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研 《沧桑》2009,(6):52-53
山西运城地区的民间艺术河东锣鼓一直被人们喜闻乐见。文章对于河东锣鼓的发展现状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分别从河东锣鼓的品种、现状、发展原因探索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旨在发掘河东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赵越  逯灏 《沧桑》2013,(3):163-165
中华的鼓乐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山西不仅是鼓乐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也是我国鼓乐技艺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国之魂宝""、晋鼓之秀"的绛州锣鼓,同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条件来对绛州锣鼓文化的形成进行探源分析。  相似文献   

3.
潮州音乐大致可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六种,潮州大锣鼓是锣鼓乐中的一种。它的传统乐曲脱胎于海陆丰的正字戏和西秦戏,经数代鼓师的不断创新,从乐谱资料到司鼓演奏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它雄健欢快、气势磅礴、音律协调、跌宕有致,与陕北大鼓、舟山锣鼓并列为中国三大锣鼓。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合奏形式——锣鼓敲击乐与管弦乐结合演奏,成为所谓的东方交响乐。潮州大锣鼓蕴含着鲜明的潮汕地方民间色彩,善于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具有深厚的群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濒临消亡的一项民俗歌谣,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它的保护工作止步不前,而其发展也遇到瓶颈。对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挽救我们的民族文化,保存下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10,(9):28-29
锣鼓柜是珠海和珠江三角洲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是珠三角民间节庆时艺术巡游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罗学蓬 《百年潮》2008,(5):55-58
1982年10月,钟惦柴在离开故乡47年后第一次回四川江津,我作为家乡派出的工作人员之一,陪了他整整8天。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座谈会宴会,以及故交旧友之间亲切的交谈,我均在场聆听;寻访旧居以及钟老曾教书糊口的刁家厅小学,以及游黑石山、陈独秀墓,我也随伺在侧。从与他的交谈及接触中,我了解了曾使他陷入多年困境的《电影的锣鼓》一文所引发的那场风波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杨梅 《东方收藏》2023,(8):95-97
铜钹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金类,在我国各民族的歌舞文艺、地方戏曲、锣鼓乐及宗教活动中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灌南县博物馆馆藏一副铜钹历史作用的考证,推断出该县拥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店锣鼓的起源或比现有资料记载更为久远。  相似文献   

8.
锣鼓包古文化遗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劳一村冯泉湾,现在是一处高出周围5—7米的台地。北面便是汤逊湖,东面是京广铁路,往西为107国道,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遗址内除房舍外,多为庄稼地(图一)。 锣鼓包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为了配合京珠国道工程建设,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博物馆10月至11月间对锣鼓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布5×5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图二)。一、地层堆积锣鼓包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不是很厚,一般在0.8—1.6米左右,最厚处可达1.8米。我们以T4330探方南壁为例说明(图三)。T4330可分三层:第一层:农耕…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八月的三川惠风和畅,新麦飘香;八月的三川锣鼓震天,“大好”声声。8月25日至27日,由青海土族研究会主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承办的青海省第七届土族安召纳顿节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官亭镇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省政协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以及来自西宁、互助、大通、同仁等地的土族代表和当地土族群众约2万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10.
影像不灭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搞文化的急了。为了不让故乡变他乡,为了不让我们在自己的家里流浪,为了证明我们是谁,他们办讲座,搞专栏,展开了丰富多彩的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1.
少年狮子王     
“‘五洋捉鳖醒狮’表演开始!”欢快的锣鼓声响起来了,8岁的焦展飞把一面大鼓敲得震天响,两根鼓槌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变出各种优美姿式。10岁的锣手谭展鹏一手握定铜锣,一手击槌。8个钹手各具神态,5岁的小黄煦弓着马步,双手挥钹,和着锣鼓击打,脸上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唯一的小妹妹,7岁的谭诗苑毫不示弱,那钹也打得声声和呜。在锣鼓钹声中,小狮子跃上由30多根2米多高的铁桩造就的“崇山峻岭”、“万丈深渊”。小狮子要“攀山越岭”,“探险飞崖”,通过观望、出洞、下山、探腿、过桥、戏水、望月、飞越、转体、惊青、吃青、吐青、酸青等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狮子出山捕猎的艰辛以及得胜后的喜悦。16岁的“狮尾”谭立权和12岁的“狮头”黄礼天,把一头雄狮的跳跃、攀高、下探的形神表演得维妙维肖。  相似文献   

12.
“威风锣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风锣鼓”俗称“威风”,是广泛流布于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它以鼓奏为核心,辅之于锣、钹、铙等乐器演奏,音域宽宏,节奏强烈,声撼天地,加之演奏者粗犷豪放之仪态,观之每每给人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之感受,故历来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鼓”.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5,(4)
山西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晋南地区,更是我国的戏曲发源地之一,享有“中国戏曲摇蓝”之盛誉。据调查,山西大、小剧种共有52种之多,约占全国戏曲剧种的近1/5,居全国首位。在这些剧种中,历史最古老的当属流布于临猗等地两“锣鼓杂戏”。 关于锣鼓杂戏之源起,戏曲学术界有数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罗学蓬 《炎黄春秋》2001,(12):32-35
1982年10月,钟惦棐在离开故乡47年后第一次回到江津,我作为地方派出的工作人员之一,自始至终陪伴了他。  相似文献   

15.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3):57-61
是流行于陕西合阳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演出形式为“舞蹈调动”,“曼延跳唱”,伴以“社火”的锣鼓、铙钹、唢呐,百姓习惯性地称其为“跳调”、“调调”、“杂戏”、“踏戏”。按其拳术吟诵与武乐伴奏,当属锣鼓(铙钹)杂剧之列。  相似文献   

16.
晋南婚俗     
《文物世界》1999,(3):77-77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以在我国古老的封建社会,结婚礼仪也被视为“大礼”而受到特别的重视。结婚又是传宗接代的重要方式.因而.婚礼就显得更为重要。俗话说:“热闹不过打锣鼓,高兴不过娶媳妇。”故而.“拜天地”便成了婚嫁习俗中的顶峰。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今鄂西、湘西、川东以及黔东崇山峻岭、幽谷山寨中的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远古代文化的民族。这种古老神奇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传承和表现方式鲜活在其民族居处的区域之中。色彩绚烂、织工精美的西兰卡普,婚丧嫁娶的锣鼓,盛大喜庆之日  相似文献   

18.
史耀增  张敬梓  沈宇 《旅游》2008,(5):70-75
人常说:“不吃踅面,不看线(戏),不算到过合阳县”。合阳是陕西渭北高原、黄河岸边神奇而古老的县城。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线腔木偶戏、跳戏、上锣鼓、面花等民间艺术,无不闪耀着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9.
大约20年前。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拉京胡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什所吸引。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历史长河似乎没有带走千古帝王的业绩。它们留在了古城子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旅游纵览》2012,(12):112-113
<正>锣鼓震天响,秧歌寄真情。今年年初,十里八乡的数百名秦皇岛开发区村民自发组织起来,高举着"开发区政策就是好,农民得实惠"加入开发区生活真甜蜜"的条幅,聚集在开发区服务中心广场向开发区工委、管委领导拜年,感谢开发区的好政策给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