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州这几天变天了,要下雨的样子。这让我又想起了"外公",去年他去世的时候是一个暴雨天。说是"外公",其实是我亲外公的弟弟,我们也叫他"外公"。他是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回来后在老家生活了19年,他回来时我小学一年级,他去世时我已经大学毕业4年。这19年里,他对在台湾的生活一直讳莫如深,从不提那边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只知道,他在台湾还是当兵,后来一直住在花莲县。花莲,很好听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听到这个地名我都有种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付阳 《炎黄春秋》2005,(1):73-75
一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5年6月15日,在各州代表参与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由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提名获全票通过。第二天,大会正式向他本人宣布了这一历史性的任命。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4岁的他诚恳地说:“虽然我深知此项任命给了我崇高的荣誉,但我仍深感不安,因为我的能力和军事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一要职。鉴于会议的要求,我将承担这一重任,并愿竭尽所能为这一神圣的事业效劳。”但他拒绝了大陆会议批准给他个人每月500美元的薪饷,他表示“对金钱的考虑是不能促使我牺牲家庭的舒适与幸福来接受这一艰巨的任务的”…  相似文献   

3.
2002年,妈妈去世了,骨灰埋在了她工作过的单位的院子里。"这主意不错!"爸爸打算照办,"把我的骨灰,一半埋在生物化学所,一半埋在生物物理所。"——他在这两个所都工作了相当长时间。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了,多数是我讲给他听。吃河豚鱼,这是我想出的最好的自杀方法——吃死,对我来说是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4.
何方 《炎黄春秋》2014,(2):74-77
著名的老共产党人李一氓同志的家人,携来一部由黄苗子题签的《李一氓书法选》,要我为之作序。这就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因为第一,我虽然和一氓同志有过四十年的亲密交往,积累下了深厚友谊,使他成为我今生最要好的一位忘年交,但我一直把他当作恩师,而且由于他的渊博深邃,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我连做他门生的资格都没有。既然如此,作为学生,为老师作品写序,就有些僭越了,这只能使我感到惶恐。第二,一氓同志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书法家,我在这方面却一窍不通,实在是没有资格妄置一词。虽然如  相似文献   

5.
<正>我跟胡耀邦同志没有私人过从,甚至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什么时候想起他,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之感。让一个只远远地看见他的人,对他感到亲切,在他逝世后二十六七年,越发感到他仿佛仍在身边一样亲切——这对于一个世俗所谓"大人物",我以为并不容易。那么这种亲切之感从何而来?从1949年往后数,我只在1955年到1957年这两三年跟他有过某种交集,但也是间接的,不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是忘不  相似文献   

6.
鲁彦周是我的道兄,也是乡兄,是相识了三四十年的老友。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2005年。12月20日,我去安徽省立医院看望他。他住了几个月的院,但那天精神和情绪还好。他坐在病榻上,向我一一询问京中几位老友的近况。他忽然兴奋地叫夫人张嘉取出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的他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说,真巧,书昨天刚运到。他在书的上卷扉页上写道:“送给泰昌老友,这是我送出的本书第一部,请阅正。鲁彦周2005.12.20于合肥省立医院。”  相似文献   

7.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展开了对粟裕的批判,这是对他最大的一次伤害。当时我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会议的通知、文件、简报等都是我呈给他的。突如其来的批判斗争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任务是总结解放后八年来的军事工作,结果却与毛主席的指示背道而驰,批起刘伯承、肖克的“教条主义”,粟裕的“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来了。事前,粟裕一点不知道。接到开会通知后,我向他报告5月24日上午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粟裕问我什么内容?我说,通知里没有说。按照惯例,往常开会都要说内容的。这是一次有元帅们参加的50多人的小型会,在粟裕…  相似文献   

8.
我与刘正威     
"刘正威同志走了!"这是他原来的秘书、现任省旅游局副局长的杨俊上北京参与协办丧事后告诉我的。几天后,人民日报正式刊登了正威去世的消息。这使我产生了许多联想:正威,比我小一岁,相处共事的6年,往事悠悠,宛如昨日。我与正威初见是1987年的8月,我刚被中央批准为副书记不久。他从河南调来,也是任副书记,但排名在省长之后。在省委这边,除书  相似文献   

9.
兄弟情,仅3字相连,却包含了很多。2012年12月6日深夜3点20分,是我60多年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在北京309医院的胸外科病房里,我最爱的同胞兄弟德顺走过了他55年的生命历程,永远离开了我们。站在冰冷的走廊里,我呆若木鸡,浑身僵冷,两眼发直——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他走之前的两三个小时,陪床的小邢还在给他做按摩;他还不顾病痛,和我说着话。他是抱着一丝希望从结核病房  相似文献   

10.
我学了两年车,至今没有拿到驾照。在这两年中,北京的考试制度大改了一次,我赶在改革前最后一天把桩给考了,中途熄了一次火,撞了一次杆,要是现在,我就只能拼死一搏向考官抛个媚眼。考桩那天我的教练压根没来参观,他认为我无论如何是过不了。最后向他通报喜讯时他也不是太高兴,大概觉得跟他的教学质量毫无关系,缺乏成就感。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陶鬲谱系研究》这一部文集,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7月编辑成书、出版发行了。回想这部文集的编辑过程,不免有些思绪难平。记得那是2004年的时候,张忠培先生同我说起他预期实现的两个学术目标:一是要完成"鬲谱";二是要完成"从村落到王国"。作为他的助手,我当即表示,在我担任他的助手期间,协助他完成第一个目标。因为我知道,这一个目标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先生还在吉林大学工作时就开始构  相似文献   

12.
耀邦同志是我1937年到延安后开始认识的,他比我只大三岁,可是在我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更是一位令我尊崇的良师。在他逝世前二十天,我还同他促膝谈心,他走了十年了,我感觉他仍然永生在人间。  相似文献   

13.
小城大事     
上班时在网上看到一条20字新闻,说发生一起命案,死了7人,就在我的家乡。我当下判断,这是条过时的新闻。我出门有4年了,4年前我是县里组织部长的秘书,再往前推一年,我是警察。我还在县公安局的时候,每天上班都走赤乌中路。这条路像是一根脊椎,挺起了所谓的县城。有天火车上滚下一个外地人,他后来在超市买了一把水果刀,  相似文献   

14.
正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忠诚朋友,我失去了一位合作共事40个春秋的知心朋友。40年来,我和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就在这次他去西藏主持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开光典礼前,还在百忙中来向我告别并献了哈达。出门要告别,回来要谈心,这是他长期同我交往的一个老习惯了。我了解他的性格,热情高,爱激动,工作起来控制不住自己。我对他说,这个季节西藏缺氧严重,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性急,要劳逸结合。他说,这件事  相似文献   

15.
田方的表演风格干学伟旧方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今天仍有这么多人来纪念他,可见他的为人值得我们尊敬、怀念。现在,我谈谈他的表演艺术风格。我初次看田方的戏,是在1937年。当时,上海的金城大戏院刚开张,上映的是《壮志凌云》。这是一部描写华北人民要求一抗战...  相似文献   

16.
日本换相     
一年之前,鸠山由纪夫用鸟儿的比喻挑战麻生,说自己和弟弟是永田町的两只鸽子,他负责正面进攻日本政坛种种陈腐与乱相。一年之后的6月4日清晨,他的辞职演说同样以鸟的比喻结束:“有一天我待在酒店房间里,突然一只小鸟飞到面前,这是一种在我的家乡经常见到的鸟,看到它,我仿佛觉得它是来告诉我,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1956年9月,我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在停泊青岛的鞍山舰采访期间,与当时任副舰长的冯洪达同志相识。他是冯玉祥将军的儿子,1948年随冯将军一道乘船返国。他曾向我说过冯将军在海上遇难的经过。1981年我再次去青岛时,洪达到宾馆看我。后来他送给我一本他与夫人余华心合著的《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一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冯将军的最后岁月。今年9月1日,是冯将军遇难50周年。这使我想起前几年不幸去世的洪达,想起冯玉祥将军。当年与冯将军一同返国的共八人:冯将军和夫人李德全、秘书赖亚力,女儿理达、颖达、晓达,儿子洪达和女婿罗元铮…  相似文献   

18.
正一1981年6月10日上午,我刚走进红旗杂志社办公大楼,在楼梯口遇到了总编辑熊复。这是他近期出国访问归来后第一次和我见面。他叫住我,和我热情握手,笑着对我说:"我已经在电话中和谭震林同志说好,明天上午,我去他家看望,向他约稿,你和我一同前往,为他代笔写一篇纪念建党六十周年的文章,准备在《红旗》7月纪念专刊上刊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附记:我这篇文章送何方老征求意见,请他指导,他给我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告我许多实际情况,弥补了我知识的缺欠,我对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无限感激,兹将他的信一并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又说:"一九三五年一月,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的扩大的中  相似文献   

20.
1944年.毕业即失业,处于困境中的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漂洋过海到达东瀛,去广岛文理科大学任教。这是我们校长的推荐,他称我为“高才生”哩!这也是我帮一位在日本执教的同窗好友一点忙,因他有重要的家事,亟待回国解决,求我代他教课,可短期亦可长期。那时我是“待业青年”,25岁,“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