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尹克升 《百年潮》2014,(4):10-14
正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是一个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在1980年、1983年、1986年,胡耀邦先后三次到青海考察。我也先后多次面对面地聆听胡耀邦的亲切教诲。胡耀邦第一次到青海,我当时在柴达木油田;第二次到青海,我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第三次到青海,我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从祁连山下到昆仑山前,从青海湖畔到黄河岸边,胡耀邦和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论发展,话致富。他十分关心青海的经济发展,十分强调青海的民族团结,十分关注青海的干部队伍。他热爱人民的  相似文献   

2.
八月青海     
“八月该去哪儿?海边、草原我都去腻了,就连爬不上去的雪山我也去过了,我还能去哪儿?”朋友在电话里问。“去青海!”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因为八月是青海最美的季节。”  相似文献   

3.
母校的恩泽     
我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能够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学习,并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为牧区的民族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全都应归结于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归结于青海民族大学的教育。我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母校——青海民族大学对我的教育培养,更感谢学校早年那些心地纯正、无私奉献、勤勤恳恳,把知识和智慧奉献给青海民族教育事业的辛勤的老师们。1956年的秋天,是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正对青海似乎上瘾了,自从去了第一次之后,又去了两次。青海从来都不缺大气磅礴的风景,草原、雪山、圣湖,随处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青海居住着43个少数民族,多彩的文明带来的是最灵秀的手工艺术,藏族的唐卡、土族的刺绣、撒拉族的木雕,每一样都是遗世的珍宝。这一次,便以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感受青海壮丽的风光,丰富的人文,以及来自信仰的震撼。和我一起,邂逅大美青海!  相似文献   

5.
吴恭让 《丝绸之路》2007,(10):66-67
青海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最早知道青海是因那一首令人陶醉的《花儿与少年》。后来在小学地理课上听说高原湖泊青海湖,才晓得青海是因青海湖而得名。后来,又进一步知道了青海玉树是中国的河源之乡,它不仅发源了孕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还发源了流向境外的澜沧江。  相似文献   

6.
重游青海,令人激动。青海对我永远充满吸引力:是山水的诱惑,还是对青春岁月的眷念? 我总有回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正1930年我出生于吕梁岚县,1953年赴朝。1952年11月,我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在青海接到了入朝参战的命令。我跟随由军、师、团首长组成的前沿指挥所作为最后一批入朝部队,从青海乘汽车急赴沈阳军区接受任务。后从通化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境内的西林里接管友军阵地防务。驻守马良山1953年初,我1军大部队从青海出发,到兰州坐火车经安东(丹东)过江到达朝鲜阳德车站。各师团前沿指挥所带部队进入预定阵地,和美国联合军正式开战。  相似文献   

8.
##正##前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西部的地理方面的书籍,我发现青海虽然只是一个省,但却集中了我国三大自然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的特点,同时它又是3个自然区的交会处。多年前我曾经去过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现如今真的很想再去走走。也许就是在书页翻动的那一刻,青海的茶卡盐湖毫无预兆地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就莫名地有了挥之不去的"茶卡情节"。  相似文献   

9.
三个高原人     
在青海高原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工作和生活了六个年头。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高原人。高原人的淳朴厚道,热情开朗,给我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淡忘的记忆。在我离开青海十多年后的今天,许多高原人的影像仍然十分清晰地活跃于我记忆的屏幕上,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0.
彩礼事大 1973年,我挣工资两年了,开始说媳妇。当年我24岁,在青海农村已属大龄。"说",在这里有采访和寻找的意思,也有提亲的意思,似含混不清,却涵盖面广。青海汉人婚娶程序与内地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1.
各位领导、来宾和同志们:金秋十月,青海土族研究会和《中国土族》杂志迎来了15华诞,在此,我谨代表青海日报社向青海土族研究会和《中国土族》杂志社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我有幸陪王化云同志赴青海,对黄河河源西线南水北调线路进行考察。由于健康的原因,王化云此行只到了龙羊峡工地,但返回途中又对青海、甘肃、陕西进行了考察,历时1个多月。在考察即将结束时,王化云在西峰完成了《西行纪实》一诗。诗云:  相似文献   

13.
王家骏 《丝绸之路》2010,(11):53-56
如果不是“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我肯定无缘循化。2009年8月1日,我们在青海同仁游完隆务寺后,打算第二天返回西宁。晚上打开电视,《青海新闻》正在介绍“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说该赛事与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世界杯攀岩锦标赛并称为青海三大赛事。  相似文献   

14.
孟澄海 《丝绸之路》2010,(17):24-26
雪落下来。秋天的雪落下来,落在青海,落进青海蓝色的眸子。我说的是一个比喻,在秋天,那一片叫青海湖的水真个像眼眸,幽蓝抑或靛青,忧伤的深邃、迷茫的清澈均满含沧桑古意。  相似文献   

15.
难忘青稞酒     
在我喝过的酒类中,青海的青稞酒自然算不得上品。可青稞酒威猛刚烈,初喝时似乎令人难以接受.可喝过几次后就感觉到了它的妙处:不上头,不伤人,几杯下肚便觉过瘾。细想起来,青海的青稞酒与那些强悍骁勇、性情豪爽的西部男子汉倒有几分相似。外表粗犷豪放,内心淳朴厚道。在离开青海不能常喝青稞酒之后,那浓烈的青稞酒香与豪放率直的高原人一样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没有记错,我应该是第三次来到青海。这次依然是西宁市、青海湖以及周边城镇和乡村道路,不同的是这三次的造访,每次间隔都在几年左右,而让我感到每次特别不同的不是西宁市的建设发展、不是道路的铺装绿化,也不是青海湖旅游设施的完善,而是自身对于这片土地的感受。我一直认为青海、西藏和内蒙古这三个地方是最容易让人动容和自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间文艺是个宝库,是文化的富矿。 青海在祖国的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近几年,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来弘扬民族文化,激励人们探索挖掘深藏在民间的艺术。我  相似文献   

18.
结束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我们回到若羌县送走了绝大多数人,尔后只留生物组和自然地理组进青海,上昆仑。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和许多人对青海的第一印象。而位于东昆仑山的黄河源头地区则给我留下了永难忘怀的深刻印象,使我觉得青海已不再遥远。这其中主要是那里迷人的高原风光和我们在那里多次的科学考察的经历所致。我们对黄河源区的考察是从玛多县开始的。玛多县位于东昆仑山的黄河源头地区,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县城坐落在海拔4300米的黄河岸边的一个山坳里,规模不大,却很紧凑。人们去黄河源头考察或探险旅游都是从…  相似文献   

19.
赵德兴 《攀登》2004,23(1):100-100
凡是到南京的青海朋友总免不了问一问“朱子巷”今在什么地方。所我所知,青海许多汉族同胞的家谱都有祖籍南京的记载:某某祖上在朱元璋时期(洪武年间)由南京朱子巷迁徙到青海。“朱子巷”今在何方,青海汉族人和南京人有无地缘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之谜。以往许多学(如朱世奎、谢佐先生)和一些好事也多次作过寻根调研。然而,沧海桑田之变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说法不一也在预料之中。  相似文献   

20.
甘肃、青海二省,地处黄河上游,幅员广阔,山河壮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从很早的石器时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大地上。甘肃、青海自古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汉族和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共同装饰了甘、青大地的锦绣河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八四年九、十月,我有机会前去甘、青二省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参观了一批考古发掘工地、文物古迹和博物馆,使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