术般绚丽多彩,但石碑扇面经过书丹和镌刻相结合加工艺术的处理也是熠熠生辉。所谓“纸无千年寿,碑能万年存”,扇面碑于其方寸之间集成了书法、诗赋、雕刻、篆刻等文化艺术符号,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在曲阳县晓林村王氏旧宅中刨树时,出土了200多枚石质古印章。经考,这批篆刻印章应是河北曲阳县晓林村王耀甲和其子王骥二人的作品,时间属清末民初,为我国篆刻学的历史研究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拙公 《收藏家》2000,(4):49-50
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元末王元章始用花乳石刻印后,印章艺术具备了出现质变的条件,进入文人学士的天地。明季正德嘉靖之际,文彭及其高弟何震称雄印坛、有人喻为有如佛家六祖慧能之建立南宗,并不为过。文彭(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文徵明长子,长洲(令江苏吴县)人。他继承家学,善书画,尤精篆刻。三桥刻印,力矫元人屈曲乖缪之失,篆法介乎方圆之  相似文献   

15.
“恨不四烈士”,是1927年的春末我的曾祖父牟鸿勋为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说起这枚印章的来历,还要从辛亥首义三烈士说起。  相似文献   

16.
“恨不四烈士”,是1927年的春末我的曾祖父牟鸿勋为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说起这枚印章的来历,还要从辛亥首义三烈士说起。  相似文献   

17.
<正>"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1]这是沙孟海前辈在研究历朝历代篆刻艺术成就中提炼出来的学术定论,深得学术界首肯。在中国文化史上,汉代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等皆有很大成就,其中两汉的印章艺术,不仅形制、钮式等空前精美,而且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也独具匠心,一直被后代的篆刻家们奉为典范。正如西泠八大家之一的奚冈在"冬花盦"一印的《印跋》中所言:"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  相似文献   

18.
梁华京 《收藏家》2006,(6):51-51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ㄈ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印章肇…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具备形成一部比较准确比较系统的"中国玺印篆刻艺术史"的学术条件。所谓学术条件,至少应当解决:若干重要印史阶段上现有实物资料的认识盲区;各个时代玺印和重要文人篆刻家与篆刻流派风格的准确评判;各个时期印章制度、印章应用状况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深入解读。从明代以来印学发展的成果与目前的状况来看,以上诸方面是很不平衡的。三者之中,尤以准确认识各个阶段印章的形式、风格特征为构建印史论述体系的首要前提。换而言之,玺印与早期文人篆刻作品的鉴别无疑是印史研究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方"网师园客"印,学界一般认为其为邓散木所作,从印章篆刻技法、边款署名习惯等考证,可知其作者应为李散木。根据四川博物院藏"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印边款的解读与相关文献,补充了张大千1939年冬在上海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