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突出体现在中华各民族交融发展,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2.
马晓明 《丝绸之路》2009,(24):39-40
在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格局。本文从历史资料和历史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回族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将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宣传、推广和转化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结合近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以及新发现的新特点等,人民画报社记者刘畅、乔振祺等于2022年6月7日访问了原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先生,围绕考古学、考古发现、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进行畅谈。兹将访问实录整理成文,以享同好。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欧洲诞生了多种社会主义思潮,英国的情感社会主义就是其中之一。从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需求和民族情感出发,情感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主张复兴伟大传统,重建信仰、道德和情感等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吸收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期间的一系列改革使传统儒学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核心的旧文化逐渐被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所替代。这种新文化体系的构成中,一些传统的学科或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而逐渐衰落,如儒学;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变革原有学科内容和体系,向现代学科转化,如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而从西方传入的一些新领域和新学科得以兴起和发展,如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体系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书微讯     
正《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内容简介本书以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中华文明这一独特的天下型定居文明的伟大诞生、艰难成长、自我锻造、与其他文明的冲撞融合以及一百多年来的维新与重生的5000年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华民族这一广土巨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的渊源,证明了中华文明可以浴火重生走向伟大复兴的不可阻挡的"中国逻辑"。从文明演化史的角度,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提供了全新的学术基础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能绕开对"李约瑟难题"的再次思考。"李约瑟难题"所带来的强劲动力将为新时期重新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争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2016年,国家制定"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1]。新媒体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而是带动产业融合、升级、创新的综合平台。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的道德传统美德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道德人格建设方面,我们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又要特别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的精髓,珍视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性是指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文明,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世界体系,与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现代价值体系。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开始接受现代性的洗礼,并情愿与不情愿、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现代的文明秩序"。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中国生产方式、技术工艺"现代转向"的重要标志,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发展"现代转向"的重大事件,那么,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2])。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重视和做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及其表现方式之一的地方志事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方志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与光荣使命。在强调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一直是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讨论中发展的,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予以对立。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认识和肯定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时,需要做哪些新的思考?能否可以通过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促使一场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出现,同时促使一个新绿色文明的建构,使中国成为世界率先迈向生态文明的国家?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从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归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人的新的"生活样式"开始的,因此,其复兴的形式主要是表现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上,而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复兴正是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0,(9)
正在西方现代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应。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一次全方位的回应。这一阶段的回应已经触及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潘公凯曾在《自觉与四大主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中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回应更自觉、更深入、更全面地触及现代性问题,展开了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全民性的启蒙运动。美术也作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参与进革命的"洪流"中,面对传统价值进行着反驳、捍卫、挖掘与重建,为民族的复兴自觉寻觅着这个古老文明体生命力的再起。而战争的爆发与民族自强的要求,使得美术中的"写实主义"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三大文明区(亚非文明区、欧洲文明区、美洲文明区)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除中国文明自始至终沿续了自己历史的发展外,其它古老文明或迟或早都曾中断自己历史的发展,像古巴比伦这样的文明甚至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封中。在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国历史学。这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文明都无与伦比的。访问世界上哪一个文明、哪一个民族留下了自己的历史进程中的真实且翔实的记录?只有我们中华…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之梦必以生态文明为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培育生态文明之土.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种族同源、生态文化同型相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儒家思想一样,极具智慧、极其宏富,当可共为人类实现永续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竞妍 《神州》2012,(33):173-173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本文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质的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与西方"舶来品"年鉴文化,经过"强强联合、互利双赢",被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为地方志工作、地方志资源。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编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年鉴,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与典型,建设美丽中国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最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中国现代方志学的一个新创意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学科建设中方志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相似文献   

18.
《大众考古》2020,(3):2-3
《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考古》2023,(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众考古》2022,(3):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