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故去至今,已近六年了。他的著作的影响,任何人无法漠视;然而勿庸讳言,对他身后的评价却也毁誉不一。冯友兰先生故世日久,研究他的历史和著述的人,也日渐增多。本文所提供给读者的,多是先生细微的一言一行,然而我以为凡情琐事,却能见先生的品行和为人。耕读传家冯友兰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父亲是清光绪戊戍科进士。伯父、叔父也都是秀才。他的祖父虽然没有功名,但却颇有诗名,传世的几十首诗,编为《梅村诗稿》,他的诗中有一种恬谈闲适的趣味。当时邻县的一位名士为这部诗稿题了一首诗:身处人间世,心怀太古春。风流伊…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介     
《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的一生经历可谓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在现当代的缩影,他在北京大学的50多年生涯与北大历史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从书中不光看到季羡林童年寄人篱下、成为清华高才生、留德十年、与德国姑娘的恋情,他在梵文、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就,还看到了北京大学历次的"运动"史、"文革"史……(张光璞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1元)  相似文献   

3.
有幸跟蹇先艾老学习;交往近50年中。绝少听他主动谈及他的家世和亲属。文革浩劫之后,偶尔有几次,他才简略地谈起了他嫡堂叔父蹇念益的一些情况,说他叔父对护国运动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可是却鲜为人知。70年代末,我从大方调到贵铝工作,一个星期天,我从远郊赶来看望他。其时,这位著名作家刚从牛棚迁回,住到省文联后院的小楼上不久。谈话中,他告诉我,说由于他叔父和梁任公(启超)的亲密关系,1926年4月他在《晨报·诗镌》发表了新诗,任公看见后,曾给了很大的鼓励;还亲自为他书写了一把摺扇,写的是被誉为“词家之冠”的北宋词…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那是大家对他的尊崇。先生本人不认同,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这个“平凡的人”一生与数以百计的不平凡的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过从,他们的点滴形象都镌刻在先生的心田上。季先生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因此,在同辈学人中,他写的怀念师友的文字最多,所怀念的师友先后达五六十位之多,其中就有皖籍的胡适、吴作人。“毕竟一书生”——与胡适如果说陈寅恪当年写八行书向北大推荐季羡林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善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自然不能忘怀,晚“毕竟一书生”——…  相似文献   

5.
我的叔父李克元烈士是一位出生、读书、从军在武汉,驻防、空战、击落日机在武汉,牺牲、安息在武汉的抗日英雄。1938年8月21日,他牺牲时,差8天满28岁。叔父在世时我还不到8岁,我与叔父接触前后不到一年,1934年我随祖母到杭州笕桥叔父家中住了几个月,1938年叔父在汉口驻防时又去他家中  相似文献   

6.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4,(4):121-125
正张中行先生被称为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季羡林、金克木)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晚年时来运转,突然大红大紫起来,摩踵而至的不少是编辑、记者。我退休以后,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  相似文献   

7.
“王仲麟先生积极从事抗日工作,德高望重,素为乡里仰重.”这是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任胜曾在边区会议上对叔父的高度赞扬.叔父抗战前为国民政府县税务局长,抗战期间是辽县商联会主席、太行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抗战胜利后,1946年被选为左权县参议会副参议长.那时我还小,对叔父的一些记忆是从父亲那里得知的.叔父193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法系.这在那个“多见石头少见人”、只有稀稀疏疏8户人家的穷山沟——起家峪村来说,实属罕见,即便在辽县也是凤毛麟角.叔父弟兄俩,他排行第二,叔父名王国宾,字仲麟,大约就是取其意.  相似文献   

8.
1981年12月21日,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举行全国写作研究会年会的开幕式。那简朴、庄肃的会上致词的是一位满头华发、年届耄耋的长者。他精神旺健,语言铿锵,他就是20年代鲁迅先生美誉为“诗孩”、30年代我国文化界“巨人高尔基追悼大会”的主持人孙席珍教授。鲁迅:叫他“诗孩”有何不可?而且也很恰当孙席珍于1906年诞生在浙江绍兴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孙席珍6岁那年,屋舍家具毁于一次火灾,被迫迁往上海。1922年,16岁的孙席珍在旧制中学毕业,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到了北京,不经预科学习直接进入北京大学本科学习。由于家境贫寒,他在晚上到…  相似文献   

9.
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开了一门新课《魏晋玄学》,早就对汤先生的道德文章极为仰慕的季羡林,征求了汤先生同意,成了一名旁听生,一听就是一年。周祖谟先生讲授中国音韵学,季羡林感到自己这方面知识也欠缺,又征求周先生同意,做了旁听生。一代宗师季羡林一生精通12国语言。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春夏之交,季羡林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同  相似文献   

10.
文坛三老     
季羡林先生拜年自从季羡林先生住进301医院,我心里就一直惦记着,但也不敢随便打扰。2003年2月,老人成功做了腿部的手术,术后情况非常好,我觉得心里踏实多了。不过后来,一直未得到他出院的消息,眼见都春节了,季先生还一直未回家,就又惴惴不安起来。  相似文献   

11.
1935年8月31日,作为清华与德国方面签订的交换研究生,季羡林与乔冠华同车赴德. 是年,季羡林24岁,乔冠华22岁,论年龄,季羡林是兄长.然而,论学籍,乔冠华却比季羡林高一级,是学长;论身材,也比季羡林高半个头,乔一米八三,季一米七二;论经历,更比季羡林丰富多彩,乔冠华是心怀大志、不按常规出牌的激进分子,光中学就被开除过三次,大学,他先读国文,后转哲学,一度和老乡兼革命家的胡鼎新(乔木)走得很近,毕业后东渡扶桑,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哲学,终因赤色嫌疑而遭“驱逐出境”.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早期南社诗人之一。后来以草书名于世,诗名遂为书名所掩,其实他的诗、词、曲都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阅读、研究和借鉴。“转战身轻意正酣,无端失足堕骚坛,”(《兴平寄……》)他自己并无意作一个诗人。他早年即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以后终身从政,写诗不过是他的余事。于右任先生在漫长的一生中所经历的道路十分曲折。一九○六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加过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人们尊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于这三顶桂冠,他担绝了;他忠实于包办的婚姻.也有过异国的恋情……羡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周后,陶汉清来取书。可季羡林递给他的却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陶汉清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本书的手抄本。他疑惑地问:“您为何不把书借我,还花这么多功夫抄书?”季羡林笑着说:“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这两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13,(10):45-45
胡适年长季羡林10岁。对季羡林而言,胡适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可引为知己的良友。 1944年,季羡林因二战被困德国,听说陈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连忙给陈寅恪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根廷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汇报自己十年来学习的成绩。陈寅恪很快回信,问季羡林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季羡林立即回信同意。于是,陈寅恪将季羡林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欣然接受了这个三十岁出头的无名留学生。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与历史研究蒋忠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德、才、学、识兼备的著名学术大师、作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羡林先生在学术领域内辛勤耕耘,广泛涉猎,锐意进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辉煌的成就,为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7.
马超俊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革命。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以后,他任南京市长,这个京兆尹的官职不小。他的夫人沈慧莲看上去娴淑温雅,里里外外照应周全,是他的一个贤内助。当时,我的父亲沈觐恒是南京立法院日文编修兼编译处处长,叔父沈觐鼎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姑母沈佩菘嫁四川人陈  相似文献   

18.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为胡适说几句话》一,引起我对胡适先生的几点回忆。  相似文献   

19.
徐弘道 《古今谈》2002,(3):12-12
约在1962年,客居台湾的名大画家张大千先生画了一幅画,通过旅居在香港的我的叔父徐正旅先生寄给我,让我转交给周启人先生。这是一幅水墨山水画,高约一尺六、七寸,宽约一尺二、三寸,画不大,但用笔粗犷雄健,水墨淋漓。  相似文献   

20.
扬帆,原名石蕴华,1912年出生于常熟城内一家书香门第,受家风熏陶自幼喜爱文学,尤喜学诗。他中学时代是在叔父资助下度过的,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尽管读书用功,还是无奈地离开校园,去银行里当了三年练习生,挣些钱以补助家用。1930年元旦,银行里举行团拜聚餐会,他面对社会的黑暗和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