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牛耕有二牛抬杠、一牛一马并耕、一牛挽耕三种形式,分别采用颈索系衡套驾和偏系套驾。二牛抬杠以绳将衡杠分别与二牛之颈索相连,而不是直接用颈索拴缚衡杠。汉代没有双辕犁,因此一牛挽耕只能是偏系套驾,参照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牛耕图,套驾时可能在辕端绑缚短横木,贴于牛颈一侧,再用绳索绑定,或者与牛颈另一侧同样的短木相连,使两短木夹住牛颈,搭在两肩之前。一牛一马并耕,牛是驾辕的,马是拉边的,马以绳索与犁架或辕的后端相连,牛的驾辕方式则与其他单牛独辕的套驾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的马车起初只有独輈,战国时才出现双辕。但在西汉前期,独輈车仍然常见,直到西汉后期,才逐渐为双辕车所取代。独輈车至少需驾两匹马,双辕车却可以驾一匹马;独輈车采用轭靷式系驾法,双辕车则采用胸带式系驾法;独輈车以立乘为主,双辕车则以坐乘为主。两者相较,可知双辕车更为进步。不过先秦文献中提到的战车  相似文献   

3.
天马图像考     
孙彦 《文物世界》2007,(3):23-26
四川成都金堂出土的两块东汉画像砖(图一),前部绘有轺车,车内坐有二人,一人执缰御车,一人着冠,端坐舆中;轺车双辕双轮,车有伞盖;驾马之羽  相似文献   

4.
正一、汉代以来的争议先秦时期有没有一辆车驾三匹马的制度(下文简称"驾三之制")?这是一个自汉代以来即有争议的问题。《说文》:"骖,驾三马也。"后世辞书多所因袭。如《汉语大字典》(第2版):"骖,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汉语大词典》:"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王力《同源字典》认为骖与三、参、糁(三岁牛)同源…,这就是说骖因三而得名。骖字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的石鼓  相似文献   

5.
中国殷商的马车只有独轮,战国时才出现了双辕。独轮车至少需驾两匹服马,也常有具于衡外的两匹骖马的四马车。双辕车却可以驾一匹或三匹马。殷周车子的特征:独輈、两大轮、方形车舆、长毂、外饰铜喜辖。輈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轭、用来驾马,轭前端插銮,马颈下挂铃。(图一)  相似文献   

6.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草原游牧人就地取材自制使用的木质车辆,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属于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物.勒勒车的制作,通常以草原、沙地、丘陵上常见的桦树、榆树等硬木树干制作,双辕,双轮,因用途和所适应环境的不同,辕长与轮高、毂的长度、轸的薄厚(舆底部左右两侧与伏兔连接起到提高辕的纵木)等部件,不尽相同,其中轮最高者可达4米多.勒勒车的基本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与制作工艺简单,方便且快捷,经久耐用(图一).根据地理环境、用途等因素,经过不同程度改进,能在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行驶,载重数百斤至千斤,适于牛、马、骆驼拉行,一般多用牛拉.  相似文献   

7.
<正>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室八角立柱北面绘有一尊"右手举至置胸侧"的神人形象,因其手势"颇似佛教雕刻中的手印",吸引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956年出版的由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主编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其下为一双人头,鸟身,四足的怪物。再下又是一人,肩生两翼端坐着,左手置胸前如持物之状,右手举至置胸侧,手掌朝外,手指张开,颇似佛教雕刻中的手印。再下是一羽人,举双手托住其上端坐的人。"由于该神人右手持有"颇似佛教雕  相似文献   

8.
许阿瞿画像石墓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阿瞿画像石墓志是1973年3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东郊半公里李相公社发现的。许阿瞿画像石墓志是此墓出土的画像石中之一,它保存完整,长112、宽70、厚11厘米。石面右方为画像部分,画面分上下二组,上组有“年甫五岁”的许阿瞿和三个头梳双髻、赤身着护阴的儿童;下组为五人演奏的场面。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鱼车图",很多学者认为是河伯出行图,但笔者认为"鱼车图"和文献记载的河伯出行形象不符。琴高骑鲤鱼升仙的故事在汉代已很流行,"鱼车图"应当是模仿这一故事。坐在鱼车上的尊者应当是墓主人,驾鱼车而升仙。  相似文献   

10.
刘基在洪武三年春应明太祖之命,对其提及的3位丞相候选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进行了评论,认为他们分别为"有相才无相器"、"褊浅"、"将偾辕而破犁"之"小犊",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明太祖基本上没有采纳刘基的意见,而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刘基所论甚是,此3人无论是否在丞相位置,其表现皆如刘基所论。刘基这一直言不讳的评论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伤及生命。作为一个非常聪明之人,刘基对这一后果当是能够清楚预见的,而他毫不犹豫地明白道出,说明刘基是一个不计个人安危、正直而忠于明朝新政权的人。关于丞相候选人的这番谈话,是了解在明初建国中立有大功的刘基之品德和见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有一块疑似早期佛教内容的汉画像石。本文通过对其图像志的分析,结合山东地区其他汉画像材料,并将其放置在汉代佛教初传中国的视野中,将其初步定为"胡人礼佛"题材的汉画像石。这一图像与同时期犍陀罗美术中"梵天劝请"佛传故事图像形成可供对比研究的序列,代表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本土神仙信仰和儒家信仰在鲁南地区的碰撞和融合,对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1年初,嘉祥城关公社五老洼大队满庄东队的社员拉山土时,发现一座古墓。经地、县有关部门清理,出土一批汉画像石。此墓座落于横山北麓山坡上,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组成。后室又隔为南北二间,墓门西向,用大石封闭。从墓门至后壁距离4.2米,南北宽3米。墓顶已破坏,结构不明。墓室西南上方有一盗洞。遗物荡然无存,仅发现大泉五十、货泉数枚(图一)。画像石大小共十五石,分别垒在墓壁或铺在  相似文献   

13.
嵇娟 《黑龙江史志》2014,(24):34-35
笞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历史悠久,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并在被喻为"绣像的汉代史"的汉画像石中有非常形象记载,本文对笞刑的沿革及其出现于汉画像石中的含义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汉画像石的画面上,可以常见到一种神话中的怪物:兽身、四足、长尾、颈部生着九个人头。这种怪物是什么呢?它反映着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什么问题?研究汉画像的人,对此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它是"人皇"。如《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16.
滕州第九中学画像石墓陶俑身上刻写"元康九年作"的铭文,报告者遂将该墓定为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经对该墓形制特点、画像石风格以及西晋人再利用汉代画像石或画像石墓的分析,认为该墓是东汉晚期画像石墓,被西晋人所利用。  相似文献   

17.
1956年7月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接到山东农村大众报转来肥城县安驾计小学来信,反映在泰安至东平县的公路旁栾镇村外,发现已破坏的东汉画像石墓一座,随即派我前往了解。该墓位于肥城县西南九十里安驾安区栾镇村东头水坑的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济宁县发现一组汉画像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山东省济宁县文化馆进行文物普查,5月10日在喻屯公社发现十三块画像石。据当地群众反映,这组画像石似同出于一墓。此墓坐落在济宁市南约25公里处、济宁至徐州公路东侧"亢父故城"附近的墓群中(图一)。因早年被盗掘,墓口暴露在距离地面1米处,群众俗称为八角琉璃井。1968年社员为建排灌站,挖出墓石,其中带画像的刻石十三块。因为水位较高,地下仍有部分墓石难以清出。画像石是减地浅浮雕,净底磨光,细部  相似文献   

19.
山东诸城汉墓画像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7年春,在山东诸城县前凉台村西,发现一座大型汉墓。该墓为砖石合建,分前、中、后室,并有甬道和小耳室(图一)。墓门西向偏南。因早期被盗,随葬品仅余一件铜镇墓兽(图二)。墓门扉、门楣、门额、门框和三室之间过道等处尚存十三块画像石,其中二石残断。现藏县博物馆,称为"凉台画像石"。这批画像石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旧时东北赶车人的土话中,一匹马套的车,当载重较大时,就要再加套上一匹马帮忙,这匹加套的马就是"拉帮套"。在婚姻模式里,也有一种"拉帮套",指的是已婚女子在本夫患病不能抚养妻儿、老人或家境极困难的情况下,另招一位男子来家共同生活,并由其负责供养本夫及全家,本夫仍是户主,那个男人无丈夫之名,却有丈夫之实,组成一个畸形的家庭。拉帮套,有的地区称"一个大嫂俩大哥"(吉林蛟河县)。本夫有"瞪眼王八""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