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鹰 《中国西藏》2004,(4):61-64
说到收藏擦擦,对我来说纯属一种偶然,就像我从来没注意过自己是什么时候对摄影痴迷一样,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发展的。如果真要追其根源,无非也是出于对西藏文化的热恋吧!起初我并没有收藏的意识,更没有想作什么擦擦收藏家,只是把它作为画画和摄影之余的一项爱好。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品的不断增多,我开始对擦擦越来越着迷,而且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擦擦发烧友,甚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郭晓芸)7月的高原.阳光灿烂,流金溢彩,充满着希望与收获。对于走过了20年风雨历程的青海土族研究会和《中国土族》杂志社而言,这更是一个收获与喜悦的季节。7月5日上午,喜庆的迎宾曲回荡在青海宾馆昆仑厅内,  相似文献   

3.
好久没有为读到一本好书而兴奋和激动了。最近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阴法唐回忆录《从泰山到珠峰》就是这样一部佳作。阴法唐是西藏自治区原党委第一书记,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0年进藏,1980年第二次进藏,先后在西藏工作达27年之久,为西藏的解放、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是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令人尊敬的“老西藏”。  相似文献   

4.
索穷 《中国西藏》2020,(1):34-35
我喜欢写稿,喜欢写作。我觉得在我35年的写作生涯中,庆幸遇到了西藏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编辑大家,他们是《西藏日报》的李佳俊,《拉萨河》的洋滔,《西藏文化报》的张治中,《西藏文学》的央珍、田文,《西藏旅游》草创时期的贺中,《西藏人文地理》的诺杰·洛桑嘉措,西藏人民出版社的李海平、格桑才让,中国藏学出版社的马丽华、冯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徐颖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5.
“我的人生故事,很长一段发生在遥远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廖东凡回忆说:“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整整二十四个春秋。”二十四年的工作成果,是卷帙浩繁的系列著作:《西藏民间文化丛书》。以一个作者单独创作一套由十部、210万字构成的丛书,这在西藏民俗写作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中,收录了毛泽东同志1951年9月5日给张元济的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的记忆里,最为难忘的是高高悬挂在安徽芜湖老宅中曾祖父维藩公星目长髯的"关公像",还有青弋江畔一望无际的田野,春季灿烂金黄的油菜花,岸边绿影婆娑的垂柳。作为芜湖的大宅门子弟,他一生历经战乱,颠沛流离,阅尽沧桑。20多年前,章先生与友人相约同撰回忆录。时至今日,90高龄的老先生为您带来凡人琐事——我的回忆,再现20世纪之历史剧变。  相似文献   

8.
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和学者,长期以来关注土族和土族文化,见到你们,感激和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尤其是在《中国土族》创刊后的这20年间,你们支持和培育了这块园地,参与打造了这一方平台,而这个园地和这方平台正由于大家的耕耘而绚丽多彩。你们将宝贵的、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文稿惠赐给这份杂志,不仅仅表达了对土族文化的热情,更是将研究土族文化看作整个青海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履行着一份历史的担当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图书首发式。之所以说具有特殊意义,是因为我们在以这样一种形式向一个民族的文化致敬。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无论是对青海多民族文化,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甚至放眼到人类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可被忽视、不能被替代的,都是值得致敬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土族丛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土族》杂志的作者和读者,怀着对土族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之情.纷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丛书的出版发行给予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丛书的出版发行对土族人民具有划时代意义,也对促进我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修良  郝铁川 《世纪》2020,(3):34-38
躲过顾顺章叛变引发的大搜查我被王明领导的中央停止工作以后,十分苦闷,要求工作,连续上书中央,没有结果,最后一次请陈郁同志亲自把信交给王明,申辩我被停止工作是没有理由的,党员应在党的组织中做一定的工作,为什么剥夺我的革命工作权利?王明回答是:你必须彻底检讨,承认反四中全会决议的错误,才能分配工作。我当然不能按照他的命令行事,我不能在原则面前屈膝。陈郁同志非常同情我,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常来看我,并把我住的地方作为党的秘密文件存放之地。  相似文献   

12.
儿时映象这里要讲述的是一个特殊时代里特定家族的特别故事,当然先从父亲讲起。父亲,对我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印象却是模糊的。能记得起来的最早一个映象,或者说是在我脑际中能闪现的印象,他是骑着高头大马向我飞驰而来的一位将军。  相似文献   

13.
晓英 《中国西藏》2020,(1):88-90
深秋的西藏林芝,满山的树叶青黄相间,雨总是顷刻间说来就来,密密地斜织着,转瞬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层低低地挂在山腰,整天整天地不肯离去,当太阳缓缓露出脸庞,一道绚烂的彩虹如期而至,静静地搭在山与山之间,藏历8月11日就在这样的美妙季节到来了。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文地理》2009,(6):124-145
刘丽嘉——上世纪下半叶西藏摄影最为重要的作者之一——淡出摄影界已有10年。我在研究1926-1976年这段时期的西藏现代摄影史时,翻看了他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的大量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朱永嘉 《世纪》2020,(2):15-17
尼克松访华过去48年了。一些关心当代历史的朋友有时还会问起,我当年如何参加接待工作,并如何受命将《柳文指要》赠与尼克松总统的翻译弗里曼(现译名为"傅立民")的。有的朋友见闻广,又读到中美会谈中方翻译章含之女士的回忆录及媒体访谈录,特告知说章女士也谈及此事,描述细节时对我还略有微词。我想,有机会做个说明就好了。  相似文献   

16.
林丽韫,1933年出生于台湾清水,1952年年仅19岁时由日本毅然返回大陆,投身新中国建设。先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亚洲二局局长、全国妇联第41届副主席、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创会会长、全国侨联常委等重要职务;曾任中国共产党第10-16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4-8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林丽韫的人生历程中,曾近距离接触过众多中外国家领导人,亲历了两岸关系和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众多重大事件。她曾担任周恩来总理的日语翻译达22年,见证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全过程;她曾负责全国台联的创建工作并连任三届会长,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被海内外台胞亲切地称为“林大姐”和“大家长”。下面,就让我们透过林丽韫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去感受她的故乡情与祖国梦……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读者朋友,为了感谢您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给您献上更加可口的文史盛宴,文史博览杂志社特举办"文史博览·2008优秀栏目和我最喜爱的文章"年度评选活动,评选范围限  相似文献   

18.
30年前没人做这件事人物周刊:您的朋友认为您"不仅是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入国际舞台的第一人,更是最后一个人",您是否认为您是这一领域的行业推手?乌利·希克:不是我刻意寻找或承当这个角色,而是30年前没人做这件事。中  相似文献   

19.
余群 《文史月刊》2009,(1):64-65
我是新四军的一位老兵,在如今和平美好的日子里,还是会时时想起抗日战争年代和美国一位飞行员友好相处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20.
余群 《湖南文史》2008,(3):46-47
我叫余群,现是湖北省老河口市离休干部。1928年4月4日,我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1941年8月参加了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的部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