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袁咏琪  仝菲 《旅游纵览》2022,(21):143-145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崭露头角,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乡村旅游的全域化,乡村需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通过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会展示,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本文以吉林省长白山草编文化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一乡一品”发展模式,以乡村、学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遗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既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也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内涵。河北省承德市是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又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影响着承德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调查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承德非遗与旅游产业在空间、功能、产品、市场等方面深度融合,以期为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唐琦 《旅游纵览》2023,(11):154-15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文旅产业正从失调过渡到协调阶段。因此,本文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梳理非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以呼伦贝尔为例,分析其非遗文化与本市旅游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为呼伦贝尔市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许沁乔 《旅游纵览》2022,(7):127-129,133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非遗文化旅游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以资源活化为切入点是促进非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江苏省无锡市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介绍无锡非遗旅游资源概况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强化游客非遗旅游的体验、创新宣传方式等手段,实现无锡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李海波 《旅游纵览》2023,(10):166-168
近年来,我国各地市都在大力推动非遗资源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有力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和民众的就业机会,还能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焦作市位于河南省,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且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通过分析焦作市各类非遗资源的现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为焦作市文旅产业发展和非遗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深入了解广东省河源市现有非遗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体育资源,进而以文旅体融合为研究视角,探索文旅体融合背景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路径。文旅体融合不仅有利于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也有利于区域产业联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认为河源市非遗产业化路径要以非遗文化为总抓手,并依托地方资源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进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深入了解广东省河源市现有非遗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体育资源,进而以文旅体融合为研究视角,探索文旅体融合背景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路径。文旅体融合不仅有利于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也有利于区域产业联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认为河源市非遗产业化路径要以非遗文化为总抓手,并依托地方资源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进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柳弯 《旅游纵览》2023,(13):129-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要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更要借助旅游开发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拓宽道路。因此,要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才能确定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江苏省如皋市作为中国拥有丰富非遗项目城市的个案,有其独特性,但也具有大部分城市的共性,面临着文化挖掘、商品化、传播营销、观光体验等问题。本文以如皋为例,展开讨论旅游资源开发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探寻更为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解决其中问题不仅具有个案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旅游纵览》2023,(4):109-112
康养旅游开发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良好契机。山西省大同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既有交通区位优势,又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空气环境质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神泉堡康养作为大同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康养文化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健康养生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带动大同康养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游客满意度研究入手,围绕神泉堡康养旅游资源、市场环境和旅游产品,分析影响神泉堡游客满意度的因素,针对神泉堡康养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大同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欢 《旅游纵览》2023,(4):111-114
我国在推进文旅融合、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时,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研究深度不足、缺乏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传统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笔者提出基于保护性原则,优化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策略,即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角度优化运营模式,从系统性和精细化角度创新传播路径,完善基础设施,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保护,采用循序渐进的活态开发方式,政府层面引导守正传承,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由此,希望能更好地守护传统文化脉络,秉承科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理念,使非遗文化在传承历史文明的过程中为游客提供更具价值的重要旅游载体,让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紧密融合,互惠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晓玲 《旅游纵览》2023,(7):109-112
康养旅游开发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良好契机。山西省大同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既有交通区位优势,又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空气环境质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神泉堡康养作为大同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康养文化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健康养生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带动大同康养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游客满意度研究入手,围绕神泉堡康养旅游资源、市场环境和旅游产品,分析影响神泉堡游客满意度的因素,针对神泉堡康养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大同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湛江、茂名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思考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结果表明:①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但并非随机集聚分布;②湛江、茂名地区的非遗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式,形成1个极核区,4个高密度核心区,4个次核心区;③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经过内外动力的作用,可形成"双循环"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文旅发展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非遗文化在助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本文以湘西非遗文化助力旅游民宿发展为研究内容,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湘西非遗文化资源概况和运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依据分析结果,为湘西非遗文化助力旅游民宿发展提出了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熊红  邱萍 《旅游纵览》2023,(9):179-181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宿开始探索多种“民宿+”的融合发展模式,其中“非遗+民宿”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民宿的概念和关系,结合非遗民宿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非遗民宿建设路径提出确定非遗文化主题、提炼文化主题符号、开发文化主题产品、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文化主题氛围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更好地传承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取两类非遗项目作为田野调查的样本。通过调查研究,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提出建立传承人支持与发展机制,夯实文旅融合基础;明确非遗传承人主体地位,拓宽传承人界限;立足边疆区域,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产业联动激发非遗活力的传承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康养旅游作为新时代旅游项目推动构建了"健康生活+品质养老"的新型模式,同时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养老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在乡村产业融合视角下,合理开发康养旅游项目显然能有效帮助当地挖掘乡土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本文将着眼于目前国内康养旅游发展情况、基本模式以及乡村开发项目的现状问...  相似文献   

18.
在提倡全域旅游的今天,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把"诗和远方"结合在了一起,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形成全新的资本运营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我国的非遗资源浩若烟海,是我们文化和灵魂的"根"之所在,非遗资源与文创开发的深度结合,不仅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抓手,也是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同时,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和创新应用,既有利于文旅融合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旅游文创产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有利于增加扬州文创产品的地域特色,同时为扬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非遗文化的输出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乡村旅游也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不断更新,以抖音、快手、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所构成的新媒体矩阵逐渐参与到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新媒体矩阵打破了非遗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拓展了乡村旅游文化的输出渠道,但发展过程中存在非遗传承人缺乏新媒体输出意识等问题。本文结合周村古商城与商河县鼓子秧歌文化等,提出培养新媒体思维、借鉴优秀典例、紧扣国家政策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