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年十二月,在河南固始白狮子地第二号春秋墓中,出土了一件郙王(?)钢剑,为研究春秋时期倡阳国的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新资料。本文仅就这柄钢剑兼及传世的辅伯(?)父鼎铭所涉及的偪阳国史上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研究者参考。一郙王(?)剑铭文考释郙王(?)铜剑的形体厚重,刃部锋利,剑身有脊,直通锋端。剑刃在剑锋至剑身约四分之一处微向内收,形成一个自然的血槽。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丹徒县谏壁至大港一带沿江,从50年代以来,多次出土带有南方特色的青铜器,烟墩山的宜侯矢簋,上有铭文百余字,曾引起考古界研究兴趣。近来在北山顶又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其中钟、鼎、缶、矛上均有铭文,它对我国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对这批青铜器铭文的考证,先后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周晓陆、张敏先生的《北山四器铭考》(以上简称“铭考”),认为是吴王余昧墓,“尸祭”缶是吴器,盖上铭文是吴国四王的世系,矛是“余昧”矛,钟、鼎是属徐器。一是商志(?)、唐钰明先生的《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以下简称“释证”),主要考证该墓  相似文献   

3.
陈昭容 《中原文物》2008,5(3):58-66
山彪镇一号墓在1935年发掘,郭宝钧认为是战国晚期魏国公子的墓,但学术界说法不一.我们对两件有铭铜戈重新检视,认为错金鸟虫书戈铭文应释为"玄夫铸用之(國)",习见于春秋晚期;周王戈铭文因为误剔,以至周王的名字无法辨认,我们在显微摄影协助下还原其误剔过程,论证器主应是"周王叚".周敬王(前519~前476年)名"丐",字"叚",正符合春秋时人名字意义相因之惯例.山彪镇一号墓青铜器风格一致,以器形纹饰与侯马铸铜作坊出土春秋晚期青铜器作对比,我们认为两者都是晋国国力兴盛时期的作品,不至晚到三家分晋时期."周王叚戈"赏赐时代不晚于敬王逝世的前476年,受赐者入葬年代应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久,山彪镇一号墓的时代应在春秋晚期,墓主应是晋国大夫级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无锡博物院新征集到一把青铜剑,据铭文系春秋晚期吴王僚剑,这也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自铭剑。此剑的器形到底是剑还是铍,铭文到底是铸铭还是刻铭?本文研究后认为该剑就型制而言,确系剑而非铍;剑上铭文当系原铸,而非当时或后添刻铭。  相似文献   

5.
“弌日”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湖北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发现一座春秋墓,在出土的随葬器物中,铜盘、(?)的铭文有历日“唯正月成辛亥”、“唯正月成已未”。有学者已将这两个历日跟传世春秋齐器国差(缶詹)铭“国差立事岁成丁亥”(《殷周金文集成》10361,以下简称“《集成》”)相联系。不久,又看到李学勤先生指出郧县铜器历日“正月”等同于“正”,即“夏正”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武王时的天亡簋铭中有“王祀于天室”一语,历来考释诸家均以“天室”为某种宫室,具体解释则各有不同。 一种意见认为本铭之天字“为大之变体”,或直接认为“天、太古通”。则“天室”即“太室”,也就是太庙中央的大室。 第二种意见认为天应读如字,“天室当为  相似文献   

7.
寿县朱家集李三古堆大墓墓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古堆大墓被盗出土的铜器群,是本世纪考古重大发现之一,也是楚文化研究之启端.由于它是王一级的大墓,且有数十件有铭铜器,所以至今在考古学上和楚文化研究方面仍未失去它的学术价值.中外有关学者,对这一铜器群也尚频频关注.该墓器物出土后,即有“墓葬”和“窖库”两说.1934年,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派李景聃、王湘两位研究人员赴寿县朱家集调查,于1936年发表《寿县楚墓调查报告》.《报告》否定了窖库说,为墓葬说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依据.既是墓葬,墓主又是谁呢?在30年代,学者们多以器铭考释,认定墓主.如唐兰认为,器铭中的“楚王(今酉)肯”即考烈王熊元,“元、肯一声之转”;“楚王(今酉)(干心)”,即楚幽王熊悍.马衡亦主“(今酉)肯”为楚考烈王说.郭沫若则认为“(今酉)肯”、  相似文献   

8.
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简报发表以来,在我国考古与历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学者撰写了论文,对这批墓葬的有关学术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第三组二号墓的墓主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同意简报作者的看法。认为二号墓的墓主是令尹子庚;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应该是楚叔之孙佣,即文献中记载的(艹为)子冯;第三种意见,也认为二号墓的墓主是楚叔之孙倗,但这个“倗”不应是令尹(艹为)子冯,而应该是令尹子庚之孙。本文着重从墓葬本身的情况,对该批墓葬的时代、墓主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其相关问题王恩田山东临朐泉头村发现两座春秋墓葬,编号:墓甲,墓乙.出土了齐、上曾等国铜器[1]。其中的上曾太子鼎,已有的研究文章均认为“上曾”即山东境内的国笔者认为根据该鼎的形制,铭文书体、词语等多方面考虑,上曾太子鼎,仍应是住在鄂...  相似文献   

10.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随州擂鼓墩的东侧岗地上有一处重要的战国墓地。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是1978年发掘的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和1981年发掘的二号墓。以后,于1983在曾侯乙墓以南约60米处,在擂鼓墩砖瓦厂的取土范围内又发掘了三十座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墓。这几次发掘,为研究曾国晚期历史和曾楚的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曾侯乙墓和二号墓及其他曾国有铭铜器的发现,使人们深信,在随州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曾国。但这个曾国却不见  相似文献   

11.
余国江 《东南文化》2018,(6):64-64,65-68
双山汉墓即甘泉一号墓、二号墓,是扬州地区发现的两座东汉时期高等级墓葬。关于其墓主身份,学界有不同看法:一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广陵王刘荆家族中的某个成员,或认为是刘荆的王后;二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刘荆,或认为是东汉晚期的某一代广陵王。通过对两墓形制、器物的比对,可以确认这是两座东汉早期广陵王侯之墓;再结合文献记载和墓葬形制的细微区别来推测,一号墓、二号墓墓主分别应该是广陵侯刘元寿、广陵王刘荆与王后。  相似文献   

12.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所存留的部分资料、尤其是编钟铭文的内容十分重要,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资料表明,该墓墓主即器铭所见的曾侯與,其时代约在公元前480年左右的春秋末年,可与早年曾侯乙墓的出土材料互证。铭文记载曾侯與自称"余稷之玄孙"、"伯适上庸(用),左右文武,……。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不仅与早年季氏梁出土戈铭曾穆侯之子又称"周王孙"的资料相呼应,又与叶家山M111所见"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器铭相关联,说明叶家山墓地所代表的西周曾国与东周曾国一脉相承,为周王室支系所封,属姬姓小宗。器铭"伯适"、"南公",当曾国始封之君,表明曾国应是成王时期被封于南土,以镇抚淮夷,统领江夏,与文献所载周初分封齐、鲁、燕于东土、北土,藩屏王室的情形类似。钟铭有关曾侯复楚的记叙,与文献所载公元前506吴师入郢、楚昭王奔随的史实相印证,对解析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曾、随之谜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郾王职剑跋     
此剑著录于于思泊先生《商周金文录遗》,编号五九五。铭文曰:“郾王职乍(作)武业(?)(?)鐱(剑)。”凡八字。铭文字数,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和容庚《金文编》“器目”中均以为有十字。按谛审铭文拓本,末二字形与前八字风格迥异,字体纤细无力,且不能成字,当非原物本有,而显系后人作伪补刻。况前八字意已尽,可与同名之他剑铭类比。若如再有二字,纯属画蛇添足耳。铭中“武业”后一字,旧不识。一九八五年版《金文编》归于附录下一二六四页,  相似文献   

14.
《东南文化》1988年3、4合刊《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鎛钟”,其上有铭“舍王之孙楚之子即 到,和。邯<电部乏民。新部。即同一滴·甲骨文从此偏旁者变属常见,如叱‘减为@阁k调肾脏时引为 寻J>纤”。于门寻个拥于司”告别。Y哥字《L用优,加”神产开矿为治民 工””旱保gr741Lkl,W$;”H4%Y”t4,w子有一?勇 一对,旅一镇政”一许干脱。了《解寻似/再为。在方有”篡十1”内河岸应·轮”亏。坤为。来 有作~8”为一人。口卜行现国衷 ③尽,于家二”侨”#为地水,如“了学)在剽这王可口打,一辞4y)。。g4。% i’@4$。。J。t 4。@”宰…葡”事为同了,“芽“。乍*,仅科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探讨了战国秦陵的墓主、选址、共性及个性特征。认同并补证了学界关于芷阳一号陵园葬秦昭王与唐太后、芷阳四号陵园属宣太后、严家沟秦陵为“公陵”、周陵镇秦陵为“永陵”的意见;提出了司家庄秦陵的墓主为孝文王、“韩森冢”的墓主为叶阳后的观点。认为秦称王后在都城西郊开辟了咸阳原陵区,随着都城向渭南扩张,又出现了芷阳陵区。本文还归纳了战国秦陵在陵园形状、墓形、建筑、陪葬坑、祔葬墓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又根据其内部差异,将之分为“咸阳原类型”和“东陵类型”,认为前者充分借鉴了东方列国、尤其是魏国陵园制度,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后者在某些方面趋于守旧,则为本土保守派势力回归传统的选择;而夏太后陵、乃至后来秦始皇陵园的规划设计,是二者发展、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汉中地区略阳县析里(又名白崖)嘉陵江畔古栈道旁,有幅摩崖石刻,远近相传,习惯称它为“状元碑”,这就是震烁古今的《郙阁颂》(又称《郙阁铭》)。陕西省、府、县志称郙阁刻石记为“汉中郎将蔡邕作铭”,因而以讹传讹,产生一些不符合史实的传说。《郙阁铭》石刻、文章、事迹并无足堪崇颂之处,惟书法艺术独具丰标——结构严整,章法茂密,行毫畅健,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笔法中,的确是我国的艺术精品。但是,这一石刻的撰、写究系何人?一直存在着争论。《文物》总二四一期,载汉中地区文教局,略阳县文化馆《郙阁颂摩崖石刻》一文,提  相似文献   

17.
也谈杨姞壶铭文的释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杨姞壶,是杨国铜器的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自发表以来,围绕铭文“杨姞乍羞醴壶水宝用”中杨姞二字的解释已发表了多篇文章,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由此铭可证杨国属姞姓之国,杨姞是杨国之女,壶在晋国国君夫人墓中出土,有可能是杨国嫁女于晋时的媵器,墓主人可能就是杨姞。  相似文献   

18.
长清仙人台墓地五号墓应是春秋晚期齐国邿邑大夫邿公典之女姜首的墓葬。姜首由于"被出",死后葬在母家。长清仙人台之邿并非灭于鲁之邿,在判断仙人台墓地五号墓的下葬年代时,当排除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鲁灭邿国之事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汉书·诸侯王表》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这里所谓“立二等之爵”,就是设立了两个等级的诸侯,即所谓“大者王,小者侯也”。《后汉书·百官志》注说,“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汉代王国和侯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官吏制度。本文就汉代列侯的家吏制度,作一个初步的研究。同时,对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墓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