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所以称之为“大”,从历史的角度看, 就是它的大市场、大流通与大商业,既有这般气势宏大的商业,势必会有一批卓越的商业企业与之伴生,本篇所述及的老字号就是这样一批商业群落,它们曾与大武汉风雨相伴, 它们曾是三镇市民所熟识的老友,也是五方商贾所推重的伙伴。它们近乎传奇的创业经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曾发表《老字号,南京人对你寄予厚望》一文,说的是几位从海外归来的老南京逛新街口时,大吃一惊。昔日那里的餐饮“老字号”大三元、老广东、同庆楼都不见了踪影。而在海外,一些从南京“移植”过去的“老字号”.取的是一样的店名.做的是一个师傅传授的菜点,却是历经数十年不衰,且招牌越老越值钱。下面介绍几家南京市区昔日的餐饮老字号,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老会宾酒楼位于汉口最繁华的闹市中心三民路,经营楚乡名菜兼及万方需求,上至名人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众多食客无不慕名而至,高兴而归.这座酒楼,原名“会宾”楼,第一代老板汉阳人朱荣成,文化低,“会宾”两字是他的儿子朱世泽从中华书局出版《中西菜谱》因袭而来的.“会宾楼”开业于1929年,论资格不算太“老”,何以要自充“老”呢?那是因为武汉沦陷后,日本商人在会宾楼附近也开设一座日籍“会宾楼”,企图以假乱真,同会宾楼抢生意.颇有胆量的朱荣成找到日本领导馆控告,败诉后愤火中烧,即将会宾楼招牌上加一“老”字,成为“老会宾楼.”老会宾楼主要经营湖北风味、楚乡名菜.其著  相似文献   

4.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从1938年10月武汉被日寇侵占到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在这整整六年多的沦陷期间,武汉也发行了一些报刊.笔者当年正在武汉,现仅就记忆所及作一些回忆.《武汉报》武汉刚为日寇所陷,社会上就出现了日出对开的一大张的《武汉报》.此报与国民党中宣部的《武汉日报》仅少一“日”字,社址亦为《武汉日报》的旧址(现  相似文献   

6.
崔金生 《纵横》2011,(5):45-48
北京不仅有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文化名胜古迹,而且还有一些闻名遐迩的老字号。据有关部门统计,通过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全国有2000多家,集中在餐饮、食品、医药等行业,其中仅北京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就有100余家。不少著名老字号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7.
将汉口、汉阳和武昌组建为市的行政区划,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1927年。 汪精卫叛变革命后。由桂系组阁的武汉市市政委员会在《武汉市政公报》登出的《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宣言》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行有康衢、居有安宅、疫疠不兴、灾祸不作”的建设构想,并“愿以考试铨选,登用人才,以廉洁勤慎,表率僚属,务期进一人收一人之用”.因而于1928年10月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考科员27名、办事员30名和录事(即文秘)50名。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引用有关老字号的歇后语,特别是老人。仔细想来,这些老字号歇后语,富有地方色彩,不仅充满“京味儿”,而且大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源远流长。现不妨找几句有关老字号的歇后语聊聊。  相似文献   

9.
工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武汉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2013年5月,武汉市政府批准《武汉工业遗址保护规划》,同年,武汉市政府立项组织学者编撰《武汉近代工业史》,由唐惠虎、李静霞、张颖主编。作者本着为武汉工业存史、为武汉企业家立传、为武汉城市留迹之宗旨,全面而详细地概述了武汉工业兴起、发展、兴衰近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轨迹,梳理了武汉近现代工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2018年,本刊摘录该书第十、十一章,开辟"工业史话"专栏,通过打开尘封已久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向世界展示武汉近代工业百年之风流,弘扬先辈披荆斩棘、"敢为人先"之胆气,重振武汉"制造"之雄风,复兴大武汉。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末民初,汉口有一家著名老字号"晋和铁号",以经营铜、铅、铁、锡、钢等大五金为主,资金雄厚,经营额巨大,1913年至1922年期间,几乎垄断了武汉整个铜材市场,可谓独霸一方。然而,"晋和铁号"还有一家分号"晋和钱号"却鲜有人知。"晋和钱号"设立于光绪年间,是"晋和铁号"的重要资金运作机构,对"晋和铁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晋和钱号"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在汉口中山大道南京路口附近商业繁盛处,走进“湖北老字号”武汉荣宝斋,三开间的店堂显得有些逼仄。环壁都是商品陈列柜,连厅堂中间也摆放着大件的文房用品,只是岁月积淀的文化氛围和文人墨客勾勒的风骨气韵还在,老当益壮,博雅不凡。楼上的总经理办公室,如同精品书画陈列厅。进门对面是周韶华先生的大幅书法“含弘光大”,笔力遒劲而朴拙圆融;其右是徐本一先生大幅书法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笔走龙蛇不负盛名。还有清末大儒杨守敬书写的对联、现当代省内外书画家的作品,或悬挂壁上,或罗列几案。“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各路佳品荣光互映,邺架生辉,令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三镇百姓“良师益友”的《武汉晚报》,正式创刊于1961年5月1日。由于“革”浩劫,当年这张办得十分红火的市委机关报被迫停刊。时隔18年后,《武汉晚报》作为《长江日报》的补充于1984年的9月1日正式复刊。从此,晚报犹如凌空翱翔的矫燕,再次飞人寻常百姓家而享誉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3.
《武汉民讯》是民建武汉市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物,该刊自1950年11月25日创刊以来,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它作为民建机关对外联系与交流的阵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积极配合了武汉民建的各项工作,担负起了它所应具有的历史责任,是武汉民建50年风雨历程的见证。目前,《武汉民讯》设有“参政议政”、“调查研究”、“社情民意”、“工作交流:“会员风采”、“历史回眸”等十多个栏目,一方面反映了民建武汉市委员会组织的重大活动和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民建会员在参政议政:调查研究工作中的成果及其热心会务、爱岗敬…  相似文献   

14.
张建松 《世界》2004,(5):41-43
当我国一个又个“老字号”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亡,有80%以上的老字号都面临着经营危机的时候,创建于1927年的老字号“恒源祥”不仅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奇迹般地“返老还童”。  相似文献   

15.
走在汉口、武昌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一些门口挂着“中华老字号”牌匾的商店.这些商店历史悠久,多系明清时代开业者,有的则是民国时期创办,规模亦较大,往往在各地设有分店.如,绸布业的谦祥益、悦新昌;饮食业的老通城、大中华、老会宾楼、老大兴园、冠生园、小桃园、四季美;中药业的叶开泰、刘天保、陈太乙、初开堂、金同仁;洗染业的宝华;照相业的品芳、显真楼;刀剪业的曹正兴;文具业的邹紫光阁、胡开文、朱锡记;工艺美术业的荣宝斋;铜器业的高洪太;制伞业的苏恒泰;钟表业的亨达利;眼镜业的精益;副食杂货业的汪玉霞、曹祥泰、伍亿丰、老锦春等.有的老字号几经变迁,今天又恢复原来名称,仍然经营原来的行当,有的已销声匿迹,被人遗忘,有的改头换面,名存实亡.但这些老字号的经营特色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依然在武汉商界  相似文献   

16.
<正>轮印:1953年元旦,武汉图书馆迎来第一批读者,从此服务武汉市民70年,打造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新地标。1953年元旦,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冠以“武汉图书馆”之名的知识宝库首次揭开面纱,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长江日报》报道了开馆盛况:“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武汉市文化事业管理局在汉口中心区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一二○九号(即原金城银行旧址),设立了武汉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武汉市第一部全面记录武汉历史的巨著《武汉通史》终于出版了。《武汉通史》共10卷本,由《图像卷》和详述武汉历史的9卷文字组成。这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由皮明庥主编,武汉市文史界的诸多专家共同参与,历经数载,得以成书。  相似文献   

18.
王谦 《炎黄春秋》2001,(5):22-23
董必武在《私立武汉中学简记》中说:“私立武汉中学设在武昌,是几个抱有革命宗旨的人创议办起来的一所中学,我是创议人之一。”董必武创办这所私立中学应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19.
《武汉文史资料》自1980年创刊,至今已出版100辑。20年来,由于刊物坚持统战性、史料性和可读性,已成为湖北武汉地区别具特色的文史期刊,被社会公论为“武汉史林中的一枝独秀”。 我于 1980年初从《光明日报》社调到市政协,具体经手《武汉文史资料》的开办和编务工作,到1995年初退休,又继续留任了近3年,于1997年底换届,整整干了18年。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经历。今天特撰写创刊及其发展历程,以作为对《武汉文史资料》出版100辑的祝贺。 来之不易的出版权 《武汉文史资料》是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和…  相似文献   

20.
日前看到《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七辑,其中所载作者答恕之同志撰写的《谈谈我办的四份报和武汉旧新闻界》一文,文内有这样一段叙述:“我记得这个时候(指30年代)一家《警钟》小报,忽地卷起了风云,揭露了当时湖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何成浚在汉口扬子江饭店一场豪赌新闻,标题为《我不相信有这大输赢》.这一下摸了老虎的尾巴,何当时下令将所有小报一律勒令停刊”.答恕之的这一叙述,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由于我是此事的关系人,特将此事的具体经过记述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