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叀"字构形,现学界多认为象纺砖之形,本文则认为其字形应似用竹、藤等草类植物编织而成的一种盛物之器;并对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的叀与■之关系作了说明,认为后一字形表示的乃是用叀状容器来盛放的物品,由清华简中从此字形之字读为助考虑,此字形可释为菹;文章最后从汉字文化角度讨论了叀字等字形所反映出的古代编织技术。  相似文献   

2.
容庚 《文物》1960,(Z1)
前读文物1960年第2期郭老"弭叔簋及訇簋考释"一文,颇有疑义;近复承段绍嘉同志以拓本寄赠,附函云"并盼示复"盛意可感,勉抒鄙见以答:弭叔簋甲子之甲,金文皆作十,此簋独作田,为他器所无.甲骨文上甲之甲作田,金文?作父甲鼎、甲鼎、兮甲盘之甲皆作田,尽属人名,与甲子之甲不同.故知此器乃属西周晚期,开混合使用之始,甲字是由此转变而来的.莽字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收入附录( -),说:"窃疑古镐京字必非从金从高之字.许氏说'镐温器也,从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丰多丰草,镐  相似文献   

3.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4.
殷墟花东卜辞有字作■(花东273),学界尚无准确隶释。本文首先梳理了与该形有关的■、■字,认为■字当依唐兰说读为"颠";其所从之倒人形,在甲骨文中亦单独成字,乃"颠陨"之"颠"的表意初文;■形有异体作■,系加注"丁"声的"颠"字。在此基础上,主张花东■字所从之■与■、■构形之意相类,表颠陨之意;"日"旁为加注声符,■也是"颠"字异体。卜辞"颠"字可表颠陨,或读为"沴"、"疹"。  相似文献   

5.
襄阳团山M1出土的郑庄公之孙所作铜鼎和铜尊缶,是作器者为其父母剌叔、剌夫人所作之葬器;团山M1墓主是剌叔和剌夫人的合葬墓。  相似文献   

6.
1990年4月,湖北省郧阳地区博物馆在郧县五峰乡肖家河发现并清理了一座春秋晚期的铜器墓|1|。墓内随葬品中有一件铜■(XM:5)特别引人注目。该■为长方体。器、盖基本相同。大口,直沿,斜腹,平底,四矩足。足间有扁桃状缺口。盖口四边有兽状边卡六个。盖及器身两端斜腹上,各饰有半环形兽头耳1个。■饰蟠■纹、■索纹等。器盖与器底均有铭文三行19字:"申王之孙叔■自乍(作)姜■,其眉寿无祺(期)永保用止。"作器者为"叔姜"。本文仅就叔姜篮的铭文、叔姜与墓主的关系,叔姜■的时代及申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作一肤浅的探讨。一、叔姜■…  相似文献   

7.
洛阳发现战国晚期的成君鼎,作器者"成君"与《战国策》、《史记》所载周报王时的"成君"当是一人。鼎铭筮数《剥》卦是商周互体卦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国古代"制器尚像"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正>在传世本《尚书·金縢》篇中,周公为求武王病愈而向先王祷告,当言及武王之名时,作"元孙某",伪孔传释曰:"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1)与此不同的是,《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及周公祈祷时并不避讳,作"元孙王发"(2)。对于这一差异,刘起釪先生也曾注意到,他在总结前人观点时说:《孔疏》:"郑玄云:‘讳之者,由成王读之也。’当谓成王开匮得书,王自读之,至此字改为‘某’,史官录为此篇,因逐成王所读而讳之。"江声、王鸣盛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鲍子所作的铜器有新发现的鲍子鼎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鲍子镈。鲍子鼎的作器者"鲍子"被认为是春秋晚期后段的鲍牧,铭文中的"子思"是子产之子国参,但从器形、纹饰和铭文看,它与齐侯器、夆叔器等有铭齐器的年代接近,铸造于春秋中期后段或春秋晚期初;作器者可能是鲍庄子和鲍文子中的一位,不会是春秋晚期后段的鲍牧,"子思"也无证据证明是国参。鲍子镈的作器者自晚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因而被称为"■镈",这实际是错误的,镈铭中的"■"并非作器者之名,而是一个表"长久"之意的副词;根据鲍子镈的器形、纹饰和铭文,可推测它也是春秋中期后段到春秋晚期初的产品,与鲍子鼎的年代比较接近;其作器者并非鲍叔牙的孙子,更可能是鲍庄子或鲍文子。鲍子鼎和鲍子镈的器主可能是同一人。  相似文献   

10.
競之定铜器群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出现的一组楚器,数量大。组合比较完整,且大多数铸有铭文,是近年来楚国青铜器的一次重要发现,它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楚王世系、青铜器铸造,以及楚国与少数部族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根据其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其时代应在春秋晚期后段。盘、匜的作器者楚王酓(熊)恷,金文首次出现,亦不见于史书。经考证熊恷就是楚平王熊居,恷、居一名一字。您读为休,休,息止也。居,也有止息之义。名与字意义相因。鼎、簋、豆、鬲的作器者競之定是楚国的一位封君。盘、匜是楚平王所赐。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苏家垅的曾国铜器群中,含有铭器十件,其中铭为"曾侯中(仲)子斿父……"或"曾中(仲)斿父……"者六器,铭为"黄朱□……"者二器;另簋(见图一)二件同铭,计六行三十八字:佳"(唯)正二月既死霸壬戌,趸乎乍(作)宝簋,用圣夙夜;用享孝皇祖文考;用匄眉寿永令(命)乎其趸(万年)永用."(见图二)铭辞虽属简短,却对辩明此器的族属(或国别)以及时代的推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兹试作浅议求正.一、释"?""?乎"之"?"作"?",此字甲骨文作"?"(《殷虚文字》甲编,一六一页)、"?"(林二、一七、二二、);类似之字,在金文中亦常见,如《秦公簋》:"?囿四方"之"?"作"?"(《三代》九、三三),  相似文献   

12.
澳门出现的一组楚器,数量大,组合比较完整,且大多数铸有铭文,是近年来楚国青铜器的一次重要发现,它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楚王世系、青铜器铸造,以及楚国与少数部族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根据其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其时代应在春秋晚期后段。盘、匜的作器者楚王酓(熊)怂,金文首次出现,亦不见于史书。经考证熊您就是楚平王熊居,您、居一名一字。您读为休,休,息止也。居,也有止息之义。名与字意义相因。鼎、簋、豆、鬲的作器者兢之定是楚国的一位封君。盘、匜是楚平王所赐。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0,(3)
<正>"智"、"知"在古代典籍中经常通用并构成异文,传统训诂材料中亦常见"知,读为(读曰、读如)智"、"智读曰(读为)知"等训释。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知""智"是一对古今字,"知"是古字,"智"是今字,"智慧"是"知"的引申义,后造"智"字专门记录此义。但是,出土文献所反映的情况却与此不同。  相似文献   

14.
陶觥读释     
本文对新近公布的陶觥铭文进行了讨论,指出作器者"陶"或即后来继位为燕侯的召公奭子廖;"上祖癸"应指周文王,"癸"为其日名,因文王在周人祖先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加"上"字。末句当释读作"唯王廿嗣(祀)",系帝辛二十年即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即卒于此年,陶觥当作于文王去世后不久。进而对带"或"字徽记的有关金文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带"或"字作为族氏徽记者,作器者应为召公奭及其后裔,"或"这一族氏,系姬周之分支,至少在商末帝辛(纣)之时即已存在,其得名至迟始于召公时。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物》刊载蔡运章先生《战国成君鼎铭及相关问题》一文(原刊第44—48页,第65页)。该文著录洛阳新近征集的1件战国晚期铜鼎,铭文有4字,蔡先生释为"成君七六六六"。首2字,拓本不清,但从摹本看蔡先生释为"成君",是正确的。后2字拓本清晰,作(?)。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文字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出郭店楚简中的一些文字,我们已做过考释(说拙文《郭店楚简文字考释》,《中国古文字研究》待刊人文成后我们在进一步阅读《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些许想法,今成续考,以求正于方家。①《缁衣》26有林字,简文为:“虚大夫共,林人不敛。”裘锡圭先生按:“第一句疑当读为‘吾大夫恭且俭’”,甚是,下句“林”即“麻”之本字。《说文》:“林,葩之总名。”“麻,与林同。”《缁衣》36“白之石,尚可(磨)也。”“磨”字从“麻”作林。《成之闻之》8“君哀而处立”句,裘锡圭先生按:“哀下一字…  相似文献   

17.
王泽文 《南方文物》2014,(4):114-116
<正>吴王光鉴,于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西门内发现的春秋晚期蔡侯墓1,是吴王光(阖闾)为叔姬出嫁所作,有两件。为便于讨论,先暂依《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释文抄录如下2: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吳王光擇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作叔姬寺吁宗薦鑑。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往已,叔姬,虔敬乃后,子孫勿忘。"既字白期"之"字",一件明确作"字",另一件拓本不甚清晰。郭沫若、陈梦家认为作"子",相关讨论或据此进行。唐  相似文献   

18.
杨明照先生《抱朴子外篇校笺·嘉遯》:"草土,鄙夷之辞。""‘粪土’与此文之‘草土’,字虽有异,含义固不殊也。"庞月光先生《抱朴子外篇全译·嘉遯》注释:"草土,犹言粪土,鄙夷轻贱之辞也。"译文:"将宝玉绫罗视如粪土。"按,两位先生所言,皆与"玉帛""草土"内涵无涉。"玉帛"乃朝廷礼聘之物,"草土"乃居亲丧所用之物。"草土"指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句谓:把朝廷用"玉帛"礼聘自己为高官这种喜庆事视为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的悲伤事。  相似文献   

19.
学者间对(弋卩)其卣三器之真伪问题每多聚讼。李棪斋先生《晚殷(弋卩)其卣三器考释》一文论之最详。而于三器之定名,李学勤及孙稚雏两先生均注意及六祀(弋卩)其卣之作器者为作册“”,故以为宜改称“隻子卣”,所论至为恰当。然一般学者已习惯(弋卩)其三卣之称谓。今后对三器之称名,不妨自我调整。 二祀及四祀(弋卩)其卣两器,除盖、器有“亚獏,父丁”对铭外,二祀卣外底另有铭文37字。四祀卣外底则有铭42字。铭文出现在器外底虽非绝无仅有,然确属鲜见。且两器亦经修补,故引起不少有关三器真伪之讨论。  相似文献   

20.
平山中山王器字凡三十余见。此写或释年或释葉,均不可信。今案是祀字。《说文》祀字或体作禩。碧落碑"有唐五十二祀"祀字亦从異作(?),中山器(?)字显然即此字所从異字的下半部。(?)字或写作(?),字形尤为近似。中山器(?)字可能是異字的简体,假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