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武汉,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把钥匙。《武汉近代大事记[1840-1954]》(唐惠虎编著)是一部耗时十余年的著作,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并特邀9位学者进行了审阅。历史学家严昌洪称,"此著作具有学术性、史料性、检索性与可读性。学术视野较宽。以全国视野记载武汉近代历史中有代表性的史实,有些为首次披露,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有争议的史实,作者曾多次约请学者讨论或实地踏勘。"全书近74万字,因本刊篇幅所限,仅  相似文献   

2.
武汉近代展览会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而出现的,它与商品经济联系密切,是武汉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它主要包  相似文献   

3.
正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同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清末民初,武汉后来居上,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为仅次于上海,与天津、广州、青岛、南京、苏州、无锡等并驾齐驱的近代工业城市。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期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武汉工业成就:"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展望武汉未来,认为"必须定一规模,  相似文献   

4.
武汉,自近代以来就以其集中的政治活动、频繁的经贸往来和广泛的文化交流,卓立为华中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的历程表明:开放的环境以及它所导致的开放的经济与城市化是武汉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因,而善于应对、勇于创新则是这座城市完成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如果说江汉交汇、九省通衢的自然禀赋,使汉口得以以商名世,那么,在开放中的创新发展则使武汉由一个面向内陆、器量狭促的“船码头”变成为一个面向世界、气宇伟岸的“东方芝加哥”。  相似文献   

6.
正近代武汉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性社会,它同时存在着多种社会经济形态,如外国资本、官办资本及民营资本。这三种资本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和影响,加上它们又各自受到内外历史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三种资本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对武汉近代工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外资工厂工业技术武汉最早接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洗礼,是以1861年汉口开埠为标志的。1873  相似文献   

7.
工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武汉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2013年5月,武汉市政府批准《武汉工业遗址保护规划》,同年,武汉市政府立项组织学者编撰《武汉近代工业史》,由唐惠虎、李静霞、张颖主编。作者本着为武汉工业存史、为武汉企业家立传、为武汉城市留迹之宗旨,全面而详细地概述了武汉工业兴起、发展、兴衰近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轨迹,梳理了武汉近现代工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2018年,本刊摘录该书第十、十一章,开辟"工业史话"专栏,通过打开尘封已久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向世界展示武汉近代工业百年之风流,弘扬先辈披荆斩棘、"敢为人先"之胆气,重振武汉"制造"之雄风,复兴大武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对武汉三镇的认识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因为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汉阳是武汉工业的发源地;因为有武钢,武昌青山是新中国红色工业的重地;因为有汉正街,汉口则是武汉乃至中国的商贸重镇。而通过对万里茶道起点汉口制茶历史的挖掘,才发现汉口才是武汉近代工业的起点。近一个半世纪前,随着顺丰砖茶厂、新奉砖茶厂、阜昌砖茶厂等一大批现代制茶工业企业在汉口腹地设立,它们率先引进蒸汽机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为中国也为武汉的近代化建设设计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几十年来对《实业计划》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它的可行性方面。本文试图对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的蓝图进行比较分析,从微观的或者说个案的角度对《实业计划》的可行性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们。一、梦想,还是理想?如果从"梦想"可以"成真"的意义上说,"梦想"与"理想"似乎是同义词。但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第二大机械厂——扬子机器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机械工业肇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商在汉口开设了数家以修理船舶为主的机器修造企业,其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生产技术迥异于落后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代表着武汉地区近代机械工业的萌生。这种新型的经济力量给予武汉手工作坊式小生产以巨大冲击,同时也刺激和促进了传统手工工场经过技术改造与革新,逐步向使用近代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武汉民营机器制造业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武汉作为开埠最早的内陆城市之一,从1889年张之洞督鄂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期,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经历了早期仅次于上海到居各沿海城市之后位列第十的发展变化,本文在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武汉经济地位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政局和近代化进程中经济整合的结构调整。武汉经济地位的变化折射出半殖民地经济体系中内陆城市经济转型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80余名国内外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者参加了会议,围绕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范式和话语,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西学与近代中国文化,国家、社会与文化变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后世评说张之洞治鄂兴汉时,缕述其办工厂、建铁路、兴学堂、练新军的功绩。其实,张之洞的政绩远不止此。100年前,他在武汉建立近代警务。完善社会管理。就是具有开拓性的创举。在中国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封建专制的抓捕、刑讯手段对付刑事案件,对社会的管治则形成省、府、县的政权机制,在省、府、县城的城厢中则推行坊里和保甲制,结合乡绅义老,处理各种民事。  相似文献   

14.
武汉体育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汉口开埠后,传入欧美近代体育,并与传统体育相辅相成.民国时期,体育活动时兴时衰.当时,因战乱频繁,国弱民困,武汉的体育事业经一些有志之士惨淡经营,至30年代初步形成.1918年,成立汉口精武体育会,举办体育竞赛和表演.  相似文献   

15.
武汉从中古走向近代经历了城市的巨大变迁。正是开埠,扭动了武汉城市变迁的关键;也正是立关,制约和影响着近代武汉国际性商场的形成。本文拟探讨开埠与立关如何牵引武汉城市的发展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商业是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间接交换提供机会和场所的经营活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本身充满丰富多采的民俗事象,同时,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商人常常有意识地将民俗文化用于经营活动中,以便增加生意的成功系数.于是发生了商业文化与民俗文化联姻的现象.汉口自明清以来即为我国商业重镇,清末、民国时期的武汉更是一座近代化的商业都会,中外商贾云集,老店新号林立,商事习惯十分丰富.古老的民俗传承与近代的风尚演变在商事习惯中都有反映.今天  相似文献   

17.
梦想,还是理想?——从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严昌洪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为中国也为武汉的近代化建设设计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几十年来对《实业计划》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它的可行性方面。本文试图对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工业化计划,是颇具特色的建设方略。仅就其中近代工业结构而言,即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1 孙中山总结各国近代化工业的经验,在严实业计划”中给中国近代工业的结构规划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1月17—18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史学或文化的近代转型理论研究""明清史学近代因素研究"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在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浪潮中,传统知识分子在科举废除之后摆脱了单一的"读经—求仕"的发展取向,走向了近代社会大分工之下的职业化道路。知识分子的身份与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四民阶层"中的士阶层逐渐分化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并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