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在审视这些兔纹玉器时,有必要把它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并与其它类型的工艺品相关联,从而能比较完整地去认识这类玉器。  相似文献   

2.
<正>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中国的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和历代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成为一种超自然力的物品,成为温厚、谦和、正直、珍贵、美丽等精神和崇高境界的象征。本文遴选几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灵璧县窖藏的一批玉器,以便于方家了解与研究。1.青玉刻花花卉纹执壶高15.5厘米,口径6.75厘米,底径  相似文献   

3.
以虎为母题的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一定的数量,本文对这类玉器做了梳理,将其分为虎面形或虎面纹玉器、片雕玉虎、圆雕玉虎和虎纹玉器等四类,分别就其造型工艺、纹饰特点、时代风格和文化含义做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吴萍 《丝绸之路》2012,(4):20-22
蟠螭纹自战国时代出现,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中延续了20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蟠螭纹在玉器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构图和纹饰变化,反映出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研究和探讨古代玉器蟠螭纹的演变,在今天仍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红山文化鸟兽纹玉研究尤仁德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文化中心的红山文化,其玉文化十分发达。在动物型玉器里,鸟纹、兽纹玉器占很大比重,特别是鸟纹玉,这最能反映红山的东北夷文化圈的文化特色。下面研讨的3件玉,是红山文化鸟兽纹玉器中典型的一类。它们相同的造型...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玉器出现螭纹,经过历代发展演变,玉器螭坟活泼瑰丽、变化多姿、精犷奔放。  相似文献   

7.
汉玉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体并逐浙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发展出新的写实风格,对后世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雪  张语师 《收藏家》2020,(3):69-72
10.清乾隆青花折枝纹棒槌瓶(图10)高30.5、口径4.6、底8.1厘米。圆口,长直颈,坡肩,长直腹,下收,平底,圈足,底无釉,本品造型俊俏挺拔,直口丰身,旧称"蒲槌瓶",或因形近而得名。全身花饰繁密,层次丰富,口沿绘卷草纹,其下绘以3组折枝牡丹纹;肩部分绘卷草纹寓覆莲纹装饰;折肩以下高凸,绘有缠枝花卉纹与腹部下缘的缠枝花卉纹相应,腹部突起10组开光,内绘各式折枝花卉纹,绘画笔触娴熟。圈足处亦绘卷草纹,与口沿、肩部的卷草纹上下呼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建国三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主要有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北平山中山国墓等.这些墓葬均出土了大批极其优美的玉器.从各地春秋时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可以了解,春秋早期玉器与西周晚期玉器很难区别,至中、晚期才有了明显变化.如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所出的一对玉虎璜,仍有两周遗韵,但变一面坡斜阴线为隐起面处理,细部施以较细的变形涡纹,显得柔润丰满.比较典型的春秋玉器,应是玉牌,其下部中心处琢以隐起兽面纹,两侧与上面饰以隐起的细密蟠虬纹,与同出的铜鬲上的蟠螭纹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知玉器的春秋风格的出现,也是时代使然,并非孤立现象.但是春秋玉器  相似文献   

10.
闫玉光  吕慧琴 《文物春秋》2012,(3):69-70,1,81
本文介绍了11件张家口市博物馆近年收藏的明清玉器,有明代巧作人物纹玉坠、明代龙首浮雕螭纹玉带钩、清代龙首委角素面白玉带扣、清代透雕双龙寿字纹玉佩饰等。  相似文献   

11.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吴汝祚中国玉器的产生,在时代上以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赤峰市兴隆洼两遗址发现的玉器为最早,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了。查海发现的玉器已作鉴定,全是真玉(软玉)①,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能识别玉石的不同。器形有匕、管、斧等,...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2)
正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器物的纹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考察方面,它不仅是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器物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对于纹饰的认识,不可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战汉时期玉器纹饰丰富,纹饰命名不统一、同名不同纹、同纹不同名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在多数早期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中都没有足够清晰的图片,容易造成对器物本身信息的误读。下面,  相似文献   

13.
1986年4月,在距苏州城西20公里,海拔22.5米的严山东麓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吴国王室窖藏玉器.这批玉器是在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略呈长方形的土坑中发现的.坑底距山坡表土深0.5米.由于当地爆破采石,玉器出土处已破坏.其存放位置和器物组合情况已不明.除玉石器外,没有其他遗物出土.出土器共402件,其中软玉器204件.余为各色玛瑙、绿松、水晶和玻璃器.器物种类主要有:壁、环、璜、琮、镯、觿、珑、珌、玦、珠及各类玉佩饰.主要纹饰有:卷云纹、绳纹、绹纹、弦纹、羽状纹以及形态不同的蟠虺纹、兽面纹、虁纹、鸟纹等.纹饰的琢制采用减地浅浮雕与阴刻一面坡线的手法,纹饰特点与安徽寿县蔡候墓、浙江绍光306号墓所出的玉器基本相似,具有春秋时期的琢玉风格.  相似文献   

14.
徐琳 《收藏家》2014,(8):28-34
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和欣赏,主要在于料、工、形、纹四个方面。料只要多看就行,况且许多玉料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辨别。造型、纹饰的鉴定通过对考古出土玉器及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玉器多加观摩也可逐渐掌握,实在没有机会,通过书籍也可解决。  相似文献   

15.
蒋卫东 《收藏家》2013,(9):22-28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器类,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器,在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中也颇为多见。这类玉器,虽然光素无纹,却用料甚大,掏大而长的中孔也甚费工费时,说明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一类玉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薛家岗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微痕观察,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仪器的物相测试,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127件薛家岗玉器的表面加工微痕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薛家岗玉器大多光素无纹;玉料主要以闪石玉为主,结构普遍较粗;开料以线切割技术为主,片切割技术为辅;钻孔主要为两面对钻,工具有实心钻和空心管钻,孔壁常留有螺旋钻痕和对钻台痕;玉器整体经过打磨抛光工序;出现了破裂玉器的接合修复技术;薛家岗文化晚期出现了镂空技法、减地浅浮雕技法以及阴线刻技法,体现了玉器制作工艺的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06,(11)
厦门国拍定于11月19日举行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共推183件拍品,重点拍品包括清御制官窑瓷器、明崇祯石叟紫铜错金错银观音立像。玉器部分有:清乾隆御制白玉浮雕花卉双环耳香炉,高19.5厘米。炉分器、盖两部分,盖为宝珠钮顶,炉两侧饰如意耳衔环,盖侧与炉身均饰花卉纹,底承花式足。传统香炉的款式很多,质料也有铜、铁、锡、玉、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不相同,其中又以玉质的香炉最为名贵。香炉本来只供焚香用,后来成为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香炉,价值不菲,已失去焚香…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5月北京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套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为总主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百科全书》,其中《玉器卷》第81页、第四章"观赏、陈设玉器"的"玉组饰"一节介绍了一套9件一组的玉组饰。原书注释:玉组饰汉单体长8.12厘米青白玉,微褐沁。由虎、人、龙、凤鸟、璜、文字等组成,其用意不详。设计、造型十分独特,工艺以凸起纹、阳线纹雕饰,技术纯熟,线条  相似文献   

19.
黄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8):82-105+127
在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库房的清宫旧藏玉器中,有一批15-18世纪时期中亚、南亚、西亚至东欧地区制作的玉器,它们大多用料上乘、风格独特,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即乾隆、嘉庆年间,经由新疆地区传入清代宫廷。除了中亚玉器多光素外,其他地区玉器多雕琢花叶纹,当代艺术史界通称为"伊斯兰玉器"。经初步整理和筛查,梳理出两岸故宫藏乾隆、嘉庆款伊斯兰风格玉器31件。本文拟从玉料、器物造型、纹饰及工艺特征、御题诗、款识等角度,对其是否为伊斯兰玉器加以辨识。  相似文献   

20.
29岁的黄睿头顶亚麻色长发,脑后是今年才剪的短发,下巴挂着小拇指长的胡须,喉部、左右手臂分别刺着饕餮青铜器纹、越国玉器纹、城市图案、阴阳文“Neverever”的文身。走进湖北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湖美)壁画系学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