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血书《妙法莲华经》翟玉兰《妙法莲华经》又译作《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流行很广。在汉译佛典中就有3种译本,其中十六国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7卷,是3种译本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自译出之始,即在僧俗界产生广泛影响,以致在南北朝时研习此经...  相似文献   

3.
在对河南博物院藏唐代<妙法莲华经卷>的修复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在纸质品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经验,结合中国传统的古旧书画揭裱修复技术,对经卷进行了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修复工程,较为合理修复了这件珍贵纸质文物.  相似文献   

4.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黄绢刺绣的佛教《妙法莲华经》,卷轴式,展长2326厘米,宽53厘米,刺绣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说法图”、经文、经文后题跋和护法韦驮像四个部分。“释迦牟尼佛说法国”位于卷首,是这件绣品最精彩的部分,画面长83厘米,宽53厘米,惜轴杆已失,靠近轴杆的绣边略有残损。画面构图严谨,内容丰富,释迦牟  相似文献   

5.
赵洪雅  林世田 《文献》2024,(1):109-134+2
《妙法莲华经玄赞》是《妙法莲华经》注疏之一,敦煌遗书中存有汉文《妙法莲华经玄赞》写卷及相关钞、疏、义决、科判、讲经文等文献约70余号。通过对题跋、钤印、书法、修复、内容及版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敦煌遗书中有一批包括《妙法莲华经玄赞》在内的唯识宗草书写卷,书法风格极为相似,应与曾在长安西明寺参访研求的大德昙旷存在紧密联系。《妙法莲华经玄赞》曾对中国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的研习和传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原与西域佛教交流的有力见证。然而,随着唯识宗的衰落,敦煌地区的唯识宗传承和草书技艺均出现断层。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玄赞》文本在元代时仍被著录和使用,而南方地区可能在两宋之际即已佚失。  相似文献   

6.
<正>《妙法莲华经》卷1963年入藏河南博物院,经鉴定,为唐代经卷,且是敦煌莫高窟失散经卷,属敦煌遗书之一,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一部影响十分广泛的大乘佛教经典。该经经名的梵文译音为"萨达摩奔荼利迦素袒揽",意思是"像白莲花一样的正确说教",故经名被翻译为《妙法莲华经》,此经共7卷  相似文献   

7.
1986年,史树青、刘光启等先生在青岛讲学时发现胶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卷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随后,在即墨市博物馆找到其余六卷,凑成一部完整的七卷二十八品《妙法莲华经》。2008年,故宫博物院承担了对即墨市六卷《妙法莲华经》的修复,作者在深入了解其经卷历史背景的同时,对修复的难点及技术进行了分析。修复完成后,折痕严重、残损破旧的经卷恢复了平整、洁净的外观,使国宝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文物》1988,(8)
1986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史树青、刘光启先生和山东省文物鉴定小组台立业、关天相先生,受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到青岛举办的历史文物鉴定讲习班讲课,从胶县博物馆提供的教学实物中发现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一卷。后来到即墨、胶县博物馆鉴定馆藏文物时,发现两馆分藏此经共七卷,相合为完整的一部。为了进一步明确经卷真伪及价值,1987年3月,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主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次鉴赏会。与会专家认为,这部北宋庆历四年在四川西充县书写和绘制的七卷佛经,是极其名贵的一级文物。这部佛经,即墨县博物馆收藏六卷,即  相似文献   

9.
《文物》1979,(11)
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刻本《妙法莲华经》是我国古代佛经版本中稀有的珍品。它是小型的卷轴装,应为七卷,已毀第六卷。由于各品的字数不等,每卷用纸有五张、五张半或六张缀合的。纸呈黄色。每张高16.9—17.1、长51.5—55.5厘米不等,字框高13.2厘米。每纸一版,每版八十八行,每行二十四字,间有二十五字。每卷引首有横  相似文献   

10.
明陈洪绶《戏婴图》与《妙法莲华经》王育成中国古代宗教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世俗文化的很大影响,但反过来也深深作用於世俗社会。以佛教而言,在唐、宋、元、明的绘画艺术中,这种作用的痕迹就非常突出,只是有关研究者很少从宗教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罢了...  相似文献   

11.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lka)简称《法华经》,其内容广泛开演大乘教义,重点讨论诸法实相、如性、实际、法界无差别等命题,揭示佛陀出世奉怀。就中空无相的空性说与《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经》相通。主旨是会三乘方便而入一乘真实。该经之核心部份约形成於公元前1世纪,嗣後长期流传印度、中亚各地。至公元10世纪佛教在南亚消亡其於印度即趋绝迹,晚近又在尼泊尔发现了它的梵文原典。《法华》传  相似文献   

12.
王赫 《文物春秋》2012,(3):44-48
本文以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的复制工作为例,讨论分析了复制古书画作品常用的两种工艺数字喷绘与人工临摹的优劣特点,论述了这两种复制工艺相结合运用于《妙法莲花经》复制工作中的主要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三保太监郑和,曾七次率船队赴南洋各地,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他笃信佛教,法名福吉祥,生前施印了大量的佛经,并捐赠给各地寺庙。2002年9月,在维修始建于明嘉靖的报本塔时,于塔内发现了明高僧圆瀞为郑和抄录的《妙法莲华经》。该经卷纸质,总长约40米,7万余字,均用金粉写成。此经卷是平湖望族陆光祖在南京作官时所得,后带回平湖。经几代家传,最后在清康熙年间报本塔重建之时放入塔刹。  相似文献   

14.
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建项目。在连续6年的南京重洽会上未“嫁”出去之后。已取得重要进展。人们对金陵大报恩寺的历史研究方兴未艾。今献疑浙江平湖新近出土国家一级文物《妙法莲华经》原为金陵大报恩寺之物。若然。可为重建金陵大报恩寺再添东风。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7,(3)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国人毛里斯等将西夏文泥金写经《妙法莲华经》6卷掠往法国,伯希和参与其事。其中3卷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其他辗转藏于德国。据该经序言等考证,其由汉文译为西夏文的时间为西夏前期的惠宗时期,后又经校正。该写本为八百多年前西夏时期的古籍。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的第二、六、八卷,装帧考究,缮写精绝。该经版本为八卷本,与流行的七卷本不同。利用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本和汉文本,可考知八卷本的结构及两种版本所含各品的异同。追溯国内外专家对此文献介绍、研究的历史,伯希和与毛里斯都曾介绍、研究过此经,而清末的鹤龄可能是最早破译此经并取得较大成果的专家,也是近代国内外识读西夏文字的第一人。此后罗福成、邓隆都有新的建树。1932年出版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刊登了此经卷第一卷首经图和两面序言的照片,保存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17.
曲从方言 趣不乖本——谈《妙法莲华经》的灵活译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鸠摩罗什(Kumāarajiva,公元343年—413年),意译童寿,佛典四大译家中的第一位。他活动的时代,应属佛典汉译史的早期。但是他的若干译本却能经历一千五百年漫长时间的考验,始终为佛徒所喜受,成为他们诵习的标准经典和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不被他人乃至名家的重译所取代。他的译经实践,形成了佛典翻译史,以至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公认的高潮。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后秦政权对于佛教的大力提倡,前此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竺法护等人勤恳努力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他,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江西慈云寺塔所出、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刻本残卷为中国早期稀见刻经,根据塔藏文化生态、刻本字体、纸张三方面判断,此卷当为晚唐五代刻本。这一刻经的发现,填补了赣州地区唐五代时期刻本的空白,也将南方刻经的历史追溯到了晚唐时代,对中国古籍版刻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中国的观音信仰非常盛行,其中<法华经>的翻译与弘扬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法华经>在中国至少有九种汉译.最具代表性的是竺法护于西晋泰康七年(286)所译<正法华经>,此经中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因宣扬该菩萨对世间苦难的救度,使得此品受到注目与信奉,后来也有单行本的<光世音经>流通.  相似文献   

20.
元代任仁发画的《二马图卷》,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此画绢本设色,纵29.1厘米,横142.7厘米,画肥瘦二马(图一)右边一肥马,花斑橙白二色;左面一瘦马,棕色。接绢任仁发行书自题记:"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坂,虽有厌饮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枯草而立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