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明代周懿王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组成。周懿王墓和部分祔葬墓出土少量木质棺椁残片,我们从M70(周懿王及王妃王氏合葬墓)取到2件棺木和1件椁木,从M102(周懿王夫人王氏墓)、M104、M105和M115各取到1件棺木残片样品,共7件木材样品,目的是通过木材鉴定和对其有机成分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明代高等级葬具在用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史前棺椁的产生、发展和棺椁制度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考古发现可知,使用木质葬具(椁或棺)盛殓死者进行埋葬的现象出现较早,逐渐演变为成熟的棺椁制度,成为当时社会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与史前时期的社会分层存在着同步发展的迹象。因此,系统地考察史前时期棺椁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棺椁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和  相似文献   

3.
1996年12月,四川合江县马街子田村三社发现石室墓一座,出土画像石棺两具。这两具画像石棺是泸州也是四川极为少见的北宋时期画像石棺。两棺的出土,对于四川宋代丧葬形制的葬式、葬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宋代四川的丧葬形制主要为火葬葬式,基本以小型葬具替代土葬葬式中大型葬具。这种以典型土葬葬式形式出现的大型石棺葬具在宋墓中出土,极为罕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2004年美国纽约"Ritual objects and Early Buddhist Art"展览所见画像石榻的形制规范、画像内容、图像程序、制作年代及葬具主属作了初步研究。无论形制规范,还是图像题材,抑或艺术风格,纽约石榻均具明显北魏遗风,为北魏画像石葬具典型作品,而且是北魏画像石葬具制作盛期——宣武至孝明年间(500~528年)"东园"遗物,其规格极高,应为北魏后期魏廷诏赐"东园秘器"中之金饰葬具遗存。  相似文献   

5.
2012年5~6月,考古工作者对重庆市大渡口区跳蹬镇石盘村大树林汉墓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东汉时期砖室墓,出土仿木棺式葬具陶棺一具,以及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该墓出土的仿木棺式葬具陶棺丰富了四川、重庆地区汉代陶棺葬的考古材料,对研究该区域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陶棺葬的时空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对滦州市韩新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韩新庄村东南发掘261座瓮棺葬,出土大量陶质葬具。葬具种类包括釜、瓮、盆、罐、钵、豆盘、甑等。根据出土遗物推测,瓮棺葬年代应属于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8.
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连续报道,本期又刊发《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介绍第20~23号从葬坑的发掘情况。四座从葬坑虽属小型坑,但内涵丰富,第20号坑内排列的彩绘陶俑穿战袍、擐铠甲,并保留有木质胳膊的残迹,且姿态各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仪陇馆藏瓮棺葬具浅析王永平瓮棺葬式一般认为可能为某种原因死亡或夭折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葬式①,本文仅就仪陇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瓮棺葬具陶瓮作一简介和浅析。瓮棺葬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墓地看来,虽大多为土坑墓,但有三分之一是瓮棺葬。姜寨遗址先后发现墓...  相似文献   

10.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是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墓葬出土的17具棺木均由完整的树干刳凿而成,其体量之大,为国内罕见。棺木出土十余年来,保护人员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文对棺木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原址保护、回填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等工作进行概述,以期为同类大型木质文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石葬具是唐代棺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石葬具以石椁和石棺床为主,二者都在北朝开始出现,经隋代的发展,唐初开始成为皇亲贵胄的重要葬具。房形石椁使用者等级高于仅使用石棺床者,不同形制、尺寸、纹饰和精美程度的房形石椁也体现墓主的身份差异。房形石椁在安史之乱后消亡,仅石棺床依然流行,是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2.
2002年6~9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在大同二电厂二期改扩建过程中发现的27座北魏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古城南4.3公里处,地处御河与十里河交汇的三角区偏北。墓葬分布较为集中,排列有序,无叠压或打破关系。墓葬形制分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和长斜坡墓道砖室墓两种,以砖室墓为主,葬具为木质棺、椁或砖床,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出土器物丰富,包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漆器等,器物组合以壶、罐为主。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特征及铭文砖判断,这批墓葬的时代为北魏平城时期。  相似文献   

13.
许卫红  刘群 《文博》2002,(2):22-28
葬具是生者为故去亲人建造的另一世界的居所。随着丧葬意识的逐渐完善,葬具的制作日益复杂讲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葬具表面作出各种修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些修饰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表面涂抹装饰颜色,即翰绘;一是用织物加以覆盖,为荒帏;三是在表面附加饰品。  相似文献   

14.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5.
本根据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本根据成都平原等地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7.
周繁文 《华夏考古》2012,(1):100-110,119
本文从隋代李静训墓墓主及其家族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宗教信仰等状况入手,考察历史情境、墓主身份以及丧事主办者的意愿与情感,对墓葬的位置、形制、葬具和随葬品的影响。为探究该墓葬具形制的使用原因和意义,文章亦对唐以前房形石葬具的流变和使用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云阳县马粪沱墓地2002年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1月~4月对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的马粪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发掘主要是在墓地的西南部 ,发掘面积2600余平方米 ,清理东周、两汉、六朝时期的墓葬26座 ,出土各类文物300多件。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东周墓葬共4座 ,即M65、M71、M75、M77。(一)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长2~4 5、宽1~2 6米。墓口大于墓底 ,四壁略倾斜 ,个别墓有熟土二层台。骨架因朽蚀较严重 ,保存较差或已无存。葬具多已无存 ,从个别墓葬中残存的木质棺灰判断可能是以木棺为主要葬具。M71 ,方向155°,…  相似文献   

19.
西昌邛诲附近火葬墓的葬具,大凡可分三类: 第一类葬具是夹砂红陶折领罐,罐内存烧骨,烧骨上有的朱书梵文,常伴有出土五铢铜钱等; 第二类葬具是四系长颈陶罐; 第三类葬具是圆形贴塑(或划刻)莲瓣纹陶罐。罐的四周有塑十二生肖的;莲瓣上亦有锒铜片的。罐盖有屋顶形及塔形两种。 烧骨往往置于小丝袋内。小丝袋置火葬罐中。在小丝袋的周围置放陶模制小方板五枚,每条小方板上贴塑一身有尾饰的武士形  相似文献   

20.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