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楚剧漫话     
楚剧是汉口的一个主要戏曲剧种,早在20年代以前,就流行于黄陂、孝感的农村之中,演员均在广场的草地上为观众演唱(故有“草台班”之称).除敲锣打鼓之外,并无胡琴等乐器伴奏.演员在每唱完一句时.由打锣鼓的予以帮腔,情况就和川剧的“高腔”差不多.如《白扇记》一剧中,小生在唱到:“小鱼网坐单房,心中不爽”的“爽”字时,打锣鼓的人就帮唱“尾腔”,人们均称之为“花鼓戏”(即“黄、孝花鼓”).剧中人物多为一男一女.如《玉莲汲水》等戏.因词  相似文献   

2.
楚剧是湖北黄陂、孝感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李雅樵是这个剧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老戏窝子长大汉口集家嘴到六渡桥之间,有个叫福建庵的地方,今天叫福建街。1922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  相似文献   

3.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攻克汉口、汉阳, 10月攻克武昌。12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接收汉口新市场(今民众乐园),定名为中央人民俱乐部(血花世界),命李之龙任俱乐部主任。 李之龙,湖北沔阳人, 1897年12月生。1904年在武昌两湖师范附小读书,1912年考入外国 语专科学校英语 科,1916年秋考 入烟台海军军官 学校。 1921年 6 月,因发动水兵和 校工罢工,以反抗 校方克扣军饷而 被开除学籍和军 籍。同年8月,在 上海结识了中共 一大代表董必武、 陈潭秋、李汉俊等人。9月返汉,12月在武汉加…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亲杨长玉是著名  相似文献   

5.
李先念主席是湖北红安人,对家乡的楚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他的关怀与领导下,楚剧事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有两件事,在楚剧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点。 一、创建五师楚剧队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新四军豫鄂挺进  相似文献   

6.
1938年元月9日,郭沫若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的邀请来到武汉。4月1日,政治部第三厅在汉口成立,负责宣传抗日工作。下设一室三处,即办公室、第五、六、七处。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阳翰笙任三厅主任秘书,胡愈之任第五处处长,田汉任第六处处长,范寿康任第七处处长。第三厅是抗战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是政治部所属的一个厅,但它实际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同志(任政治部副部长)直接领导。第三厅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集中了当时国统区文化界的许多代表人物,使其成为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7.
张巧珍,国家一级演员,湖北地方剧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津贴,是湖北戏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8.
陶古鹏,字云卿,号德全,今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陶家大湾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从小读过几年私塾,放过牛。因父亲和姐夫都是业余演员,会唱高跷戏和花鼓戏,故受他们的影响很深,14岁就跟他们学唱小生,18岁拜李进伢为师,20岁入花鼓戏班,成为正式演员。一年后,搭班到红安、鄂城、汉阳等地农村演出。  相似文献   

9.
楚剧在通津     
作为荆楚民间艺术结晶的楚剧,如何受到汉南区大咀乡通津村村民的特别钟爱,以及她在通津的兴衰,就我耳闻目睹,至今大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这二三千人的村庄里,如今仍然迷恋她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与茶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园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繁荣;戏曲的繁荣又刺激了茶园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戏曲以茶园为载体,茶园以戏曲为依托,相辅相成,同步发展.汉口茶园与楚剧的关系则更为密切.特别是楚剧在花鼓戏阶段,二者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可以这样说,楚剧是在汉口茶园中发展起来的,汉口茶园则是楚剧生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艺名十岁红。今武汉市新洲区周铺镇沈家大湾人,生于1905年,原是唱灯戏的业余演员出身。直到抗日战争前夕,他仍然履行唱灯戏的旧约。 早年,沈云陔的家乡盛行花鼓戏。每年春节到花朝节,都要作盛大的比赛演出。各村各族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想要在每年的节日演出中能胜对手,便精心培养自己的业余演员。而自幼因家贫当过童工的沈云陔,正好在1918年拜名丑李小安为师学戏,工旦角。春节在家乡唱灯戏中崭露头角,于是被族人选定为培养对象。培养期间的所有费用,均由同族同村的群众共同捐出。不过,…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父亲是汉剧大王吴天保的戏迷,我5岁时就跟着他看戏,看到如今算起来有半个多世纪了。到了11岁我学戏、演戏,看的戏就更多了。有幸生在武汉这个大码头,南来北往的大演员很多,什么剧种都看。我喜爱看一个演员扮着各类人物在舞台上的表演,那是一种何等的快活。此篇,专谈我所见过的楚剧演员。谈冯雅兰我只看过冯雅兰一次戏,这仅有的一次戏里还是和他同台,而且这个台是省第二监狱的露天舞台。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3.
楚剧,从进入城市算起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终于成为颇有影响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14.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尾巴,年仅27岁,出道仅10年,她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更在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娱乐界人士”榜单中排名第四。  相似文献   

15.
著名楚剧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越、黄梅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  相似文献   

16.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黄孝花鼓戏形成初期,仅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俗称“灯戏”,其演员均为农民、手工业者,多属业余自娱性质。后来逐步出现农闲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相似文献   

17.
正从汉口中山大道进入民生路,第一个路口右拐,即统一街,再向前行百余米,便是土垱巷了(历史上曾被称作"土荡"或"土档")。土垱巷不足百米,前窄后宽,不像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巷子,其房屋外观不老不新,乏善可陈,非常寻常。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在19世纪末之前曾是著名的土垱码头,当年黄陂、孝感人源源不断地从这里登陆汉口,成为汉口最初的建造者,造就了汉口商贸的繁盛。他们带来的黄孝花鼓戏,也在此登陆并逐渐演绎发展成为楚  相似文献   

18.
刘作忠 《文史春秋》2003,(3):64-64,35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中的主角落李之龙,面对蒋介石及其死党的非法审讯,威武不屈,声闻遐迩。但,其积极改革楚剧就鲜为人知了。李之龙其人李之龙,1897年出生于湖北沔阳西流河杜家窑。1904年随交至武昌,入两湖师范附小就读。1912年考入武昌处语专门学校英语科,课余与同学组织话剧,创作并主演新话剧《叶老爷丑记》。1915年,考入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因发动水兵和罢工,反对校方扣军饷,被军校开除军事家籍。1921年秋,在上海结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接受马列主义,回武昌从事出有因革命活动。12月,加入中国防大学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著名楚剧旦角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黄梅戏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细腻的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山青青,水清清,孝感出了个关啸彬,鱼不游,鸟不飞,十里八外闻其声.”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关啸彬唱腔的推崇和钟爱.然而,关啸彬在楚剧艺术上的挚着追求和艺术发展道路,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马亮 《神州》2013,(17):19-19
近期,由武汉晚报联手武汉剧院、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苏州昆剧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浙江绍剧艺术团,联手倾情打造了"京汉楚越绍昆群英会"暨中国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上演的这些经典国粹剧目中,不乏已经相当流行的经典作品,为武汉观众送上了一份演出盛宴。由于近期正在着手《楚剧图文志》一书的准备工作,所以对其中的楚剧比较关注。特意看了其中《经典折子戏专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