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恒同志在《江汉考古》1982年第一期发表了《试论大溪文化》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大溪文化的分布、分期、年代、社会性质、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论述,读后颇有收益。但我对张文中关于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问题有一点不同意见,想提出来与张之恒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论》中,我曾试图将大溪文化分为洞庭湖区和鄂西川东两个类型而把关庙山、桂花树、毛家山认作是两个类型的过渡。前一类型,我将其称为三元宫类型,以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为代表;后一类型,称之为红花套类型,以宜都红花套遗址为代表。在1986年第2期《考古学报》上,李文杰同志发表了《大溪文化的类型和分期》(以下简称《类型和分期》),文章中将大溪文化分为北南两个类型,分别以枝江关庙山遗址和安乡汤家岗遗址为代表,或称之为关庙山类型和汤家岗类型。前者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沮漳河两岸,包括关庙山、大溪、红花套,毛家山、桂花树、蔡  相似文献   

3.
《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七期发表了《屈家岭遗址下层及同类遗存文化性质讨论》一文。文章中认为屈家岭遗址下层文化遗存与大溪文化晚期遗存是同类遗存文化性质。前者包括朱家咀和放鹰台、钟祥六合遗址中层墓葬以黑陶为主的遗存。后者包括有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晚期墓葬,公安王家岗遗址第四层墓葬,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三层,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晚一期,澧县丁家岗遗址T_3晚期墓葬,安乡度家岗遗址墓葬,安乡划城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溪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川东、鄂西等地区又发现和发掘了多处大溪文化遗址和含有大溪文化遗存的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特别是通过对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和四川巫山大溪墓地大规模地发掘,为进一步探讨大溪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笔者通过对关庙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对大溪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大溪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史前文化之一。对这一考古学文化已有较多的同志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分析探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大溪文化的属性、范畴和分期等。这些不同意见,是分析探讨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对大溪文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有关大溪文化各方面的问题,学界还在继续讨论中,本文拟就有些问题谈点认识,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溪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分布和文化特征大溪文化是1959年在我国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文化.近年来,这种文化在三峡以东地区也陆续发现.就目前己知的资料来看,这一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达川东,东到汉水,南至湘北;其北界似达湖北荆州地区北部.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和荆州地区,而其早期遗存则多分布在长江西陵峡至江陵一带.迄今已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主要有四川巫山大溪、巫山县域;湖北秭归县朝天咀,宜昌杨家湾、中堡岛、渡河口(即四渡河)、青鱼背、宜都县红花套,枝江县关庙山,当阳县杨木岗,松滋县桂花树,江陵毛家山、蔡家台,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等.  相似文献   

7.
“大溪文化”在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首次得名后,近年来,相继在川东的鄂西地区乃至湘北洞庭湖附近陆续发现多处属于“大溪文化”遗存和含有“大溪文化”因素的遗址。经过考古发掘认为属于大溪文化性质或有此类文化因素的遗址除四川巫山大溪外,湖北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树,江陵毛家山,蔡家台,枝江关庙山,宜  相似文献   

8.
目前考古学界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是一些同志认为屈家岭文化是从大溪文化发展来的,也有些同志则认为屈家岭文化不是从大溪文化发展而来,它与大溪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还有些同志认为屈家岭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笔者根据已发表的部分有关资料和近几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就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的讨论中涉及到的某些问题,谈点个人一些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大溪文化在四川东部巫山县大溪镇发现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川东、鄂西、湘北等地相继发现并发掘了数处大溪文化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已知大面积发掘的遗址有中堡岛、关庙山、清水滩、红花套、毛家山、桂花树等。这些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这一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认为,大溪文化是一独具风格的原始文化。认真研究这一文化,对于进一步全面认识长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物质文化的面貌以及研究南方楚文化的起源等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又在鄂西地区相继发现了不少的大溪文化遗址。如秭归县朝天咀,大坝沟、龚家大沟,宜昌四渡河;宜昌市紫阳河;宜都县古老背、孙家河;长阳县桅杆坪、  相似文献   

10.
大溪文化根据枝江关庙山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和文化内涵的变化,至少可以分为四期,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层的四期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大溪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本文提到的大溪文化早期遗存指的就是以关庙山遗址第一期(即1980年发掘的T_(55)——T_(80)第7层)为代表的遗存①。这类遗存在三峡以东地区,除关庙山遗址外,还有江陵蔡台遗址(第五层)②、澧县丁家岗遗址(第二期)③、三元官遗址(下层)等④。但在三峡境内,  相似文献   

11.
安乡划城岗遗址地处湘北,是大溪文化分布区内经发掘的重要新石器遗址之一。关于该遗址中一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发掘报告认为属“屈家岭文化早期”,但考古学界一直有争议。近年来,随着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关系问题讨论的深入,论争各派逐渐都把讨论焦点集中到鄂西湘北地区是否存在屈家岭文化遗存,是否有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叠压在大溪文化之上的地层关系这二点上,有些同志甚至认为,这二点应是解决两文化关系之争的关键。这样一来,划城岗中一期  相似文献   

12.
有关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学术界对其中某些文化遗存的归属等问题尚有争议,但对该地区文化发展的大体脉络已取得一定的共识。随着调查和发掘资料的日趋丰富,以及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已有必要对这个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作一个系统的考查。本文拟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溪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变迁的状况进行探讨.以期寻出该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大溪文化的分期反映的变迁过程目前学术界对大溪文化的分期,有二期说①、…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大溪文化的探究中,四川大学历史系林向同志提出:“仰韶半坡氏族人种据颜訚先生研究认为近于南方蒙古人种,且其图腾为鱼,并有那个著名的人面鱼纹,……口里含着两条大鱼,不禁令人联系起大溪M3(墓主人)口含两条大鱼的奇妙葬俗,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反映了信仰习俗上的一致。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有着包括人种、习俗、乃至图腾、文化上的亲密关系是不容怀疑的”①。对于此处所认为大溪遗址M3用鱼来随葬的习俗,是大  相似文献   

14.
目 次 一 相关材料文化属性的几点说明 二 四平山积石墓出土材料的分组研究 三 其他遗址发现的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存的分组研究 四 文化分期与年代判断 小珠山上层文化是一支分布于辽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因1978年发掘的小珠山遗址上层遗存而得名.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于辽东南部地区的调查中采集到部分该文化的遗物[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又发掘了上马石、四平山、文家屯等遗址[2],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由于这几批材料迟迟未能发表,影响了学术界对该文化的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在大连市(原称旅大市)调查采集到部分该文化的遗物,并注意到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紧密联系[3].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大连郭家村和长海小珠山、上马石、蛎碴岗、南窑等遗址的发掘[4],对这类遗存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发掘者遂将以小珠山上层和郭家村上层为代表的遗存正式命名为"小珠山上层文化"[5],同时,也有学者称之为"郭家村上层遗存"[6].在发掘材料陆续发表之后,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辽东南部地区出土的这类遗存的性质、年代等问题仍存在诸多分歧,关于其分期问题的研究也未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5.
大溪文化遗址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洞庭湖沿岸,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类型。自五十年代始,经过科学发掘,在众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石、陶器,为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李文杰先生将大溪文化分为南北两个类型,即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沮、漳河两岸的关庙山类型(北)和分布在洞庭湖沿岸的汤家岗类型(南)。笔者同意这个分法,  相似文献   

16.
《考古》1999年第3期刊登了韩建业先生的《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一文(以下简称“韩文”),对《西花园与庙台子》(以下简称“报告”)[1]的“具体分期和各期文化性质的认识”提出商榷,结论是“西花园早期遗存大致可分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四个时期,其中后两期又可各分为两段。此外,在遗址最下层可能还有相当于庙底沟类型或大溪文化中期阶段的遗存,在上层可能有过二里头文化后期遗存。……总跨度约从公元前33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我们认为这一结论与西花园遗址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7.
《枝江关庙山》专题报告出版,有助于开展大溪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考察关庙山遗址第一期遗存陶器器类、组合与形态的基础上,梳理了峡江地区和澧阳平原相关遗址同类遗存的陶器,对照界定考古学文化的普遍方法和基本原则对关庙山遗址第一期及同类遗存的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以关庙山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遗存,其文化属性属于大溪文化。文章还对考古学文化陶器形态的区域差异及遗址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州大河村遗址包括仰韶、龙山、早商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而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对于它的文化性质和命名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类型,即“大河村类型”①,一种意见认为:大河村一、二期可单独称为“大河村一、二期文化”,“三、四期则属“秦王寨类型”②,第三种意见认为:大河村一、二期文化面貌与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应算作庙底沟类型的“东方变体”,三、四期属于“秦王寨类型”③。<<郑州大河村发掘报告》中也曾指出。“大河村遗址的第一、二期应属仰韶文化中期,时代与庙底沟  相似文献   

19.
一郑州商文化遗址特别是商代城墙的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学的重大收获之一。近年来围绕其分期和年代问题及其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为学术界所关注。对于商城学术界除个别同志尚持异议外,多数同志都肯定它是商代城址,然而对它及二里岗期商文化遗存的年代和分期则有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论大溪文化与其它原始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据碳14测定的数据,大溪文化距今已有5700至5200年左右的历史。它略晚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早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而与苏鲁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年代接近。根据目前发现的情况看,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的长江沿岸。分布的大致范围是,西至川东的巫山县,东到湖北的监利,北达荆门的汉水以南,南抵湘北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