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行不提出建言、不坚持原则已是错误,为不负责任的货币体制辩护,更是大错特错  相似文献   

2.
7%的增长率,是我们保证就业和经济不至于崩溃的底线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而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也遭遇了之前30年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以猪肉为发端,物价突然发力上涨。官方寄希望于猪肉、粮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尼克松与基辛格而言,如何处理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似乎颇为棘手。实际上,与北京改善关系是他们处理此问题的战略前提,如何避免美国国内保守阵营的攻击则是两人制定具体战术的出发点,至于蒋介石政权的反应则基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1971年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虽与尼克松政府的相关政策不无关系,但其根本原因则在于中国自身,即只要中国不发生内乱,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其加入联合国的步伐。而只要北京不让步,台北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就是必然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前要应对的不仅是短期的通胀压力,而是在打一场长期的通胀战争,很多业内人士相信,通胀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期间的"中国"话题热,只是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日趋加剧  相似文献   

6.
汉源花椒,史称黎椒,又叫贡椒、清椒、子母椒或娃娃椒、玄奘椒或唐椒等名。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统一全国,作为单数概念的“中国”最终确定下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8.
新春 《湖南文史》2002,(5):31-31
在李登辉主政3年多的时间里.台湾政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民党内派系争斗激烈,“台独”势力猖獗。在这种政治气候下,1991年9月21日.宋美龄再度离开台湾.到达美国纽约。本来不愿赴美的宋庆龄,为何又改变了主意呢?据台报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于2009年为挽救经济增长率,央行再次大量发放货币,即使农民工工资一分钱也不加,仍然会面临严重通胀的恶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下行已经不可避免,全球亦然。中国应该丢弃那种"增长优先"的观念,以反通胀为第一要务,否则很可能出现"增长也不尽人意,通胀更如狼似虎"中国的通胀问题看上去似乎正在不成问题。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的CPI回落到6.3%,这让人们大感安慰,因为对通胀走势最乐观的人也给出了6.5%的预测判断,这也是CPI连续三月走低。通胀真的控制住了吗?恐怕没这么简单。CPI趋缓的很大原因在于粮食价格,从周期上看,7月和8月都是粮价走低的季节,也许10月份的CPI才是真正确定下半年走势的风向标式的数字。  相似文献   

11.
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维持货币信用,同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是挽救中国通涨、挽救中国高房价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2.
我们注定要和这个是非不分、真假莫辨的时代过不去。因为我们和其他刊物不一样,没啥特别,就是较真。这一期封面,锁定的是一个另类的群体,她们居然也属于“中国制造”的范畴。李宗陶用极为冷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干露露,读完访谈文字之后,我才明白,本期封面为什么会用“中国制造”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彭雄 《巴蜀史志》2005,(2):11-12
本世纪初叶,有一个名叫施永格(Walterrr.Swingle)的美国农林博士,正在研究各种林木、菜蔬的选种和移栽,并在全球范围广泛收集有关适合移植到美国的物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中国的地方志,他惊讶的发现,中国的地方志中不仅有对一地一域的历史沿革、艺教化、风土人情、人物事件的详细记录,还有对当地动植物种、土壤气候、灾祥天象的详细客观的记载。这些史料对研究中国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景观、物种演进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也正符合博士的研究课题。于是,他向美国国会书面报告,建议由国会图书馆出资到中国大量收集中国的历代地方志。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学界关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部分学者依然延续着"冷战"思维范武。这种范式的主要特征是:思维预设上表现为强调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思维理路体现为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量中国"民族主义";在分析中国"民族主义"方法上采取单方面展示的策略。从本质上讲,"冷战"思维范式是西方中心思维范式的极端化,其思维根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冷战"思维范式考量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给中美公众带来了相互敌视的恶性循环,而"冷战"思维范式中也凸显了美国部分学者双重标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宫力 《文史天地》2004,(2):9-13
1972年11月7日,尼克松在美国大选中再度获胜,获得了47169841张选票,比他的民主党竞选对手麦戈文多了17500000张选票。这是美国历届选举中超过了对手最多的一次。这表明美国国内对尼克松执政4年的政绩,特别是其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满意的。然而正当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 6年 7月 ,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 ,约翰逊政府提出了“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的政策 ,但该政策提出后并没有得到有始有终的实施。美国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 ,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阻碍了美国的外交努力 ,使中美之间失去了一次改善关系的重要机会。然而 ,美国国务院最新解密的外交政策档案显示 ,这一观点的准确性值得怀疑。美国对“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反应有自己的政策考虑 :它为中国这场内乱设定了目标 ,即希望这场运动导致中国政局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1 96 7年中后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局势的渐趋稳定 ,美国的期望落空 ,美国政府内强硬派人士拒绝进一步尝试新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7.
于明 《文物天地》2023,(12):140-141
北京2023年里举办了两次珠宝展,秋季展会行情明显不如第一次,特色展位增多,钻石让位彩宝和珍珠,新的玉石品种“保利石”现身展会,展会整体成交明显减少,“天工奖”不再是和田玉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龙秀清 《史学集刊》2006,3(2):94-96
西欧尤其英国为何能够较快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的社会转型却举步维艰?这一历史上有名的“李约瑟之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热门话题。各家看法纷沓而至,由“世界体系说”而“产权革命”,由“物质明”而“宗教伦理”,由“欧洲奇迹”而“白银资本”,近两年国内学界刮起的“大分流”热潮更是喧嚣尘上。见仁见智,不断在国际史学界掀起波澜。令人惊喜的是,国内学界亦有回应,并且愈发显得成熟。其中,侯建新教授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及其对权利维度的强调,代表着这一领域的新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黄祸论”或“中国威胁论”的历史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衔天 《百年潮》2007,(1):11-14
“黄祸论”或“中国威胁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解一下“黄祸论”的百年史,分析一下其实质所在,对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能使我们保持更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