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石板头的变迁1981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中南民族学院时,南湖东岸的石板头还是一个只有六户人家的大队小林场,武汉市的偏僻远郊区。同志们对我说:"你怎么转业到这个号称武汉市‘西伯利亚’的穷山僻壤。"我来后,看到的是复办后的中南民族学院,正在这里热火朝天地艰苦创业,兴建新的校园。我对大家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再过十年二十年后,这里将是一个新型城区、美丽的新型大学城。"30多年过去了,这里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着神奇传说的石板头,变得热气腾腾,一片繁荣景象,已成为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
正我1961年到中南民族学院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前后30多年。除其中民院撤销10年不在民院工作外,实际在民院也有20多年。虽然也是一心一意专心工作、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但是并没有显著成绩可言,蹉跎岁月,说来惭愧。但借此次机会,我觉得讲一讲我与民院的故事,讲讲我们这一辈人的经历,也许还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文革"前的教学生涯1961年秋,我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分到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工作,当岑家梧教授的助教,他是全国知名教授,也是中南民院当时仅有的两位教授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 知道武昌民族大道(即今民院路)这个名字,还是在大学录取通知书里。那时我人还未走出恩施山城,对民族大道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只是由于1983年,我参加高考,被幸运地录取到中南民族学院(今中南民族大学),在学校录取通知书里,有一句很显眼的话,大意是说:从武昌火车站或司门口搭乘108路或15路公共汽车,  相似文献   

4.
正1961年燥热的夏天,我从武汉市27中学考入中南民族学院,从洪山脚下到南湖之畔,在这片土地上,断断续续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原想完整地写一长篇回忆,但囿于精力和时间,就随记忆所及掇成若干片断。终生难忘的除夕之夜记得离家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中南民  相似文献   

5.
正1950年,民族干部培训班附设在中原大学里,由孟夫唐同志负责办了一期。1951年,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由时任湖北省副省长孟夫唐担任分院院长。1953年,分院改名中南民族学院,由当时中南行政区统战部副部长熊寿祺同志担任院长。1954年,改由李守宪同志担任院长,徐少岩、张文藻任副院长。从  相似文献   

6.
中南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一所多学科性、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主要承担着为我国中南、华东兼顾西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它创建于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四十多年来,走过了风雨坎坷的历程,并迎来了凯歌行进的新时期,回首往昔,我们难以忘记那二度创业的峰峰岁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少数民族在承受阶级压迫的同时还承受着极大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造成各民族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处于不团结状态,互相…  相似文献   

7.
《岭南文史》2013,(2):F0003-F0004
罗晃潮 男,1930年1月生,广东东莞人。民盟成员。擅长华侨史研究。1947年考入广一雅中学读高中,并参加广州地下学联的学运工作。广州解放后在南方大学、广东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任干部、班辅导员。1956年入读中山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南民族学院教授吴泽霖凭自己的天赋和雄厚的学术底蕴,几十年如一日,挚着追求,发愤力行,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打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史专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 ,是傅斯年先生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讲中国古代史的专著。据他自己说 ,到民国二十年 (1931年 )夏 ,“写成的将三分之二矣”。他在《夷夏东西说》的前言里说 :“这一篇文是我在‘九·一八’以前所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中的三章。这一书已成之稿 ,大致写在‘九·一八’前两年至半年间。这三章是 (民国 )二十年 (1931年 )春天写的 ,因时局影响 ,研究所迁徙两次 ,我的工作全不能照预定呈规 ,所以这一书始终不曾整理完。”在《周东封与殷遗民》的“前言”里 ,他又称此书的书名为《古代中…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提高管理水平非常重视,管理学纷纷进入高校,不少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当时,我正在位于武汉市硚口区的军事经济学院着手编写《现代辅助管理学教程》,以填补此类教材的空白。说起来很凑巧,应地方院校的要求,经学院系领导同意,我开始在硚口区广播电视大学讲课。这个学校办的班,也有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的老师来授课,于是我有机会认识了民院的一些系(部)主任。1984年,我应邀参加了湖北省写作学会,认识的人更多了。不少学校请我  相似文献   

11.
1958年8月,我从惠水民族中学毕业后,考入贵州民族学院预科班。1959年1月27日左右,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到贵州视察时,特意到贵州民族学院看望我们,在民院大礼堂给我们作了一次报告。胡耀邦同志的到来,事先一般人并不知道。记得当天是阴阴的天气,气温相当低,整天下着细细的毛雨。  相似文献   

12.
1954年3—5月间,中南民族学院研究室工作组调查了广西桂西僮族自治区平果县乐尧山区和龙津县金龙岗布泰族(自称)地区的民族情况。当时,在了解他们的宗教活动时,组内同志先后发现乐尧山区的道公和金龙岗的魓公都藏有一块"雷公斧",用来驱鬼治邪。于是,我们便请当地干部代为征集,两地共采集了石器74件,包括石斧、石(石奔)、石凿、石铲和石箭头等不同形制的工具。这些遗物全部磨  相似文献   

13.
《文史春秋》2011,(8):2-F0002
潘琦,1944年生,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员。历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4.
正(一)1978年,我出生在湖北武汉。幼时,父母在武汉的高校担任教职,在其熏陶下我从小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我在书中踏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在书中见证了创业者开创未来的故事,在书中领略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于父亲工作调动,我先后在宜昌、武汉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和高中课程。1996年,18岁的我进入到了中南财经大学学习。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已无法逆转,中国市场急需管理人才,而财大正是为中国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汇聚大连民族学院,隆重召开“首届中国满学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满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问题。这是一次中国满学研究的空前学术盛会,也是满学研究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在此,我谨代表大连民族学院向出席会议、光临本院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大连民族学院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家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开放地区设立的唯一一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以中央民族大学的名义招生办学,1997年正式建校,现有在校学生11200人,5…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史学界召开“世界历史进程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周世秀陈梅1996年10月26—27日,由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举办的“世界历史进程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师范学院(黄石市)召开。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武汉教育学院、荆州师...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1月22日至24日,首次“炎帝神农文化暨炎帝神农故里研讨会”在炎帝神农故里随州市召开.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襄阳师专、中国民族史学会、神农架林区、湖南省鄙县炎帝陵管理局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参加了研讨会.这次学术研讨会由湖北省社联发起,随州市  相似文献   

18.
1995年9月18日,南京《扬子晚报》报道了民间钱币收藏爱好者冯京三先生撰写的“太平天国女书文字钱”文章,首次披露他收藏了一枚刻有女书文字的太平天国雕母钱。后来这则报道引起了清华大学研究女书的专家赵丽明教授的兴趣。她专程赴南京拜访了冯先生,并了解到该女书钱币是冯先生1993年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地摊上购得的。2000年3月2日,赵丽明教授撰写了“女书最早资料———太平天国女书铜币”一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从而引起学术界对该女书钱币的广泛注意。所谓女书,原本是一种只在中国湖南省南江永、道县等个别地区农家妇女中…  相似文献   

19.
苗晓红 《百年潮》2011,(11):54-60
1951年1月,空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培养女航空员(现统称为飞行人员)的决定,先后从华东军政大学、中南预科总队、华北预科总队挑选55名女学员,安排到东北牡丹江空军第七航校学习飞行、领航、通信和机械专业,她们于该年11月正式毕业,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培养的女航空员(现统称为飞行人员)。在这50多名女学员中,有14朵金花圆了翱翔蓝天的梦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为中国妇女开辟了一条通天大道。我是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耳闻目睹了第一批女飞行员在面临生死考验,在爱情、  相似文献   

20.
我与省政府原参事、省政协原委员郭崇毅是1985年同在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共事才认识的,他是副主任,我是委员。见他议论文史或时政,直言不讳,留下较好印象。1992年秋,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看到一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十年的书,对其中有一段介绍1979年7月安徽省政协委员郭崇毅上书中央,要求准许包产到户,实行农村改革的事迹,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