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鲫鱼桥到积玉桥武昌的积玉桥,今天已是一个片区地名。积玉桥最早称为鲫鱼桥。这座桥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武胜门附近。之所以得名鲫鱼桥,是因为鲫鱼桥下的河流连通着郭郑湖、余家湖。鲫鱼桥东部附近还连着沙湖,每逢春夏,湖水上涨,湖内很多鲫鱼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武昌沙湖(旧时曾称余家湖)曾与长江相连,其范围随江水涨落、泥沙淤积而不断变化。粤汉铁路修筑后,江与湖基本隔断,沙湖湖面进一步缩小。因此,围绕沙湖湖产特别是淤地所有权问题,屡起纷争,缠讼难断。沙湖原本是一个界限不很明确的湖泊,至清末,其西北濒临长江一带淤地渐多,曾  相似文献   

3.
昔日的青山镇又名青山矶,此地矶石起伏,群山环抱,矶头有回流漩涡,矶尾有浅滩激流.青山镇上至武昌,下至阳逻均约30华里.从阳逻至青山30华里的航道上,要经过两个回流漩涡,3个浅滩激流,地势十分险要.驻防在青山镇的水师,大舟扼中流,切断长江天险,使下游一带的战船上不来,上游一带的战船下不去.地形地貌有利于进攻和防守,所以成为历代兵家的军事要地.  相似文献   

4.
正"走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这是一句古时民间谚语,其大意是指旧时武昌、汉阳长江岸边渡口甚多,武昌、汉阳来往过渡非常方便,且收费低廉。尤其是在武昌古城的"汉阳门渡"和汉阳东南的"汉阳渡",成为行人在武昌城和汉阳城"好过渡"的主要渡口。武昌最早有一定规模的客运码头(渡口),是隋唐时期设在汉阳门的码头,对岸则是汉阳城之东的东门码头。由汉阳门码头至东门码头(即汉阳渡)是一条客运航线,  相似文献   

5.
<正>“大武汉”一词的频繁运用,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内涵体现的是城市地位,尤其是经济体量的重要性。从“武汉”到“大武汉”,其历史渊源可谓草蛇灰线,有迹可查。“武汉”源于江汉朝宗的“双城”现象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长江中游江汉朝宗之地,汉阳出现却月城、鲁山城,武昌出现夏口城,首现长江两岸对峙的“双城”现象。双城现象前后延绵千年,到唐宋时期的鄂州城(今武昌)和汉阳城臻于鼎盛。  相似文献   

6.
<正>在老省城武昌的诸多方物中,历史上有四样时令菜蔬,承载了一方水土的乡愁情结。笔者记忆中的老辈人,常津津乐道:“司湖汗菜沙湖藕,洪山菜苔南湖蒿;四样方物有缘品,不枉武昌走一遭。”司湖汗菜“司湖”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司湖遗址,就在今天的武昌廉政公园至中华路小学一带,东起解放路,西到都府堤。1950年代司湖改造成公园后,司湖水面随即消失了。  相似文献   

7.
六朝武昌城考古调查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六朝武昌城遗址位于鄂东南部鄂州市鄂城区的长江南岸,当地俗称吴王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此后,武昌作为长江中游的重镇存在于六朝时期。建国以来,先后多次进行过六朝武昌城的考古学调查。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鄂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三国时期,孙权曾在此建都称帝,改城名为“武昌”。今吴王城遗址尚存。城区小北门外的长江之滨,有一华里多长的滩头,形状各异的大小破石林立,风景优美。孙权在此建都时,这里是吴王散花滩。孙权常在此迎送出征将士,摆酒散花犒赏三军。历代名人雅士如晋陶侃、唐李阳冰、元结、来苏武等都曾到此游览,在江边碳石上留下诗词、题记等遗迹。故江滨一带又有石林、苏门、陶石之称。根据李阳冰所题恰亭铭记,此处唐代还建有恰亭。千百年来,由于江水冲击,历史变迁,石林、苏门、陶…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鄂城市古名武昌,为六朝时代(公元221——589年)的长江中游重镇,也是孙吴建国时的第一个正式都城。五十年代以来,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鄂城发现并清理了大批六朝墓葬,还勘察了六朝武昌城——“吴王城”的遗址。一九八○年起,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应湖北省博物馆和鄂城县博物馆之邀,先后三次到鄂城作考古实习,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9月底,位于武昌的东湖和沙湖将通过人工运河连接起来,楚河、汉街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不久的将来,东湖、沙湖、南湖还要与长江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正在编织,"梦里水乡"的梦想已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我对"三湖连江"有着特别的情愫。不满足于听听而已2000年9月26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王生铁在省委宣传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专题讨论怎样弘扬荆楚文化的问题。我时任省委办公厅综合  相似文献   

11.
<正>说到古代武昌经济商贸的繁荣,绕不开宋人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中所记述的“南市”。关于宋代鄂州(今武昌,下同)南市,近现代著名学者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言:“南市之得名,盖以其在鹦鹉洲之南。尔时大集在洲,洲乃四面环水者。其南则在武昌江岸,当今汉阳门上直文昌门一带”“厥后由南市迤北至鹦鹉洲,渐成为中央聚点。”  相似文献   

12.
<正>汉绣,是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其文化源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绣,19世纪中叶伴随着武汉的商业化走向繁荣。2008年,汉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在武昌红巷艺术城开设了“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开启了传承汉绣之路。  相似文献   

13.
吴王城城址(亦称六朝武昌城城址),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的鄂州市鄂城区,它是三国时期孙吴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城址北临长江,南依南湖(今洋南湖),西为樊山,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500米,是我国南方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好、时代明确的都城遗址;在城的内外,散布有大量汉魏六朝时期的遗迹和遗物。92年4月,鄂州市果品公司在熊家巷旁改建办公楼及仓库,在施工中,发现古陶井三处,市博物馆在配合工程施工中,清理了其中的一处,编号为:92·果品公司吴王城 J1(图一)。由于这座陶井所处位置特殊,为便于对六朝武昌城的综合研究,特将其情况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和门武昌城东南有一座城门,现在称为起义门。辛亥革命之前,这里称为中和门,是武昌古城的十座城门之一。是1911年的辛亥首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才改称  相似文献   

15.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所以,新史料的发现,新观点的提出,总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近读《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上册,“唐生智第八军首入武昌城”的标题,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作者开明宗义地指出:“唐生智第八军最先攻入武昌城。”“首入武昌城,往昔多论为叶挺独立团。但此种论述缺乏史实根据,只是一种感情推论。”作者是在上一节总体性地叙述了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的始末以后,再作这个安排的,无疑具有拨乱反正的意味。接着往下看,知  相似文献   

16.
街名的由来及轶事 雄踞长江中游南岸的古城武昌,历来都是县、州、府、郡和湖北省治所在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现在又是改革开放的新兴工业区。纵穿武昌腹地有一条历史悠久而又狭长的“小街”,可说是这座古城的缩影。这就是著名的粮道街。 这条街何以得名“粮道街”呢?原来在前清时期,制、府、藩、臬、道等衙门遍设武昌各地,其中“道台”则又分粮道、盐道等衙门,因“粮道署衙”设在此“小街”之中(今三十  相似文献   

17.
任桐(1868~1932年),字琴父,浙江永嘉人。他“幼时钩游,每与山水为缘”,喜爱名山大川,嗜画山水,“遇一丘一壑必纵览而毕登”。清光绪庚子(1900年),宦游至鄂,一度任职于武昌商埠局,与友人筹建盐业公司。后移居沙湖,不闻时事,寄情山水,自号“沙湖居士”。他曾说:“枕石以听泉声.迎风而寻松籁.鸣琴在天.  相似文献   

18.
武昌蛇山下有个武昌洞。这条沟通蛇山南北市区往来的交通要道,从清末开凿,民国崩塌和修复,到解放后扩建,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一、武昌洞兴建的由来明朝末年,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想借助“风水”迷信,以为凿断龙脉,便可以保住江山。于是分别在武昌蛇山楚观楼脚下和汉阳龟山铁门关去上除石,开凿山洞。在武昌开凿的山洞,因在武昌长街楚观楼(也称南楼、鼓楼,今武昌解放路司门口跨线桥处)脚下,而得名“鼓楼洞”(此洞毁于1936年扩建长街马路时)。此洞的开凿,并没有保住明朝的江山,倒是大大方便了武昌的交通。到清末,由于武昌城…  相似文献   

19.
青城印象     
徐长峰 《丝绸之路》2006,(10):41-43
青城(隶属甘肃省榆中县)原名“一条城”,长2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条城”。东门名“巩安门”。上有朝阳阁,结构宏伟,悬匾额“条城堡”。南门名“威远门”,上即庙。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编按]  相似文献   

20.
卓刀泉的传说 “卓刀泉的传说”流传于洪山一带。 相传东汉末年.蜀国大将关羽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时值大旱,关羽数万大军饮水成问题。长江龙王青龙五王子和桂子山山神桂花仙子为解燃眉之急,对关羽所用大刀施法,使大刀青光闪烁。关羽见此,知有神灵相助,便将青龙偃月刀斫地于此,顿时“水涌成泉”,因“斫”“卓”同音.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