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明治初期开始,日本海军省就以水路部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收集长江水文情报数十年来,通过不断收集和翻译欧美编印的中国水路志、向长江派遣军舰和专业谍报人员实地测量调查、利用日籍航运公司和上海日本人引水协会收集情报,至20世纪二十年代末,日本海军已经详细掌握了长江及其支流的各种水文信息,为从长江入侵中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1952年夏初,我由政务院大专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委员会直接分配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后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今称“长江委”)测验处水文科(后为“长办水文处”,今为“长江委水文局”)水文资料整编组(后为“长办水文处水文资料审编室”),从事长江流域历年水文资料审查,并编辑出版年鉴等工作。工作期间曾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施工期间的技术总结,并亲眼目睹了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时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三次开闸分洪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光全王乱记毛道海刘思华刘作忠刘美炎许振南陈广珍邱渭波肖东罗永灵罗长安郭学涵夏竞生曹以明彭仕雄《长江中游水患与堤防建设》特约编审~~  相似文献   

4.
2006 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领袖就提出了这一伟大设想,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并变患为利,领导人民开始了长达半世纪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一波三折的长江三峡工程》一文,为您讲述了这段中国人民征服自然的艰苦卓绝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5.
王任重 《神州》2008,(2):45-49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武汉市的水位超过了造成巨大灾难的1931年。解放了的江汉平原人民特别是武汉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这场洪水,但是并未能根本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严重的水患。应该有一个根治的办法。毛主席、周总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开始酝酿修建长江三峡大  相似文献   

6.
朱玉  程振声 《百年潮》2008,(6):33-38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常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变水患为水利。李先念不仅完全赞同,且于1958年春陪同周恩来实地考察了三峡工程坝址和三峡库区。考察结果,形成了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指出:  相似文献   

7.
白鹤梁题刻     
《世界遗产》2014,(1):80-81
白鹤梁上长达1138年的历史枯水记录是长江上游修建现代水文观测站前枯水水文信息的主要来源,不仅对研究长江水文变化以及现代航运及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应用价值,对于研究北半球气候、气象和环境变迁过程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流经湖南的长江全部在岳阳市境内,全程163公里,沿江筑有156.2公里一线长江防洪干堤,担负着保护沿江108万亩耕地、60万人口和岳阳市城区1900多家工矿企业、沿江港口码头、京广铁路、107国道的防洪任务.据有关史料记载,近100年来,湖南省岳阳地区沿江人民经常遭受长江洪水的袭击,为治理水患,拯救家园,发展生产,沿江沿湖人民与水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利文明.  相似文献   

9.
白鹤梁水文题刻记录了长江自唐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的历史水文数据,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石刻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受三峡水利工程的影响,它即将淹没江底,文物部门与专家对其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扁舟过三峡》等书的考证,可知19世纪人们以木船为交通手段时,在湖北境内的水运主要遵循以沿江的河流及湖泊为首选线路的原则,非不得已,才走长江河道。这是因为此段长江中沙洲密布,河道弯曲,人们出于规避风险之故所致。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长江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与此时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等社会状况相契合。由于水运的关涉面甚大,厘清水运交通的具体路线,有助于理解诸如市镇的兴衰、人群的变动等相关的复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笔者年逾七旬,世居长江之滨,对地处长江中游南岸鄱阳湖西侧的九江地区近百年来的水患,尤其是历次重大水灾,大都身历其境,耳闻目睹,莫不记忆犹新.自70年代起,复效职于九江市政府分管查灾救灾工作的职能部门市民政局,较为详备地收集整理了有关九江水灾情况的历史资料,现就百年救灾赈民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2.
水患与堤防     
一、长江中下游水患概况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十省(市),经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宜昌以上为上游,干流长4500km,面积100万km~2;宜昌至湖口为中游,干流长955km,面积68万km~2.湖口以下为下游,干流长938km,面积12万kmZ~2.中下游干流全长约1900km,面积约80万km~2.  相似文献   

13.
黄河南侵夺淮后 ,下河地区始受水患。本文主要以清官书、档案、方志等基本史料为依据 ,对发生在康熙和乾隆朝的围绕下河地区水患问题的两场争论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并指出清前期的治河方案决策开始时受用人思想、地区利益、朋党之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后来转变为以技术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全面开发,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水土流失为核心,水文条件恶化,从而影响到灌溉堰渠等水利设施及其效益,与此相关联,自然灾害,尤其洪涝灾害增多加剧的趋势相当显著。本文主要依据汉中、兴安二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灌溉面积盈缩无定,用水秩序混乱,修浚困难重重等,并探讨了与这些变化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同时,对清代后期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水患为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武汉市的水位超过了造成巨大灾难的1931年。解放了的江汉平原人民特别是武汉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这场洪水,但是并未能根本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严重的水患。应该有一个根治的办法。毛主席、周总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开始酝酿修建长江三峡大坝。不久,毛主席向苏联提出,请他们帮助我们兴建这个工程,并且协助规划,以求进一步治理开发长江。苏联及时派来了一些专家。于是,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全力开展了长江规划和三峡大坝工程的勘探设…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地处长江和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素有“水乡泽国”之称.解放前,世世代代的潜江人深受着水患之害,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用水灾写成的血泪史.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加固堤防,根治水患,进行了改天换地的斗争,把水乡泽国建成一片新天地.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1952年担任副区长即开始主管水利工作,1955年以后又任分管水利的副县长10年,领导和参与了“文革”前的全县堤防、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是比较熟悉的.但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就解放前的水灾和建国后的堤防建设情况提供一些史实和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上海港孕育轨迹杜瑜历史时期长江河口地区水文条件变化很大,所以这里的河口港一直游移不定。唐代以前长江入海口在今镇江、扬州一带,当时这里河口宽达20公里,由此向上才稍具江形,向下呈喇叭形。历史上,唐代以前,长江下游的津渡多在采石过江,唐代以后,才多由扬州...  相似文献   

18.
早在我国古代的周、秦时代,黄河和长江流域就有水文的记录。汉魏以后可见到有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在长江上游的重庆至宜昌段沿岸保存有许多古代洪水和枯水的碑刻。这些资料,有的散见在地方志中,如四川忠县、丰都,湖北秭归、宜昌等地的旧志中都有水灾记载。从文献和实物资料来看,一方面反映了沿岸古代人民与水害作斗争的历程。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今天研究整治长江提供了难得的水文考古资料。拙文试图以各  相似文献   

19.
宿迁地处淮河和沂沭泗诸河下游,历史上因水患县城多次迁移,宿迁之名由此而来。对宿迁的水患频仍,历史上许多开明帝王极为关注,其中尤以康熙、乾隆为甚。他们多次南巡经过宿迁,规划宿迁水利工程。康熙二十三年(1684),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朱正业教授著《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于2020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将宏观考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档案、报刊、方志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水患的分布特点与影响、水利事业的开展与奖惩机制的构建、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对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