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唐·魏征 一、隋朝的富强速亡值得深究 中国历史上,富强而速亡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隋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标志着东汉正式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80年西晋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统一,但是全国很快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之中。东晋控制南方的时候,北方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大混乱。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对峙,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来,北方继续分裂为西魏、东魏、北周和北齐,到公元581年,就在北周灭亡北齐四年之后,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  相似文献   

2.
正在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有一段时间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北方是由鲜卑人或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与它对峙的则是南方的几个政权。自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刘裕取代了东晋的皇帝,建立了宋朝。为了区别于后来  相似文献   

3.
北周武帝孝陵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养民  穆渭生 《文博》2000,(6):40-43,49
沉堙原野一千四百余载的北周武帝孝陵,数年前因遭盗掘而大白天下。孝陵及其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多角度地折射出南北朝时期北周、北齐和隋朝社会的诸方面,其历史内涵,浑朴壮阔而复杂微妙。笔者因当时曾参与孝陵部分出土文物的鉴定工作,记忆犹新。因草成拙文,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4.
北朝长城是指从北魏开始,历北齐、北周,至隋朝时期修筑的长城。这些长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境内,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朝长城的修筑,涉及中国历史上这段纷乱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末期,大贵族杨坚夺走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581-618)。公元589年,隋朝又消灭了南朝的陈,从而结束了二百六十余年南北割据的混乱局面。隋朝的统一,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在此期间,社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为繁盛的唐朝奠定了基础。统一后的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九年时间,但其统一中国的功绩却彪炳史册。隋朝末年,政权被李渊、李世民父子推翻,建立了唐朝。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华国锋同志到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时,赠给日本天皇的礼品中,有一幅中国现代女画家临摹的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游春图》是我国传世最古的绘画精品,堪称稀世之珍。作者展子虔,渤海人,历北齐北周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入隋,为朝散大夫  相似文献   

7.
北魏平城时代的墓葬中出现了由两件镇墓武士俑和一件人首、一件兽首兽身镇墓兽构成的镇墓组合,构成平城样式,历洛阳时代、东魏、北齐演变有序。长安样式亦出现于平城时代,其形成受到平城样式的深刻影响。隋统一后,随着礼制推行和工匠流动,平城样式很快取代了长安样式。  相似文献   

8.
北朝时期长城是指从北魏开始。历北齐、北周,以至到隋朝时期修筑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河北境内,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朝时期长城的修筑,关系着中国历史上这段纷乱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等等,是一段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隋书》这是一部记载隋朝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唐高祖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 ,曾命中书令萧瑀等十七人分別撰修魏、北齐、北周、梁、陈、隋六代史,其中的隋史由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撰修,但经过数年,六代史均未修成。到了唐太宗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又命重修北齐、北周、梁、陈、隋五代史,其中的隋史由秘书监魏征主修,参预撰修的还有中书侍郎颜师古、太子右庶子孔颖达、著作郎许敬宗等人。到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 ,五代史都已修成,《隋书》计有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共五十五卷。书中“序论皆 (魏) 征所作”(《旧唐节·魏征传》)。  相似文献   

10.
自北魏分裂成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以来,东西双方的货币流通区域逐渐分异,北周有了特殊的货币流通区域与自然地理背景。在此背景之下,周武帝时期北周政府发行了区域性货币,限定货币流通区域,大收商沽之利。灭齐后,北周政府又尝试将区域性货币的流通推广至原北齐辖地,但因北周的灭亡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史学会、邯郸地区社联、邯郸地区文化局和邯郸地区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北朝史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9月16日至19日在古城邯郸举行。黄烈、胡如雷、高敏、陈仲安、朱绍侯、李光霁、黄惠贤等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注重对北朝后期的北齐、北周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与会代表的发言与提交会议的论文所研讨的有以下六个主要问题。(一) 北齐、北周的比较研究。对于北朝后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术交流中似乎形成这样一种定式,即北齐是倒退、保守的,北周是改革图强的。在这次会上,不少代表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北齐与北周在初期同样走着一条改革图强的道路,开始可说是并驾齐驱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北齐还领先于北周,如对寺院经济的改革、吏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罗宏才 《文博》2006,(2):50-53
公元577年,仅仅只延续了26年的北齐王朝,在宇文北周以及江南陈朝的合力夹击之下,宣告覆灭! 曾经喧嚣一时的上都邺城、下都晋阳,伴随着北齐王朝的倾覆瓦解以及北周王朝铁血废佛政策的强制推行,又恢复了往日的那番平静。沟通上、下两都的漫漫太行御道,辞别了旧日帝王的仪卫旌旗、  相似文献   

13.
从258年拓跋力微迁居盛乐到581年北周为隋所代,拓跋鲜卑及北朝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汉化过程。从北魏皇室始祖到北魏前期,虽有汉化因素,但其主流思想是坚守本民族习俗和文化。北魏中期,积极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北魏后期,部分鲜卑人对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进行反思、清算甚至猛烈反扑,曾一度出现了新的鲜卑化倾向。东魏、北齐对汉化政策反扑最为激烈,胡风、胡俗越来越重。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魏西魏时期,道士因道教在东西发展境遇之不同,而以东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异造作黄黑之谶,附会东西兵争胜负,多以黑胜黄为言。及北齐天保六年文宣灭道,道教与佛教、道教与高氏之矛盾骤然升级,黄黑之谶也由此演变成黑衣之谶。“亡高者黑衣”之谶兴起,矛头直指高氏与佛徒,并波及北齐政治,北齐衰亡与之不无关系;黑衣之谶为北周所利用,以为已瑞,北周由弱而强与之有关。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谶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灭佛,黑衣之谶排佛之目的实现,建德六年周武平齐,黑衣之谶亡高之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隋文帝的"雄猜"与开皇初期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昇 《史学月刊》1999,(3):31-36
隋朝初年的人事斗争,一是任命一大批忠诚于新王朝的政治新秀,这些人一般属于北周中下级官人,不能归之为“关陇集团”;二是对发动宫廷政变的北周幸臣、属于“关陇集团”的北周勋责加以抑制乃至清洗。这一变化,显然表现了隋朝打破“关陇集团”垄断政局的政治革新意图,不能庸俗地视为文帝“猜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北魏北齐的冕旒服章:经学背景与制度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时期出现了古礼复兴运动,其时王朝祭服深受《周礼》六冕古礼影响,为此而卷入了经学纠葛;南北朝各政权的祭服安排,还经常考虑文化竞争的需要。北魏诸臣助祭冕服,是三公衮冕八章,太常冕六章;北齐诸臣助祭冕服,是三公八章八旒、章目自山龙而下,九卿六章六旒、章目自藻火而下。这种章旒等级安排,与梁陈、与北周都不相同。汉晋以来,对《周礼》诸臣冕旒等级曾出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郑玄之说,根据"以爵不以命数"的原则来确定诸臣章旒之数;一种以《毛传》和魏晋冕制为代表,根据"各视其命之数"的原则来确定诸臣章旒,但章旒不用偶数。那么北魏北齐章旒都用偶数,就是其特殊之处。对"十二章"的章目内容,东汉永平冕制有一种处理,郑玄另有一种说法。梁陈、北周用郑玄说,而北魏北齐十二章的章目又与二者有异,来自对《伪孔传》的另行解释。本文用"特色寻求"和"新政心态"解释北魏北齐的冕制创新;进而指出隋唐冕制上承北周,不采北魏北齐,这对"隋唐制度不采北周"的看法是一条新的反证。  相似文献   

17.
咸阳出土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魏故南秦刺史成君碑》,为存世不多的北周碑版增添了一例年代较早的历史物证,也为研讨西魏北周之间的史事与人物,特别是梳理南秦州刺史成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而其书法样式也足以见证当时长安地区的流行风尚。因为此碑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为北魏南秦州刺史成君和他的两位胞弟、一位堂弟和一位侄子共同下葬而建立的家族墓碑,故本文的考证一是侧重于成君的家族与人物,以此见证族源为匈奴后裔的成氏一族乃是有功于北魏的上谷豪族;二是侧重于这些人物所参与的重大史事,譬如碑文所记中坚将军成尊和领兵"征梁、汉,与吴贼兰钦交阵"乃是南梁与西魏在汉中南郑的一次重要战事,适可与正史互为补证,并能见证当时战争的惨烈悲壮。此外,碑文有"内辩三乘,外明六史"之说,故关于"六史"的称谓在内涵上究竟是指文献还是指职官,也是文章注重分析的一个问题。当然,还值得留意的就是此碑的书法,楷书中尚未尽脱北魏笔致而又有受到北齐影响的隶书意趣,堪称北周碑版墓志书法中最为峻整者,并足以见证这样一种受南朝书风影响而在北周都城长安地区营造出来的书法时尚与主流样式。  相似文献   

18.
宁夏须弥山北周洞窟建筑及造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弥山北周洞窟是我国石窟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其洞窟建筑形式大致可分为中心柱窟、方形禅窟及僧房窟三种类型,造像风格与北魏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雕刻手法纯熟,形式变化多样,表现手法趋于写实。须弥山北周洞窟的形成与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受到来自麦积山、巩县石窟的影响,并融合了北齐石窟的特点,直接反映了北周时期都城长安新型造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侯子钦墓志原录文提出文字上的修改意见。考证侯子钦的家世及入周以前的任官,猜测侯子钦为北齐高氏亲信。考察侯子钦降周时的具体情形,认为齐军救援之不至,晋州“公私扰乱”的局面,周齐战略态势的强弱易势及其北齐朝政的昏乱是促使侯子钦降周的远近原因。而侯子钦的出降直接导致了晋州的陷落,对于周灭北齐而言,这是势关全局的转折点。侯子钦降周后所受的待遇印证了北周政权对北齐降人的政策:在灭齐战争中,优渥北齐降人;灭齐后,转而疑惧北齐降人。  相似文献   

20.
西魏北周时期甘宁地区的石窟群主要有麦积山、须弥山、莫高窟。麦积山所属地秦州在西魏北周境内具有次文化中心地位,麦积山石窟内容反映了这一特点。东魏、北齐邺城响堂山石窟的佛装式样、帐形龛传播到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帐形龛、题材布局、造像服式等对须弥山石窟和莫高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