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坤 《环球人物》2021,(7):27-29
"中国有求于美国,美国继续卖武器给台湾并不存在风险;中国政府可能大嚷大叫,进行抗议,但到头来还是没办法,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1981年,美国某有影响的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不得不吞下苦果》的文章,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大放厥词。针对此文,邓小平迅速做出了批示:"要中国吞下这颗‘苦果’,没门!"  相似文献   

2.
上路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凯鲁亚克说。年轻的凯鲁亚克喊出这句话时,已经是在遥远的60多年前。1951年,他写出了被称之为美国"垮掉一代"的圣经《在路上》,1957年正式出版,然后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他的话依然不断在被引用,包括我现在的这篇卷首语。由于职业的原因,每个月我都要阅读大量的旅行稿件,阅读那些在路上的风景、见闻、经历和感悟,内心不时因为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张图片而蠢蠢欲动。坦率地说,我讨厌那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匆匆而过的游记,更希望看到深入风景和打动内心的个人独特体验,但无论表述的  相似文献   

3.
正前不久,一起"毒学校"事件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据称,江苏某外国语学校搬迁至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旧址,导致近500名学生身体异常。其实,类似事件在美国也曾发生过,最终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平凡的母亲功不可没。洛伊丝·吉布斯是美国纽约州的一位很普通的母亲,有两个孩子。她和丈夫努力工作,终于在1972年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她居住的小区在尼亚加拉瀑布附近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民都太关注帕丽斯·希尔顿小姐了——她出门戴了个头箍,各大时尚网站就纷纷大赞"希尔顿引领头上新风潮"。那些高贵场合,她都会去露露脸,哪怕是被媒体冠以"船舱偷欢被赶下船"的标题。只有今年2月,她放弃了出席某  相似文献   

5.
图说世情     
《环球人物》2013,(28):38-43
美国·华盛顿政府重新开张拜登携礼相迎10月17日,美国首都华盛顿,政府在关门16天之后重新开门,政府职员得以重返工作岗位。当天,副总统拜登(左二)带着松饼,在政府办公大楼欢迎环境保护署的员工。百岁老人与明星比气质中国·武汉10月13日是中国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武汉晚报联合某基金会举行了"武汉最健康百岁老人"评选活动,选出的10名百岁老人,走进了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与名人蜡像合影。老人们摆出各种姿势,个个都气质不俗。  相似文献   

6.
<正>"范式"(paradigm)这一术语,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引入的学术概念。它表述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在开展科学研究中所共享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或集合。在库恩看来,当科学发展到某一阶段,总会出现一种主导性的研究范式,并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研究的主流观点;而当这种主导范式不能解释的"异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产生范式的更替和转换问题。(2)这一情况将促使关于某一问题的研究,重新进入"百家争鸣"的状态。其实,在百年党史的研究中,研究范式也常处在不断更替和转换中。也正是这种更替和转换,推动党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者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严珺 《神州》2011,(28):26-30
"畅销书"(Bestseller)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指的是在一个时代,或者说某一个时间段,非常受欢迎的书。畅销书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它也许不是名著,也许不一定是水平多高的书,关键要看它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储昭根 《史学月刊》2007,1(11):76-81
布什的单边主义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文化传统之中,它根源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传统,发展于美国的"天赋使命"的观念,强化于美国的"清教传统和白人优越论"的观念,成就于美国的"善恶二元论"。单边主义是美国历代统治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美国历史文化中最深厚的积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谁成为美国的总统,在美国霸权衰落以前,单边主义都将是美国外交最明显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女孩有了一个新娃娃,可奇怪的是它的手指总是摆出数字6的形状,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小女孩有个家人去世了,娃娃的手形变成了7……""轮船通过美国某一片海域时会瞬间消失,几天后出现,船上的所有东西都完好无损,只是船上所有的人都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用强调美欧休戚与共的"大西洋共同体"观念瓦解大陆主义,从而完成了美国文化与地缘政治身份的重塑。二战后,美国利用这一新的国家身份观念,把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解释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从而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成功地将美国与西欧凝聚成文化、意识形态与安全共同体,最终打造出一个新"西方"。  相似文献   

11.
刊中人     
"白人美国"的终结?奥巴马的当选是美国一个大趋势的明证:"白人美国"即将终结。在1920年代,正宗的"盎格鲁-萨克森"美国人甚至对东欧移民的到来都表现出歇斯底里的不容忍。在1940年代以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新近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人名"■人■""■人量""我人由",并把"某人某"结构解读为"某母族之人某子族人名(或私名)",为商代母族分离出子族的族属形态提供了依据。并讨论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王某"与"某丁人某"问题,"王某"非王族,应如林沄先生所说,宜解读为"士某";"某丁人某"应如陈剑先生指出的,要从宗法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3.
于彦 《神州》2013,(3):134-134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把创造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为高级层次的创造力,如科学家、发明家、文化巨人的创造力就属于这一层次。他们的创造往往可以形成某一领域的划时代局面,具有空前而巨大的社会价值。后者则是初级层次的创造力,这种"自我实  相似文献   

14.
虽然二战后期美国即有意"国际托管"印度支那,但由于英法两国的强烈反对,再加上美国远东利益所需,第一次印支战争爆发后美国最终默许法国重返越南,"不插手"印度支那问题;但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反共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考虑,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开始"积极介入"越南事务;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更加加紧了在越南的干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铭文为"某伯"的有铭铜器进行了梳理,再结合与之相关的仲叔季铜器,发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某伯"根据金文和文献资料可确定其阶位并非为伯的,则"某伯"当为行辈称谓,此类铜器可称之为"某国"青铜器;一是"某伯"阶位不可考,此类"某伯"不能笼统地界定为阶位,其中当有不少为行辈称谓。笔者建议,将此类铜器命名为"某氏"青铜器,而不宜称之为"某国"青铜器。  相似文献   

16.
1907年至1909年间,美国派遣一支被誉为"大白舰队"的战列舰编队进行环球航行。这次环球航行,被视为美国走向海洋霸权的里程碑式标志。引起这次航行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国在西太平洋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通过"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美国不仅在美洲地区巩固并扩展门罗主义,而且维持远东地区的"门户开放"政策,消除日本帝国的潜在威胁。"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胡萝卜加大棒"式强势外交的绝妙体现,同时,成为美国走向世界强权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张梦旭 《环球人物》2013,(28):50-51
为防"基地"报复,美国先在舰上审,再送法院审美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在纽约州联邦法院的法庭里,"基地"组织高级头目阿纳斯·利比(下文称利比)开始接受美国对他的审判。本月初,利比在利比亚被美军特种部队"抓捕归案",一周后被押送到美国。美方指控利比参与袭击美国在东非的大使馆。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附近发生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60,(3)
美国劫夺我国在台湾的古代珍贵文物的阴谋,最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国务院2月12日在华盛顿发表声明,竟说美国和蒋介石集团已经达成所谓"协议",准备把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台湾的大批珍贵文物运往美国.美国国务院的声明表明,有关这批古物由台湾运往美国"展览"的所谓"合同",已经在2月12日由蒋介石集团驻美"大使"叶公超和美国国立美术馆秘书凯恩斯非法草签.  相似文献   

19.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决策层一直在评估和分析中国的力量和影响力,思考中国给美国的亚洲政策带来何种挑战。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决策层开始重视中国的"未来潮流"话语,不仅将其看作意识形态宣传,而且担心中国创造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会对亚洲国家产生吸引力。"未来潮流"之争事实上隐含着美国对中国传统影响力和现代示范能力的担忧,美国决策层将其与美国的威信和信誉,乃至美国在亚洲的地位联系起来,最终强化了越战升级政策。从"未来潮流"之争的视角来解读,这一时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缘起和结果评价应当有所修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局限和思维定式,左右了当时也影响着今天的美国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前线,活跃着一批特殊的美国"士兵"——"智能机器战士"。它们侦察敌情,拆除炸弹,甚至和真正的军人并肩作战。它们的缔造者、美国"智能战教父"戈登·约翰逊宣称,在10年之内,一支机器人战团,将替代美国人走上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