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去年曾写一篇小文谈北宋“御书钱”(见《成都文物》2003年2期),有读者赐问:“赵佶御书钱以‘崇宁通宝’最为有名,何以尊作于此着笔独少?”“崇宁通宝”版别复杂,非专文不足以阐明的,本文试谈一下“崇宁通宝”大钱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实测谈文渊阁结构与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在紫禁城东华门内都设有文渊阁,作为皇家藏书处。两者名称相同,位置相近,但造型、规模却不相同。明·沈叔埏在《文渊阁表记》中说:“洪武时,阁在奉天门之东。成祖北迁,营阁于左顺门东南,仍位于宫城巽隅,遵旧制也。”由此可知明初在南京皇城建有文渊阁。成祖在北京建紫禁城,仿照南京宫殿,也在皇宫东南角建文渊阁。阁的建筑方位  相似文献   

3.
一、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时间。关于赐闽人三十六姓的时间有五种说法,本文认为洪武二十五年一说时间最早,而史籍记载中这种说法也最多。通过分析认为“洪武二十五年赐闽人三十六姓”是对前此闽人移居琉球的正式认可,是其后逐年闽人移居琉球的法律依据。洪武二十五年后的赐闽人三十六姓,并非对“洪武二十五年”说法的否定,而是具体的实施。二、三十六姓考。本文依据史籍资料从三十六姓的职业身份,辑录了四十一个闽人姓氏。对其中十五个姓氏考定为赐给琉球的闽人姓氏,余下二十六姓,也利用间接的材料加以考证,并说明为何在琉球的闽人姓氏会超出三十六姓的两个原因。三、赐闽人三十六姓的原因。明朝统治者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的四个原因:(1)以利朝贡。(2)变民用为官用,将私人贸易合法化。(3)“用夏变夷”传统思想的影响。(4)真心爱护弱小邻邦。四、闽人移居琉球的作用。(1)航海贸易的主体活动。闽人三十六姓主持下的琉球中介贸易曾一度是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2)治理琉球国家方面,及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千年古刹灵谷寺,位于南京市钟山东麓的一片谷地,松翠桂茂、苍秀深幽,殿字恢弘、院落雅致,既是佛教清净道场,又是旅游观光胜地。粱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在独龙阜安葬名僧宝志,次年于墓侧建开善精舍,后改为开善寺,历代又更名为宝公院、开善道场、太平兴国禅寺、蒋山寺等。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在独龙阜建设陵寝,敕迁蒋山寺于独龙阜东麓,并赐寺额"灵谷禅寺"及众多田产。规模宏大的灵谷寺冠于当时,遂为天下"第一禅林"。宝志,南朝僧,又作保志,世称宝公、志公和尚。《高  相似文献   

5.
在辉县城东南一公里,有一座古代建筑,原名文昌阁,因阁顶覆盖琉璃瓦,故俗称琉璃阁。据旧志记载:“旧阁原在古城东南角,明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移建到县城东南二里许”。清咸丰年间又经重修。自建阁四百年来,这里经历了十次大小地震,它仍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6.
<正>落架重修后的正定隆兴寺大悲阁自1999年国庆节重新对外开放以来,不少观众对修后的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的式样、层位高低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外观三阁并立高大雄伟,但阁内空间却十分狭窄,远不能满足礼佛者活动需求等等。由此联想到1992年7月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旧阁进行勘察实测时,  相似文献   

7.
水帘寺位于桐柏山腹地、淮河源头、桐柏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水帘洞下,始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该寺于宋元祐戊辰年(公元1088年)、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及清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均有重修。民国年间,这座屡遭兵燹匪患的寺院业已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僧人在此结庐居耕。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僧人离散,千年古刹湮没于枯木败草之中。  相似文献   

8.
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后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名为"太山寺"。后因当地人求雨有应,便冠以"龙泉"雅号。这里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参差其间,自成格局。有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房、唐碑、大雄宝殿、佛祖阁等。该寺由于观音阁内精美悬塑和太山地宫、五重棺椁的发现而驰名中外。本文着重从二方面梳理太山龙泉寺的保存遗迹和地宫棺椁的发现情况。  相似文献   

9.
樊瑞平  郭玲娣 《文物春秋》2003,(6):65-67,77
<正> 1990年11月,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在隆兴寺施工动土时,于集庆阁遗址前(距西、北侧墙基约4米)深1米余处发现北宋崇宁年间的敕赐阁记残碑及鳌座。现碑与座均置于正定隆兴寺集庆阁遗址前。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0,(6)
正宋建炎二年(1128),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高宗南渡,被赐家于衢州,为孔氏南宗始祖,衢州遂为孔氏后裔第二故乡,史称东南阙里。宋绍兴六年(1136),权以衢州学为家庙。宝祐三年(1255),建孔氏家庙于城北菱湖芙蓉堤畔,规制一如曲阜孔庙。元季毁于兵,明永乐初迁于崇乐坊,明正德十五年(1520)迁于西安县儒学旧址,即今家庙所在地。现孔庙主体建筑有头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思鲁阁、圣泽楼等,庙前设有"金声""玉振""棂星""大成"四门,金声、玉振两门之外,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块牌坊。  相似文献   

11.
正在明朝初期,亦即日本南北朝后期的中日交涉中,洪武三年(1370年)的赴日使者赵秩,成功地促成了掌控九州的怀良亲王向明朝遣使朝贡。而在日本史料的记载中,怀良遣使之后,赵秩的身影又出现在了连接九州和本州岛的周防地区,且和当地贵族及僧侣均有接触。洪武五年,明朝为回应怀良使节,再度派出使者仲猷祖阐、无逸克勤两位僧人。而当他们到达九州时,怀良所据守的太宰府已被足利幕府的将领今川了俊率军包围,明使一行亦被扣留。受困期  相似文献   

12.
黄浩 《贵阳文史》2005,(3):35-37
来仙阁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麦穰寨,距贵阳市城区16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处的大塘河中矶石上的一座小亭,名“水月招堤”(又名“水月小亭”),后倾圯。清嘉庆十五年(18lO年),乡人在招堤原址上建一阁,取名“来仙阁”,后毁于火。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在原址上重建“来仙阁”。1985年11月2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3.
法海寺位于密县老城西街路北,创建于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寺名为真宗所赐。咸平二年至四年(999—1001年),又在寺内建九级石塔一座(图一)。塔身镌刻莲花经七卷。元末之世,寺毁于兵火,惟塔独存。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和正德七年(1512  相似文献   

14.
灵峰寺位于毕节西南十里处,洪武年间始建,历经维修,原有正殿三重,僧房若干间,寺后山颠建有灵峰塔。登高遥望,毕节城一览无余。山峦重重,溪水潺潺,小路崎岖婉蜒,景色秀丽如画,被誉为毕节八景之冠——灵峰仙境。玉兰,相传为明代初年有一云游僧人至此,见群峰竞秀,风景宜人,便邀集名士、百姓筹资建寺。僧人四处化缘,募化时,常在十指上点燃灯火而不烧损肌肤,以此招引施土布施,自号“燃指和尚”。又因其精于医道,曾医好当地土司索居阴保母亲的重病,土司遂以寺属基址相赠,作扩建灵峰寺之用,并将珍爱的玉兰树两株移植寺前。这…  相似文献   

15.
北宋初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书学士王着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即所谓《淳化阁帖》,后世称誉为法帖之鼻祖。刻帖之风,亦随之而兴盛,皇帝、大臣、士大夫等大量刻帖,翻刻前人名迹或家藏法书。刻帖有官刻、私刻、家刻之分,亦有单行帖和集帖(包括丛帖、汇帖、套  相似文献   

16.
苏舒 《文物天地》2021,(10):107-113
<正>南京城北鼓楼高岗,坐落着北极阁,又名鸡鸣山。提及鸡鸣寺,天下无人不识。尤其每年四月前后,樱花盛开,通往鸡鸣寺的道路摩肩接踵。鸡鸣寺路西侧的北极阁山上,顺着山坡往上走,是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树林清幽,颇有大隐于市的神秘感(图一)。北极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六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此设"日观台",为中国第一座气象台。明洪武年间,在鸡鸣山建观象台。清初,建北极阁。民国年间,竺可桢等人主持修建北极阁气象台。2013年,  相似文献   

17.
鱼泉寺位于四川绵阳市魏城区东宣乡,距绵阳城约35公里。这里“层峦耸翠,林木翳荫,又有清流激湍,萦拂山中”环境颇为幽静。寺因山势而建,坐南向北,相传“寺有泉池木涸,有鱼游泳自如”,故名。寺创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开山僧人法号云岭,明末清初,寺遭兵羹,“只留正殿一楹”。清康熙、乾  相似文献   

18.
刘媛 《文史月刊》2023,(7):28-31
<正>官山卫是明朝建国初期设置的边防卫所,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北的灰腾梁。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年的时间,但《明太祖实录》对官山卫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做了详尽记录。《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故元宗王扎木赤指挥把都、百户赛因不花等一十一人,自官山来降,诏中书厚加燕劳,立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以把都为正千户,赛因不花等三人为百户,赐以文绮银椀衣物有差,就大同给赐田宅。”驻扎在官山的蒙元贵族们率部众投降大明后,朱元璋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在大同给他们田地、宅院,在官山就地成立了千户所,隶属大同,  相似文献   

19.
洪武年间,明朝在经略辽东的过程中,为了招抚东部女真人,特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立了三万卫.三万卫是辽东都司属下25卫中最重要的卫,后来移驻于开原.三万卫最初设于何地?因它关联到建洲女真的早期活动,一向为史学界注目.过去传统的说法,初设于第一松花江下游牡丹江口西侧斡朵里城.其根据不外是《明实条》记载的“抵斡  相似文献   

20.
刘宇生 《文博》2005,(6):26-29
清修岳庙记载最多的是乾隆四十二年——四十五年(1777- 1780年)年陕抚毕沅主持的大修, 乾隆四十年秋陕省大旱,毕沅亲往华山金天宫祈雨灵应。冬赐金天宫御书“岳莲灵澍”殿额,遂刻制为卧碑。乾隆四十二年春,毕沅开始动用地方财力先行准备兴修岳庙, 八个月后上奏请款,上谕由陕省上交中央财政中先行扣存12万两白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