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的戏曲班子为了生活也为了艺术,带着行李、行头,在一个沿河城镇演出结束后,又乘船赶到另一个城镇演出。就这样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演过去,其行话叫"跑码头"。所以,中国戏曲传播向来有"水路传播"之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动脉,沿线城镇最为众多、最为繁华,正是戏班子"跑码头"的最佳场所。它促进了古代戏曲的南北交融,提供了戏曲繁荣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大运河沿岸"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在大运河文化血脉的滋养下,更产生了中国的国剧——京剧。而江  相似文献   

2.
汉口,有人谓之码头城市。说汉口文化中有很多码头文化的成分,并不牵强。  相似文献   

3.
在汉口汉江边的江汉桥下东侧,有两个著名的里份——泉隆巷和淮盐巷.这两个里份紧邻江汉桥所占据原来武胜路的位置,其汉江边的码头即是武圣关码头和泉隆巷码头.汉江的众多码头和岸边的街巷里份,无不刻印着昔日水运的繁盛.  相似文献   

4.
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自清以来水运发达,码头也逐渐增多,因为汉口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汉水改道而开始,因此,汉口的码头修建也是先汉水而后长江.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由龟山以北入江,从此,汉口与汉阳分开.因汉水沿汉口一侧的河岸十分利于船只停泊,靠近汉水的汉正街首先繁荣起来,成为汉口的商业中心.由于水运频繁,从清代中叶开始,汉水沿汉正街一线便大量修建码头.  相似文献   

5.
在旧社会的许多行当中,可能码头上的江湖气、行帮色彩是最浓厚的了.武汉老码头不仅帮派林立,而且帮内有帮,派内有派,门户森严,错综复杂.这既与这个行当处于社会下层地位相关,也与其本身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生存的复杂背景相关. 地域性帮口 汉口开埠前,码头工人大都是本地人,码头上没有明显地域性帮口,但是来往于武汉运输货物的外省民船、客商还是习惯用自己的同乡在码头搬运货物.如汉口的宝庆码头,自嘉庆初年就有湖南宝庆人在此替本省客商搬运货物,宝庆码头也因此而得名;汉口的大王庙码头,也是自道光年间就有江西人从事搬运业务.  相似文献   

6.
正1936年10月25日下午,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码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刺杀案。死者叫杨永泰,在民国史上,他可不是一般人物,在蒋介石的众多幕僚中,他是"首席智囊",被称之为"诸葛亮"式的谋略型人物。蒋介石对他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甚至蒋介石因他的建言,能够改变已决定了的命令。北伐结束,他以"调虎离山"之计,将集团军诸侯明升暗降,解除他们的兵权;他建议组建侍从室,让蒋介石从繁重琐碎的公文审批中腾出  相似文献   

7.
正从汉口中山大道进入民生路,第一个路口右拐,即统一街,再向前行百余米,便是土垱巷了(历史上曾被称作"土荡"或"土档")。土垱巷不足百米,前窄后宽,不像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巷子,其房屋外观不老不新,乏善可陈,非常寻常。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在19世纪末之前曾是著名的土垱码头,当年黄陂、孝感人源源不断地从这里登陆汉口,成为汉口最初的建造者,造就了汉口商贸的繁盛。他们带来的黄孝花鼓戏,也在此登陆并逐渐演绎发展成为楚  相似文献   

8.
公元1900年的汉口,演出戏剧的场所,不像今天称为剧场,也不像20年代前后称为戏园、戏院或舞台,当时称为茶园.当年这些为数不少的茶园,到了不足百年的今天,能够找到故址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已在历史长河中淹没.茶园尚未出现之前,会馆有时演戏.会馆是各省、县在汉的同乡会或各行业的同业公会的所在地,有的会馆房屋宽阔,可供演出,这是由来已久的.清道光年间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有句:“各帮台戏早标红,探戏闲人信息通”.1850年前后要看戏,还得先在会馆打听.在会馆看戏,既非经常,也不售票,这和庙会、村舍的搭台唱戏一样,自不能算是剧场.  相似文献   

9.
民国《夏口县志》是汉口建县后第一部志书,也是汉口建国前唯一一部志书,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汉口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的地方价值。另外,该志在吸收前人修志经验的同时,纳入进化史观、民生史观以及综合文化观,志书的体例更丰富、更完备,内容更加贴进民众,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使该志初具近代方志的雏形,备中国方志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10.
<正>武汉市青年京剧团成立于1953年12月,持续到1969年底。该团创始成员皆由女性组成,活跃在武汉戏码头,深受观众喜爱,是武汉京剧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汉解放后,汉口民众乐园有两个专业京剧团体长期驻场表演,一是武汉京剧团在“大舞台”(后更名为江夏剧院)演出,一是青年京剧团在二楼剧场演出。由于我国京剧界男女分班的规矩由来已久,男班称之“大京班”,女班称之“小京班”,而这一时期“大京班”指的是武汉京剧团,  相似文献   

11.
号称“九省通衢”的汉口,清代已是“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大商业城镇.当时全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街巷纵横.尽管旧汉口商业繁华,但公共交通却极其落后.直到清末,汉口公共交通以人力、兽力的车轿为主.辛亥革命以前,汉口公共交通以轿子为主.除了官轿和有钱人家的私轿外,民间有出租轿,当时“轿码头”(轿子出租点)及轿行遍布街头、巷口及渡口附近.  相似文献   

12.
正万里茶道申遗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百多年前,作为中俄万里茶道的最大集散地,汉口曾经是各国茶商云集之地,被称为"东方茶港"、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留下了众多历经百年沧桑的中俄万里茶道文化遗存。2015年底,经过湖北省文物局遴选,初步确定万里茶道武汉文化遗产资源点10处,共分为3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汉口俄国茶商建筑群、江汉关大楼、京汉铁路汉口大智门火  相似文献   

13.
京剧女艺人组班演出“髦儿戏”,在汉演出,轰动一时。20年代,被称为小京班的髦儿戏又到武汉来过几次,初次在怡园演出,后到老圃游艺场、新市场演出。髦儿戏有几家戏班子是很过硬的。姚家班是以青衣大王姚玉英为首的,曾在汉口红极一时。薛家班的薛兆莲(老生)、薛玉英(青衣)、薛玉霞(花旦)在武汉亨有盛名。三红家班的小月红(老生)、小香红(青衣)、小菊红(武旦),观众称她们是髦儿戏的小三红艺员。毛家班的毛剑培(青衣),其父毛韵珂(七盏灯)和毛韵秋(老生兼武生),不仅是男女合演,而是父女同台,曾轰动了武汉剧坛。接着…  相似文献   

14.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竹枝词》里的一个名句,精炼地概括了汉口从一个汉水边的码头。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近代化城市的历史。近代,外国人要深入中国腹地,指名要在汉口开埠;国人也言必称“大汉口”,或曰“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或曰“天下四聚”(京师北京、苏州、佛山、汉口)。  相似文献   

15.
正紫阳书院在全国有好多处,也可以说到处都有,就其所在地域排名,一般依次为徽州、苏州、杭州,漳州、汉口。有一种说法,最为著名者,为杭州、苏州、徽州三地。前一个排名汉口屈居末位,后一个排名汉口无名。汉口紫阳书院始建时间肯定不是最早,根据《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文献记载,汉口紫阳书院肯定规模最为宏大,建筑最为壮观,功能最为完备。汉口紫阳书院缘起清康熙年间,汉口的商业社会,已经繁荣到华夏之冠。与此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各个  相似文献   

16.
<正>从汉口开埠到武汉解放,先后有20个国家在汉口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和领事代理,对此《武汉市志·外事志》中有较系统的记载,但涉及馆址沿革的描述却不详尽。有的以后期的馆址为主,有的较为粗略。近来有些研究者对部分馆址的认定取得一些成果,但全部厘清还有很长的距离。笔者从朋友处看到一份珍贵的老汉口地图局部,通过它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该地图系日本京都大学所藏,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根据英国地图改绘,反映的应是1902年左右的汉口。其中标注了地址的领馆有7个,英国、法国、德国领馆馆址变化不多,与《武汉市志·外事志》记载相符,而美国、俄国、日本、比利时却不一致。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结合部分研究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有钱人汉口,无钱人陷口”,汉口曾是帝国主义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要都市,汉口曾是封建官僚奴役和压榨劳苦大众的重要场所!生活在如此特殊、恶劣环境中,人的一生往往呈现出多变性。有的人为了生存,为了战胜恶劣环境,往往有多种多样的脸面,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俄皇太子来到汉口 《汉口租界志》在1891年“大事记”上写着:4月19日,俄国皇太子克萨雷威茨与其亲戚希腊王子乔治乘“沃拉迪沃斯托克”号及战列舰“科雷兹”号、“波博尔”号抵达汉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晴川阁设宴款待,并赋诗志庆。  相似文献   

19.
在二三十年代,汉口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因而京剧的南、北名角,均由水路长江和铁道南下来汉皋演出.汉口成了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一样,是一个盛演京剧的地方,因而武汉的观众有条件观赏各路京剧名家的精采演出.笔者现已年逾古稀,在有生之年,仅就我从幼年至今在汉所见所闻的有关京剧的人与事,作一全面的回忆,草拟拙文以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初,在老汉阳(现汉阳区)东部地区.南岸嘴汉水口之间有一座约30级麻石台阶的大河码头,与汉口龙王庙码头遥遥相对。从大河码头起坡,有一条长街直通一条横街与福来街衔接。一眼望去,石路平铺,屋舍俨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