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建平的文章指出: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联盟,故而人类社会是通过民族而不是通过部落联盟最后形成为国家的:传统观点即“从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模式是不正确的。本文主要探究传统观点的来源,结论是:“部落联盟模式”并不是众多学者对摩尔根和恩格斯著作的误读;“部落联盟模式”仍来源于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只是忽视了希腊罗马从民族过渡到国家的特殊形式;易建平先生以“民族模式”取代“部落联盟模式”,同样忽视了经典作家关于易洛魁人和阿兹特克人只有部落联盟而未合并成民族的论断。摩尔根提出“在氏族制度下,民族尚未兴起”,这是针对具体考察对象得出的结论,并非“摩尔根在某个特定场合下为强调某种特定区别而出现的一个偶然疏忽”。  相似文献   

2.
部落民是日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长期以来,他们备受压迫和歧视.二战后,由于部落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日本政府着手解决“部落问题”,部落民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曾为日本社会中重要问题的“部落问题”也随之趋于缓和.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部落歧视问题至今尚未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3.
部落构成了中东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理解中东国家必不可少的视角。1953年,法国在摩洛哥发动政变,废黜了支持民族主义力量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格拉维部落在此期间经历了兴衰起落。此次政变集中反映了摩洛哥国内部落和民族主义力量对国家政权的竞逐,是观察中东地区部落和国家间复杂逻辑关系的典型个案。摩洛哥传统势力的代表格拉维部落与国家间关系表现出复杂形态:部落利用国家力量实现崛起,部落对抗民族主义力量发动政变企图控制国家,最后部落被国家抛弃而衰落。在部落和民族主义竞逐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法国殖民者成为二者沉浮的决定性因素和制衡力量。由于部落对国家认同的脆弱性,殖民主义政权得以通过玩弄部落认同对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4.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经说过,军事民主制时期是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国家形成的前夜。而作为与这一时期经常发生的掠夺性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氏族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组织逐渐蜕化出与民众相对立的“公共权力”,成为国家组织的雏形。“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相似文献   

6.
汉匈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汉匈和亲使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人员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双方的交往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汉匈之间的和亲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宗族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合一、国家与社会合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宗族关系与国家权力在基层行政运行中的辩证属性,是基层社会秩序变迁的重要因素,其功能发挥因时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梳理分析这一问题,是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的重要方面。秦汉是中国统一王朝建立和大发展时期,是历代统一王朝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模式的奠基时期,宗族力量与国家力量经历了分与合、合与分的历史过程,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秩序与统一国家建立.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成问题一直是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以摩尔根、恩格斯为代表的古典进化论学者提出的“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形成模式。后来,有人认为摩尔根、恩格斯所提出的国家形成模式并不完善,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又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新的人类学资料提出了“队群-部落-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很快波及全世界。在我国,有的学者在接受塞维斯新的国家形成理论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国与国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尤其后者之间,往往没有确切的分界线,其事实上的界限,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如某江河流域为某部落的住区,该部落除在住处附近渔猎外,还常常渔猎活动于某几个特定的地方。而相邻的部落则往往指以某山、某水、某森林或某个地面为界限,彼此尊重、礼让、和睦相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相似文献   

10.
部落联盟模式、酋邦模式与对外战争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近些年中国国家与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中,谢维扬教授的国家起源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两种模式。通过前者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特征具有民主的性质,如雅典和罗马。通过后者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则是专制性质的,如中国、阿兹特克、印加和祖鲁。这是由于,部落联盟制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无个人性质权力点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一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则指炎帝、黄帝、太 、少 、颛顼。另一说则指伏羲、炎帝、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为五帝。这些传说中所指的人物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三皇五帝”在当时社会中,极有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人物,不过他们或是指某一强大部落的统称,也可能是指某强大部落酋长式的代表人物。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活斗争中逐渐形成部族,称之为“三皇五帝”的代表人物,在率领本部族与大自然及部族之间的争斗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因而受到本部族人的尊崇,并把他们加以神话…  相似文献   

12.
欧洲流行病进入北美洲,对北美印第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行病不仅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更重要的是,它在心理上给印第安人以沉重打击,使他们陷入了一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它还改变了印第安人的部落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体系,疫病肆虐之后的部落村庄、幸存者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族、语言、文化的新的群体组织,新的社会组成、战争局势和部落上层人口的减损都冲击了部落的权力结构。不同的部落受流行病影响程度不同,死亡率不同,导致部落间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战争的胜负状况,改变了地区的局势,影响了各部落之间以及印第安人部落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邦国与王畿、国家疆域与结构、四土概念、治国与治边等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和疆域、四土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进程,虽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已具备了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但这时的“国”是指众多诸侯分封之地域城邑;早期国家呈现出以王畿为中心的多元盟邦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氏族部落联盟社会政治分散的状况,所谓“多元”就是指王畿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在强弱不等的态势下处于“并列”的状态;先秦国家主要是由王畿与四土两部分构成,王室对其分别实行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概念。  相似文献   

14.
由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曾先后与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及此后的北宋北南对峙长达二百余年。在这二百多年时间里,北南之间既有兵戈相见的战场撕杀,也有和平时期(包括战争间歇)的聘使往来。在北南交往过程中,北方辽朝的契丹皇帝们,从辽初开始,既受契丹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之影响,亦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分别与南方中原五代各朝及北宋的诸帝王进行了“结义”活动。所谓“结义”,一般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拜成“亲戚”关系。纵观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政权上层之间,不管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交往,一向都很频繁,但诸如辽代契丹皇帝与五代各朝及北朱诸帝王之间的“结义”活动,实不多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 ,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所达到的最高组织形式 ,平等的原始社会通过部落联盟过渡到以阶级为基础的国家社会 ;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是一回事。本文的研究表明 ,这种已经形成为传统或者说经典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中 ,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联盟 ,故而 ,人类社会是通过民族而不是通过部落联盟最后形成为国家的 ;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此外 ,国内外学术界广泛使用军事民主制或者部落联盟概念 ,来仅仅指称摩尔根和恩格斯的原始社会末期以及 (或者 )从这个时期向国家转变的过渡阶段 ,也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登     
《史学集刊》2001,(2):94-96
“羿射十日”史因新探 耿立言在《社会科学辑刊》2 0 0 1年第 1期《上古农耕开发与人为生态灾难——“羿射十日”史因新探》一文中说 ,“十日”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 ,该集团与以动物为图腾、环渤海湾的诸部落联姻 ,共同从事原始农耕生产。以“十日”为核心的农耕部落联盟与以羿为首的渔猎部落因各自经济方式的不同 ,出现了对自然界开发的不同理解 ,直至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 ,这是“羿射十日”的真正史因。这场战争留给后世的教训异常深刻 :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马卫东 )黑人来华问题考略 《社…  相似文献   

17.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周郢 《风景名胜》2016,(3):44-49
世界上最高的山,地球的第三极—喜马拉雅,形成于三千万年前,而泰山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亿年前的中生代.从地质角度来看,泰山古老许多. 泰山与国家政权关系之密,社会影响之大,是中国其他山岳难以比肩的 大多数人对于泰山的认识始于“五岳之首”的名号,而这个名号的由来正是泰山文化与中华历史紧密相连的最好印证.早在上古时期,泰山便是重要部落的聚居地,尧舜时期已将岱宗作为巡狩四方(四岳)的首巡之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民族学角度探讨室韦民族共同体类型问题。民族学是研究族体即氏族、部落、部族和近现代民族起源、发展和演化过程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族体和共同体类型的科学。这种历史上形成的族体,类型十分复杂。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氏族、部落、部族、近现代民族)可以通称为基本民族共同体,它有着完整的共同特征即: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以及表现统一民族自我意识的族称。但是在研究具体民族历史时往往会遇到有着共同族称并由许多部落组成的部落群,这属于“多民族共同体”类型。例如室韦、靺鞨等,它们有着共同名称,但却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部落群。这种部落群不是单一的氏族和部落,即不是属于基本民族共同体类型,而是历史上形成的由一个部落逐渐分化而成的具有亲缘关系的部落群体,也可能加入外部落长期杂居交往使用同一名称者。因为这  相似文献   

20.
闵正国 《南方文物》2001,(2):114-116
“公关”这个名词,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不少人颇觉陌生,深感如坠云里,难以捉摸。可是在国外,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无不把它奉为成功的秘诀。把公共关系学列为专门学问,是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的事情。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人惶恐不安的年代里是无法想象的,也是计划经济管理单一模式体制下不可思议的。毋庸置疑,我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离不开社会的交往,人际的交往,离不开“礼尚往来”。在上级与下级、本单位与外单位、人与人的交往中,情感的交流,友谊的培养,相互的理解、帮助与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